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錚,一個曾收復外蒙的將軍,最終卻被他的部下馮玉祥鎖殺

徐樹錚,一個曾收復外蒙的將軍,最終卻被他的部下馮玉祥所殺

放眼近代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既有風雲變幻的政局更替,更有無數亂世豪傑般的人物為國家和民族奉獻自己。硝煙散盡的中華大地上,是多少能人志士為之拼搏奮鬥的結果。

歷史往往總是大浪淘沙,洗盡鉛華的同時似乎也容易忘記那些真正為國家做出巨大付出的英雄。可能正是軍閥混戰的年代裡,讓人們漸漸忘記了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將帥之才。

即使身在亂世,仍然用盡生平之力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在那個滿目瘡痍的時代下,更顯得彌足珍貴。

徐樹錚,一個文采斐然的書生,悍然投筆從戎;最終以一己之力收復了外蒙領土200平方公里之多。也是這樣一個民族英雄,猝然長逝,埋沒於時代的煙塵中。

徐樹錚,一個曾收復外蒙的將軍,最終卻被他的部下馮玉祥所殺

投筆從戎保衛祖國

故事要從很久之前說起。徐樹錚本不想涉足這個亂世的兵荒馬亂,但命運和民族的興亡仍然將他從原本的生活中突然抽離。

生於光緒六年的徐樹錚自小便以卓越的文采和聰慧的頭腦為相鄰所熟知。所有人都認為,他這一生,脫離不了手中那支筆。就連他自己,都似乎認定了這樣一種身份。

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少年郎意氣風發。參加科舉本是必然,誰知一朝聞名,高中秀才;那一年,他才13歲。筆下的文采似乎已經透露出他將來的前程。而那昏暗的官場是否將是他的歸宿?時代給予了他截然不同的答案。

次年全國突發的重大變故,徹底擊碎了少年的內心。中日甲午海戰的爆發給全中國的有識之士敲響了警鐘。

而災難並沒有因此結束。歷史已經告訴了世人完整的答案,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晚清政府對眼前發生的一切都無能為力。割地賠款,朝鮮半島拱手讓人;北洋水師蕩然無存。最刺痛人心的

《馬關條約》就這樣懸在徐樹錚的心頭。

我們都知道,魯迅在意識到中國當時的環境後,選擇了棄醫從文,希望通過筆尖的文字喚醒沉睡的國人。而徐樹錚在當時同樣意識到,當時的環境即使是再好的文采,也難以拯救這個頹敗的王朝。投筆從戎這個決定,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然而人生並非心想事成或是一帆風順。徐樹錚的決定自然是遭到了家中長輩的極力反對和勸阻。但他同樣清醒的意識到,只有貫徹自己的決定才能真正的幫助中國獲得全新的希望。

晚清政府的大廈已然轟然倒塌。當時在軍閥中聞名中國的,正是我們熟知的袁世凱。投奔袁世凱的新軍在他看來是唯一正確的決定。

然而命運再次跟這個前往濟南的年輕人開了個玩笑。因為家中母親去世的袁世凱,就這樣拒絕了與徐樹錚的見面。這個滿懷熱血的年輕人,就這樣無奈的碰壁了。

徐樹錚,一個曾收復外蒙的將軍,最終卻被他的部下馮玉祥所殺

得遇段祺瑞,最終收復外蒙

在袁世凱處碰壁的徐樹錚,並非就此消沉,反而是天無絕人之路。當時徐樹錚落難於袁世凱門下,但同時也因此結識了在袁世凱手下的段祺瑞。

到此刻為止,似乎命運只是和徐樹錚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因為眼前的人,正好是成就他的關鍵。兩人一見面便是相談甚歡,徐樹錚欽佩段祺瑞的英雄氣概,段祺瑞也賞識徐樹錚是難得的人中豪傑。就此,二人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1905年時,也正是段祺瑞,親自將徐樹錚送往了日本留學學習先進的軍事理論。再次歸來已然是5年之後,徐樹錚比起當年少了幾分稚氣,更平添了幾分英雄氣概。此時的他,顯然已經是文韜武略樣樣具備的經世之才。

正是在他的輔佐幫助下,段祺瑞才能穩穩的坐上了大總統的位子。傾盡所有才能,也正是為了報答段祺瑞當年的識才之恩。

1919年,在國內動盪的局勢中斡旋的徐樹錚被派往瞭解決外蒙問題的道路。外蒙問題在當時實屬複雜,先是在辛亥革命期間被俄國支持宣佈獨立,但不久後又迴歸自治狀態。是否可以迴歸中國,成為了外蒙領導人的難題。

徐樹錚,一個曾收復外蒙的將軍,最終卻被他的部下馮玉祥所殺

徐樹錚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式前往烏蘭巴托,試圖挽回外蒙。在當時,外蒙的實際自治權限制了中國政府對他們的控制。

也是在那個時候,徐樹錚提出了對外蒙實施撤銷其自治區的處置。並且同時他還擬定了相關條例作為依據,向當時的外蒙領導人總理巴德瑪多爾濟施加壓力。

最終,在徐樹錚的強烈堅持和相關勢力的壓迫中,外蒙正式做出讓步和屈服。外蒙200平方公里土地的控制權,再次實際落到了中國政府的手中。

雖然日後外蒙仍然脫離了中國的控制,但是在當時,憑藉一己之力並且沒有采取軍事手段便收復了外蒙領土的徐樹錚仍然可以被稱為民族英雄。因為他不僅捍衛了中華民族的領土尊嚴,同時也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徐樹錚,一個曾收復外蒙的將軍,最終卻被他的部下馮玉祥所殺

將星隕落於離京途中

徐樹錚的將軍生涯並非沒有仇敵。此前因為忠心幫助段祺瑞而殺死了陸建章的所作所為,正好被馮玉祥看在眼裡。原來陸建章是馮玉祥妻子的姑父,又曾對他有過知遇之恩。1925年身在北京的徐樹錚因為當時兇險的政治環境,被段祺瑞勸告離開北京。

但同時,段祺瑞也在那時候收到他人告密,得知徐樹錚將被行刺的消息。但他將信息告知徐樹錚的時候,他卻沒有當做一回事。恰恰是這樣的疏忽,斷送了他的一生。不久後,離開北京的徐樹錚被他的部下馮玉祥所殺,至此,他傳奇的一生也落下了帷幕。

時代將徐樹錚這樣的文才送上了軍閥混戰的歷史舞臺,卻也看著他正式離開了這個世界。也許世人再難想起徐樹錚這樣一位將軍,但他憑藉一己之力收復外蒙的故事卻應該被歷史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