讀《康熙大帝》:從三個視角看封建禮教的反人性


讀《康熙大帝》:從三個視角看封建禮教的反人性


《康熙大帝》是二月河所著的長篇歷史小說,與《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並稱為落霞三部曲。小說一經發表,便引起巨大的反響。《康熙大帝》獲河南省首屆文學藝術成果獎、河南省改革十年優秀圖書一等獎,後續還被拍攝成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

《康熙大帝》謀篇出神入化,佈局呈大家氣象,宏篇鉅著、雄文華章。作品生動再現了當時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和康熙文治武功的一生。全景式展現當時的世情百態,述寫了上到王侯將相,一生風雲際會命運跌宕起伏,下到販夫走卒的生存艱難,悲慘命運。描寫細緻入微,從生活起居禮儀,到穿衣打扮用器。筆觸縱橫灑脫,有名人高士詩詞歌賦,也有下里巴人鄉村俚語,有皇族內鬥,官場百態,也有江湖盜匪,兒女情長,這為我們更真實的瞭解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活成為可能。

作品濃墨描寫的是康熙對封建社會的治理,更多體現極權主義的文化教化,封建禮教便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作品中時時處處都有封建禮教的影子,是作者構建故事場景的重要材料。所以,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封建禮教的發展和內涵

一封建禮教的發展和內涵

康熙即位時還是個孩子,對社會談不上影響。大權由四個輔政大臣掌控,而且清朝剛剛統過武力從明朝手中接過政權,一切都是百廢待興。而清王室為控制漢人,沿襲了明朝的禮教制度,尊重儒家文化。可以說,除了留辮子和宮廷禮儀這些形式外,清朝的所有文化內涵全是學習漢人的。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當時社會的禮教制度。

封建禮教是對封建社會一切規矩的總稱。所謂“禮”,是指源於氏族社會具有宗教意義的習慣和禮儀。在封建國家產生以後,具有原始習慣意義的禮經過統治階級的改造和完善,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具有法律的性質和效力。“禮”成為介乎“法”與“俗”之間的一種過渡性行為規範。

以上百度詞條對封建禮教的解釋。封建禮教最早始於周朝,後來由孔孟進行豐富發展,真正影響後世的是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最早淵源於孔子。何晏在《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這種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讀《康熙大帝》:從三個視角看封建禮教的反人性


具體化為道德規範和禮儀規則:概括起來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婦隨,兄友弟恭,朋誼有信,君敬臣忠。君臣關係的準則是君仁臣忍,這個準則也適用於其它所有尊卑、上下之間的名分與關係。在朋友之間,要講信義,這個準則也適用於其它平等的關係。後來的一些法家和理家又發展出”三從四德““四維””八德“”十儀“,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細化。

到了清朝,可以 說封建禮教的發展到了極致,對社會大眾的教化也深入骨髓。《康熙大帝》作為一部歷史小說,故事和人物便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特色。縱觀整部作品,無處不體現著封建禮教對人的精神和肉體上的麻痺和摧殘。今天,我們從三個視角來談談本書呈現的封建禮教的反人性。

二所有愛情故事都無法逃脫悲劇

《康熙大帝》裡,所有的愛情故事,最後都很悲慘。這種深深的悲劇烙印,是那個時代禮教的烙印。

康熙還只有十五歲時,他知道那些輔助大臣們安排的老師都不靠譜。求知慾很強,又想有一番抱負的康熙看了伍次友寫的《論圈地亂國》的策論,深為其學識見解所動,結識了他並視為自己的第一位老師。伍次友是學富五車的鴻儒,修養又極好,成為了康熙有力的智囊。

常常與康熙一起學習,照顧他衣食起居的宮女蘇麻喇姑,靈秀敏慧,在與伍次友的接觸中為其人品學識打動,萌生了愛情。而伍次友也對這位美麗大方,機敏聰慧的女子深生喜愛。原本一對心投意合的情人,本應有一個甜蜜的結果。然而誰知太皇太后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便斷送了他們的愛情。

“伍先生自也是好,我也不是沒想過。但是他是漢人,咱們滿人裡頭有多少女人,都拿去配了漢人,那還成什麼體統?”

