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就是做大概率的事!二十年資管從業,劉青山如何追求"經世致用"?來看這三條建議

投資就是做大概率的事!二十年資管從業,劉青山如何追求

投資就是做大概率的事!二十年資管從業,劉青山如何追求

中國資管行業的發展,假如從1998年公募業誕生算起,至今已有二十餘年。期間市場歷經數輪牛熊,如滾滾長江淘盡英雄無數,大浪淘沙下一批行業先驅者歷久彌新,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說起中國資管屆的代表人物,劉青山肯定算是其中之一。現任清和泉資本董事長的他,是中國基金業首批從業人員,曾參與籌建華夏基金和湘財合豐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前身),歷任泰達宏利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投資總監、副總經理、總經理。劉青山長期投資業績出色,目前還擔任中國基金業協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專業委員會委員。

券商中國記者近日對劉青山做了一次面對面專訪,在中國資本市場和資管業正在深刻變革的當下,聆聽這樣一位行業大拿的智慧顯然大有裨益。

訪談十大金句:

1、 你學什麼學問、研究什麼事情,應該都是為了拿來用的。

2、 資管行業,能活下來你就贏了。處在新興加轉軌的證券市場大環境,你必須知道因時而異,再弄清楚自己的生存規則。

3、 方向比努力重要,不要和趨勢作對。

4、 不能完全照搬別人的理論,要結合本土和自身實際情況,最終變成自己的東西。

5、 把握好你的流程,確定好你的理念,然後按照這套思路去做,投資業績和結果就能水到渠成。

6、 投資就是做大概率的事。長期來看,公司的價值就是其淨資產,公司股價漲幅就是它的ROE。追求投資組合的整體ROE達到15%,就讓長期目標回報有了來源。

7、 判斷ROE真實與否,要強調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和ROE的穩定性。

8、 公司競爭結構簡單、清晰、明瞭,生意模式可複製都有助ROE的穩定。

9、 分紅和回購是長期投資的基石,而這恰恰是A股市場現在最欠缺的。

10、年輕人要善於反思,對自己誠實;不斷學習,不能固步自封;要會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放棄,不能走極端。

追求“經世致用”境界的資管人

“我不是一個固執的人、善於融通,追求的境界是‘經世致用’”。劉青山用“經世致用”四個字概括自己的性格,為訪談開了個頭。他的家鄉是湖南常德,在他看來,這也是湖南人的典型特點。

‘經世致用’思想最早由明清之際思想家顧炎武等提出,指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就是說你學什麼學問、研究什麼事情,都應該是為了拿來用的。比如說看歷史,我不會花工夫糾結某些細節的真假,而是會關注它能給我現在的工作、人生,乃至世界觀的判斷帶來哪些啟發。”

喜歡以史為鑑,這和劉青山的教育背景有一定關係,他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本科主修的是歷史,研究生轉讀管理學。在與記者的交流中,這位中國基金業前輩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很坦誠,同時還有著幾分風趣和儒雅。

劉青山在證券資管行業的履歷豐富,從業超過20年。談到為何進入這個行業,他有些打趣地說:“有種看法是你和什麼東西打交道,什麼就不缺。那會兒生活很拮据,考慮最多的是解決生存問題。既然缺錢,所以我想就要和錢打交道。”證券行業在當時的中國是新鮮事物,1997年畢業的劉青山入職華夏證券,很快選擇了一條更新的細分賽道——公募基金。

“證券行業的細分領域很多,對比前景和投入產出比,我覺得當時基金行業的發展空間很大,這個行業甚至都沒有、還在籌備,關注的人也少,某種程度也算是逆向思考。”他說。1998年《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後,劉青山從華夏證券基金部調任華夏基金,參與公司籌建,範勇宏(被譽為中國基金界“教父”)是他當時的領導。

在基金行業,劉青山絕大多數時間都堅守在投研一線。在華夏基金工作三年後,2001年去了湘財證券,籌建當時的湘財合豐基金,負責研究、組建研究團隊。2003年起任職基金經理,管理合豐成長基金,這是國內公募業首隻專注投資成長股的行業類別基金。2004年,湘財荷銀(同為泰達宏利基金前身)新發一隻全市場基金——湘財荷銀行業精選基金(泰達宏利行業精選基金前身),同樣由劉青山負責,這一管就是近10年,因為產品長期業績出色(公募基金行業連續管理一隻產品超7年,年化收益排名行業第八),他一路升任至公司副總經理。2013年,劉青山出任泰達宏利基金總經理。直到2015年離開,創建私募清和泉資本。

“我平時更多精力還是放在對投資、市場的觀察和反思。基本早晨一起來,就開始看書、看文章、看報告,琢磨的也是這些事兒。做投資要求你的閱讀面要廣,關注內容的會比較廣泛。”劉青山這樣總結自己的日常生活狀態。

持續進化的開放投資體系

與現在年輕人有大量成熟投資體系可以借鑑不同,劉青山作為中國基金行業的見證者,他的投資理念形成主要依靠自身在實踐中的不斷打磨,而早期的市場環境,和現在也是天壤之別。用他的話來說,能活下來你就贏了。

“當時做公募首先思考的是如何不被淘汰,我有個優點就是之前說的不固執。儒家講究求同存異,相同的地方就合作,不同的地方可以相安無事,能夠做到融合自然就能活下來。處在新興加轉軌的證券市場大環境,你必須知道因時而異,再弄清楚自己的生存規則。”他解釋說。

劉青山管理的第一支基金是投資成長股的行業基金,2003、2004年A股市場演繹“五朵金花”行情,成長股表現普遍不理想,加上他剛上手管產品,可以說是“出師不利”。“到了2004年,就是反思、總結和提高,然後抓住了市場機會,當年做的就很突出。之後我還負責全市場基金,在投資過程中自己的投資理念也不斷融會貫通,最終取得了年化回報20%的十年成績單。”

在劉青山的回憶裡,公司的兩次外資合資,讓他很早就有了與海外投資屆頂尖人士交流的機會,其中一些經歷對他投資理念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一輪是與荷蘭銀行的資產管理公司合資,我還記得他們當時的投資總監,每次見面都會問我一個問題:‘青山你的業績,或者你團隊的業績,你覺得怎樣才能持續?’我說把待遇提高,這樣團隊就有凝聚力了。他說可能不完全是這樣。後來他給了我一個建議,就是作為團隊負責人要帶動大家經常去思考,回答自己這樣的問題——今天、這個星期、這個月、這個季度、這一年、這三年,你要解決的三件事都是什麼?”

“這就是問題導向,教會了我方向比努力重要,不要和趨勢作對。這種思維方式讓我知道怎樣去進行方向性思考、條件性地去思考,我覺得非常受益。會提問題,其實你就成功了一半。”劉青山表示。

與宏利金融的合作是公司第二次與外資合資,這是北美最大的保險公司。“宏利金融”有很多從業超過30年的基金經理,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劉青山對成長股投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每次去宏利金融,對方都會給我配兩個翻譯,雖然我英語表達能力一般,但翻譯得完整與否,我一聽就能聽出來,因此每次都交流得很充分,當時我們探討的一大話題就是成長股投資的方法到底是什麼。不謙虛地說,當時泰達宏利的成長股就是業內領先的,與宏利金融探討時,我們已經把成長股投資的方法研究出來並且理論化了。當時提出投資成長股有兩個角度:一是長期終局的概念,你的商業模式、市場份額、滲透率,最終能創造多大收入和利潤,再加上合理估值;二是業績增長的加速度,也就是二階導數,如果二階導數大於零,高估值就有基礎。”

通過與宏利金融各類風格的資深基金經理交流,劉青山總結出了很多。而這些成長股投資理念在當時的中國市場非常領先,也為其取得了不俗業績,公司的成長基金兩次拿到了年度冠軍。

“我的投資體系是連貫、開放的系統,不是閉合式的思維,它不斷在吸收和進化。你不能完全照搬,還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最終一定要變成自己的東西。”他感慨道。