滿漢不通婚,在那時是無法逾越的障礙。究其根源便是封建禮教中階級的定位,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我們常說的“門當戶對”。當時滿人統治漢人,滿人比漢人尊貴。所以,蘇麻喇姑聽了這話便知無望,她深知自己只是一個宮發,與太后和皇帝的關係實為主僕。她的命運生死完全掌握在別人手中,她無力反抗,也不能反抗,她只能自我削髮立志終身不嫁。雖然康熙有意玉成其事,雖然他貴為天子,然禮法不可亂,他也無可奈何。再加上太皇太后的身份,皇帝也無法違背。

結果,一對有情人被逼勞燕分飛。兩人先後都步入空門,守志而死。


讀《康熙大帝》:從三個視角看封建禮教的反人性


書中另一個愛情故事,便是“河伯”陳潢與阿秀的愛情故事。陳潢無心仕途,一心治水的人,算是治水奇才。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年年決堤,老百姓苦不堪言。因為他提出的治水方略,治好了黃河,令河水變清,決口次數減少,所以被老百姓稱為“河伯”。他偶遇逃難的蒙古女子阿秀,幫助她度過難關。阿秀不是普通人,乃是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的獨生女兒寶日龍梅格格,漢名阿秀。她的父親被葛爾丹殺死,她是進京叩閽請旨進擊葛爾丹的。然被人追殺,一路落魄成為乞丐。陳潢的善良讓她心生愛意,陳潢也對她情深意切。

然而,依然是因為兩人身份的巨大差異,讓陳潢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是禮教對陳潢的束縛,讓他面對阿秀的表白退卻,這是他個人的悲哀。面對愛情,他不敢去追求,更沒有勇氣去把握。他只能發出這樣淒涼悲愴的哀嘆。

你我身份、根底、志向、閱歷相差得這麼遠,如參商二星在天難逢,如牛女兩人隔河相望啊!

最為殘烈的當屬李雲娘對伍次友的愛。李雲娘是一個殺人不眨眼劫富濟貧的江湖人,一身功夫少有人敵。她偶遇雲遊的伍次友,陰差陽錯成為朋友。伍次友勸她不要殺人,她聽了,勸她不要偷錢,她也聽了。困難時,兩人一起賣藝乞討,她也聽了。她是愛了伍次友的,為他的才學,善良,修養。但當伍次友再次與康熙相見時,她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

還是名份定位,說好聽點李雲娘是俠女,說難聽點是江洋大盜。伍次友是布衣帝師,在落難時,兩人還可以平等相處。一旦伍次友再入帝家,兩人便是天地雲泥之別了。原本一個敢愛敢恨,自由江湖的李雲娘經伍次友一番教化,不知以後如何生活。而她又知道伍次友心中有人,無法接受她的愛。所以,分別之時,揮劍自刎,以身殉情。

愛情、希望、恐懼和信仰構成了人性,它們是人性的標誌和特徵。

——羅·勃朗寧

像陳潢,伍次友這樣的人在那個時代太多了,他們是被封建禮教束縛了手腳和情感。他們不敢抗爭,也無力爭。他們執於禮的正確,完全忽視或者熄滅了心中愛與被愛的人性。這是封建禮教的勝利,是那個時代人性的悲哀。


讀《康熙大帝》:從三個視角看封建禮教的反人性


三上下尊卑中殘酷的予奪予取

《康熙大帝》中揭示了當時社會中特權階級的強勢,他們對比自己地位低下和處於底層的民眾予取予奪,殘酷壓榨。而被壓榨者,只能忍氣吞聲,生活的快樂和生命與健康只能寄希望於上級的特權者的施捨。這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自上而下的層層壓迫和剝削。

清朝嚴格來講是極權社會,皇權高於一切。皇帝是天下第一人,而接下來就是皇族,然後是官宦家族,地主鄉紳,最底層是普通百姓和奴隸。

皇權雖然也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但它具有對禮教的解釋權和特許權。比如官員家中父母去世,按禮官員要上報“丁憂”在家守孝三年。但是皇帝可以“奪情”,不許他罷官“丁憂”。所以皇權是最高的特權階層,而君臣之間就是天差地別了。

《康熙大帝》中,所有官員包括皇親國戚面對皇帝全部稱臣。康熙時官員的俸祿並不高,所以做官在當時很難,貪財有可能被抄家,一家人從天到地,常常會男的流放,女的賣為娼家或淪為賤民,生活困苦。做清官更難,平日不能搞好上級關係,常常不能升遷不說,有了功勞也會被人搶走,很難獲得獎勵。清官維持體面的生活都很難。比如書中清官于成龍,住房簡陋僅能擋雨,其老母親和他一起常自己紡織耕種。但是皇帝對官員要求只能做好,不能出事,一但出事頂子不保,還有性命之憂。很少考慮官員辦事過程中的困難。

比如康熙二十一年九月黃河蕭家渡決口,康熙明知靳輔,陳潢治河用心,而戶部劃撥銀兩不足。但仍然要其自行賠補,限期修復。想想修堤要自己出錢賠補。出力不討好不說,實幹的人總被攻訐。多年後,還是因為治河上花銀子的事,牽扯明珠一案,靳輔革職。其他治水的一律入獄。最終,陳潢死於獄中。