“我就想80歲還在這個市場上”

為什麼要放棄公募總經理的位置自己做私募?這個問題劉青山經常會被媒體問到。他說自己就是想80歲了還能在這個市場上。“我一直在想,假如自己50、60歲退休了還能去做什麼事?管理崗位到80歲你肯定做不了了,做投資是可以的,而且在這個行業你越老可能還越值錢。把自己的價值觀標準定下來,想明白人生最終追求是什麼,做這樣的決策也就不難了。”就這樣,劉青山在2015年5月創立了清和泉資本,選擇了另一種不同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清和泉”這個名字背後還有個小典故。所謂“清和潤萬物”,“清和”一詞出自漢賈誼《新書·數寧》,“大數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之氣清和鹹理,則萬生遂茂”。

“清代表水,和代表氣,如果既溼潤又通暢,植物自然能夠茁壯成長。這是一個結果,不用你刻意追求。反映在投資上也是同樣道理,把握好你的流程,確定好你的理念,然後按照這套思路去做,投資業績和結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劉青山介紹說。

從2015年發展到今天,清和泉資本現在擁有近30名員工,管理規模突破50億。除劉青山本人外,核心團隊基本都是他在泰達宏利的老同事,公司新員工以自主培養為主。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願景,劉青山認為首先還是要把自己各方面能力打磨好,投資層面希望做一個長跑者,要做恆星不做流星;募資層面爭取未來兩三年管理規模能更上一個臺階。“現在公司內部的磨合、儲備,包括渠道開發和客戶對我們的認同都有良好基礎,外部條件也具備,對未來我覺得還是很有信心的。”

“奔私”的過程,也讓劉青山有了不少感悟。在他看來,私募和公募有很大不同。“做私募大家都沒有什麼股東背景,主要就是靠個人。你怎樣把隊伍聚攏起來,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均衡、內部利益之間的協調,這非常重要。首先肯定是大家想得更長遠才會去做,否則沒必要聚在一起。”

而在投資這件事上,私募和公募也有很大區別。“公私募客戶的背景肯定有差異,從某種角度看,私募的客戶可能只會給你一次機會。”他用了這句引人思考的話進行了概括。

作為清和泉的掌門人,除了投資外,劉青山還要負責公司發展戰略框架的制定和內部協調,對於公司的價值觀他本人非常在意。“無論是公司投資方面的價值觀還是公司文化的價值觀,大家都要集思廣益討論,然後再去定調執行。”

投資就是做大概率的事,把ROE當準繩

打開清和泉資本的公司官網,可以在上面看到幾個醒目的大字——“投資就是做大概率的事”,這是劉青山所崇尚的投資理念,而這裡的“大概率”和被投公司的ROE(淨資產收益率)息息相關。

“從理論上來講,長期來看公司價值就是它的淨資產,公司股價的漲幅就是它的ROE。我們追求讓自己投資組合的整體ROE達到15%以上,這樣15%的長期複合年化回報就有了來源,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業績目標。”劉青山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他進一步強調,這個ROE是指真實ROE,為了判斷它的真實與否,需要特別強調公司具備較好的經營性現金流,還要求其ROE的穩定和持續性。“怎樣能夠做到穩定?一方面競爭結構要簡單、清晰、明瞭,不能動不動就被新進入者攻擊;另一方面是生意模式和商業模式是否穩定、可複製,是否有助於公司經營的穩定,從而保持ROE的穩定性;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給股東真正帶來長期回報的是分紅,分紅和回購是長期投資的基石,而這恰恰是A股市場現在最欠缺的。”

在過去幾年投資中,劉青山會重點關注三類高ROE資產:一是以消費服務為主的,長期護城河寬的高ROE資產;二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研發投入大的隱形高ROE資產;三是傳統週期行業中剩者為王的,低估值的高ROE資產。圍繞這三類高ROE資產,根據PB-ROE估值體系、結合短中期市場的風格進行組合中的行業配置。

清和泉的定位是基於基本面的價值投資,與大多數採用逆向投資的同類私募有所差異,公司的逆向更多體現在研究環節,投資交易上則會相對靈活。“研究我是逆向,大家都不看好的時候,我可能會重視起來。對於看好的公司會做長期佈局,操作上會有靈活性,比如說有部分倉位會等市場探明瞭再空中加油。”劉青山指出。

分析當前的A股市場,劉青山對市場的中期機會態度積極,市場跌下來應該是更樂觀而不是更悲觀。

而這樣的判斷有其內在邏輯。“A股受三個週期在驅動,分別是信用-貨幣週期、產業週期和監管政策週期。這三個週期通過估值和盈利預期分別影響市場的方向、風格和行業表現,當前市場難得的出現了上行驅動的三期疊加。

目前來看,貨幣週期處於寬鬆過程中,過剩貨幣在積累,信用短期受衝擊中期有望企穩。科技週期處於底部向上過程中,科技行業的相對盈利預期更強。監管政策週期處於放量階段,再融資的規模有望高增,併購重組和產業整合預期再次提升。”他說。

從機會來說,除了受益於4G切換5G帶來的科技景氣週期外,短期受疫情衝擊的優質消費股也具備了較好的投資機會,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生產生活逐步恢復,這些具備較高護城河的優質消費和服務類公司也存在很好的投資機會。

給年輕後輩的建議:善於反思、不斷學習、懂得審時度勢

憑藉出色的長期投資業績,劉青山斬獲了很多資管領域的個人榮譽。任職公募期間,他多次獲得晨星基金經理獎、金牛基金經理獎和政府頒發的突出貢獻人才獎,連續兩次榮登福布斯十大基金經理榜單,是公募20年全行業僅有的七位“金牛基金十週年特別獎”獲得者之一。

在訪談的最後,這位行業前輩結合自己過往的心得體會,給有志於投資事業的年輕後輩提出了幾條中肯的建議:

第一,一定要善於反思。“當年我畢業準備工作的時候,我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年輕人應該去一個自己能說了算的領域’,投資行業尤其是二級市場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草根在拼殺?因為這裡某種程度講很透明,業績曲線將完整的記錄你,這對大家都很公平,你努力可能就會有成果,這就是自己能說了算。那麼當你不行的時候,你就一定要去反思。為什麼不行,問題出在哪兒?怎樣去提升?你的經驗和教訓在哪裡?這很重要,你要對自己的內心誠實。”

第二,要不斷學習,自我學習的能力很重要。“社會在發展,我們現在講的科技,5G、雲遊戲、互聯網或者新的商業模式比如網紅,這些都是新事物,面對這些新事物你不能固步自封,要主動了解和思考。要知道當年鋼鐵行業在A股也是新科技,汽車、飛機也是同樣的情況,如果不保持持續學習的狀態,你就很難實現自我突破。”

第三,要學會審時度勢。“這件事說起來有點懸,就是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放棄,不能走極端。投資不是0和1的關係,不能一邊倒,它不是簡單的科學,而是科學+藝術,你很難去完全量化它。當然這點只能靠體會,需要時間去積累。”

投资就是做大概率的事!二十年资管从业,刘青山如何追求

暴跌25%,10年期美債收益率跌到0.76%!全球資金正湧入國債市場避險,格林斯潘稱美國或進入負利率,債王建議買黃金

8人套走銀行數十億!裡應外合層層倒手,"天津銀行上海分行票據案細節曝光,同期爆發的票據案還有這些

中信證券華南獲越秀13.94億減值補償!中信證券新董秘王俊鋒資格火線獲批,鄭京離職

跑贏全球股市,創業板變身最牛資產!資金狂潮繼續,國債收益率創十八年新低,為何A股成疫情"避風港"?

"宅家牛"兌現!30家券商2月業績出爐:中信穩獲雙料冠軍,天風淨利暴增7倍,營業部老總:人氣上來了!

A股再融資大爆發!5天至少42家力推新版融資方案,還享8折優惠!更有董事長斥資5.5億,拿下所有定增股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