而官員上下級中,下級每年要給上級送冰敬,炭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取暖費和降溫費。所以無官不貪,如果不貪,傣祿無法支撐正常的人來客往。所以清官大多貧窮,他們只能批望工作作的突出了,皇上賞賜一些財產,如宅子,田莊,這樣生活才能好起來。

書中講到洪承疇戰死後,因為是明朝漢將,所以雖然為大清朝立下赫赫戰功,但是死後被康熙寫入《二臣傳》。洪承疇親人為人不齒,兒媳和孫女孤苦無依,被人唾棄,連娼妓都不如,十四歲的孫女若芷想為病中的母親討口飯都難。偶遇康熙賞了一鍋雞湯,又被惡少搶去,憤而投河。也許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康熙看到若芷的遭遇才知道自己是始作俑者。這也是封建禮教讓人們失去了人性,肆無忌憚去欺凌一對弱母女。

然特權階級對底層人民的盤剝更是殘烈。書中常提到,黃河決口,往往黃沙百里,了無人煙。不是去逃難就是餓死家中。雖然上層有心賑濟,然下邊官員層層剋扣,到災民手中常不足一半。年年橫徵暴斂更是常事,但地主鄉紳之家卻不負勞役不交賦稅,一遇災年,普通百姓既要交租還要交田賦,被逼賣兒賣女,流離失所。

更嚴重的是主僕之間。比如家中主人對僕人,丫鬟,包括宮中的宮女太監。他們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主人對他可以任意的欺凌,他們的身體,生命都在主人喜怒之間,隨時被剝奪和傷害,並且這 是天經地義的事。


讀《康熙大帝》:從三個視角看封建禮教的反人性


書中擔到一些僕人,丫頭,或宮女,稍有差池便會被杖斃。對一些太監還有剝皮的,鐵籠裡燒死的。雍正還是親王時,因為管家高福兒洩密,將他當眾埋入雪堆活活悶死,根本不考慮當年高福兒對他還有救命之恩。他更是在自己登基前夜,將所有為他忠心辦事的人,全部殺死。包括他視為師友的鄔思道,為他奪權成功立下漢馬功勞,雍正也只是在一念憐惜之下放過了他。

所有這些在今天 我們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在當時都是不足為奇的事。特權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無所不用其極,借禮教之名行惡,踐踏良知和人性。


四皇權爭鬥中沉淪的親情

康熙一生子嗣頗多,二十幾個孩子,成人參與皇權爭鬥的兒子有十七個之多。這也是康熙最為頭痛的一件事,也是最為傷心的事。他最後可以說是被兒子們氣死的。

爭奪皇權最旗鼓相當的對手開始是太子和“八爺黨”,後來太子兩次被廢被終生圈禁。然後,三阿哥和四阿哥雍正與老八成為對手,最終雍正勝出。這中間兄弟間勾心鬥角,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全無親情可言。為徹底斷了太子一黨,大阿哥應面奏康熙要忍痛割愛,賜帛令太子自盡方絕後患。氣得康熙恨不得一腳踢死他。大阿哥還用巫術害太子,把個康熙氣得半死。最終大阿哥也被圈禁,終於瘋死。

康熙廢除太子後,也放開手腳,任兒子們去爭,不惜用骨肉想殘,坐觀成敗。當雍正經鄔思道點醒,悟到康熙這樣的擇儲用心,即心如鐵石的他也覺膽寒。

雍親王一直說自己不想作皇帝,但是當情勢逼迫時,也是憂心如焚。他一句話道出心中所想:我雖不想做皇帝,卻也不想讓他們作踐了我。這是所有皇子的相法。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一定要爭皇位?這就又要說道封建禮教的名教定位,本來大家都是皇子,然後忽然一個做了皇帝,便成了君臣關係。見面要三拜九叩,一生自由榮辱生死就掌握在別人手中。所以,皇子人人奮勇,爭奪皇位。他們也是身不由已,同樣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封建禮教激發他們心中的惡,讓他們不惜兄弟相殘,父子相殘。

結語:

《康熙大帝》一書,再現了封建社會最後燦爛的一瞬。但是帝制的腐朽,禮教的僵化,社會的矛盾都已經到了極致,積重難返,無藥可救。小說中各各人物的命運大多籠罩在悲劇的色彩裡,他們苦苦掙扎,似乎也無法掙脫命運的束縛。其實,這代表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深刻理解,封建禮教的索鏈緊緊纏繞住每一個人,令人無法呼吸。社會已經到了變革的時候了。

但願通過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理解《康熙大帝》這本書中所描寫的那個時代,更好的理解書中人物的命運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