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滅亡後是五代十國,而不是朱溫建立的樑朝?

白囟


   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了便於記憶,有一句順口溜,梁唐晉漢周,首加一個後)。

   十國,即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

五代十國的歷史應該從安史之亂說起。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大傷元氣,外有藩鎮割據,內有黨朋之爭,而之後的的黃巢起義更是給滿目瘡痍的大唐雪上加霜。唐朝末年,國家進入了一個軍閥割據的動亂年代。

   公元888年,唐昭宗為了維護皇權,派兵征討西川藩鎮。後西川軍隊被王建奪權,自立門戶,史稱前蜀。

   公元892年,中央被迫任命楊興密為準南節度使,楊興密建立政權,

史稱吳國。

   公元893年,割據福建的王朝被任命為福建觀察使,其弟王審知被封為閩王,建立閩國。

    在戰亂中功勞顯赫的錢鏐,逐漸控制浙江西部,被封吳越王,後建立吳越國。

    公元896年,馬殷被朝廷封為楚王,這個政權被稱楚國。

    一直在嶺南苦心經營的劉隱被任命為清海節度使,後來稱帝,史稱南漢。

    公元907年,朱溫強迫皇帝禪位,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至此,唐朝滅亡。

    朱溫稱帝后,任命高季興出任荊南節度使,後高季興成立荊南國。

    公元923年,李存勖消滅後梁,建立了後唐。

    公元926年,後唐發生叛亂,西川節度使孟知祥脫離後唐控制,登基稱帝,史稱後蜀。

    公元936年,石敬塘聯合契丹消滅後唐,建立政權,是為後晉。

    937年,吳國發生政變,李昪強迫吳主禪位,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石敬塘上位後與契丹交惡,最後為契丹所滅。盤踞太原的劉知原趁機稱帝,是為後漢。

    951年,郭威發動政變,推翻成立四年的後漢政權,史稱後周。

   不久,後漢殘餘勢力在太原建新政權,史稱北漢。

   公元960年,後周皇帝柴榮駕崩的第二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接下來大宋快速的消火了其他的殘存勢力,統一了全國,至此五代十國結束。

   因為唐朝之後,政權更迭頻繁,中央集權猶如走馬燈。又因為這個年代在歷史上只存在了六七十年,所以統稱為五代十國。

   

  





動作一日史千年


我是棠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唐朝滅亡後是五代十國,而梁是五代的第一個國家它是包含在五代內的。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這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到、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梁絕對不會被稱為朝的,“朝”是來源於“天下共主”的概念,是古時候的一種說法,也就是說,朝代表的是天下,就是說古代政權如果要稱為“朝”的話,那它就必須是可以統一四方的政權,換一種說法就是,“朝”的君主是全天下最有權威的,他可以運用自己的權力去統治四方的那些民族,就是說古時候的政權不可以隨隨便便就稱為“朝”的,要能力很大的政權才可以稱為朝。還有“朝”一般是指統一天下的中原地區,“朝”要有國君,還有國民和邊疆領土,有所治理的地方,重要的是還要有獨立的軍隊。

說完朝,再來說說“代”。“代”,是以時間為軸的稱呼,也可以說是一個姓氏,代是豎線傳承關係,朝是並列關係。代是時間概念,朝是空間概念。

下面我詳細說說五代十國的歷史:

一、五代十國曆史沿革

五代十國 (公元 907 年- 960 年)這一稱謂出自 《新五代史》 ,包括五代 ( 907 年- 960年)與十國( 891 年- 979 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 907 年唐朝滅亡開始,至 960 年宋朝建立為止, 部分史家則定義為到 979 年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代之外有眾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稱制立國 (稱王或稱帝) 的割據政權被稱為十國。

十國之外, 還有晉 ( 後唐前身 ) 、岐、盧龍(燕)、定難、成德(趙)、義武(北平)、朔方、歸義、河西、武平、殷、清源(泉漳)、靜海等諸多割據勢力。

《新五代史》則著“十國世家”,遂有“十國”之稱。 部分史家循晉為後唐之前身、 殷屬閩國之分支均不單獨列入十國之例, 以北漢為後漢之殘餘而不列入十國, 將燕、岐納入代表性割據政權稱” 十一國“,故又有” 五代十一國 “一說。二者均指同一歷史時期, 唯對政權定位存在略小差異, 因歷史正統性和長期使用習慣一般仍多稱五代十國。

907 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的開始。 923 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 後唐建國。 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源出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 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 936 年被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

947 年,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契丹遂在開封改號為遼。同年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 951 年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其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統一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 960 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 建立北宋, 五代結束。



除後梁太祖時期以及後唐建都洛陽外,後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都城。五代歷時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後梁、後晉、 後漢各一姓, 後唐三姓, 後周二姓) ,共十四帝。 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 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吳後被李 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馬楚與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加之後期政治腐敗使得國力衰退, 最後敗於後周。 而楚國故地不久又被武平軍割據; 閩亡後被南唐、吳越和清源軍(泉、漳二州)三分。蜀地依次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分別亡於後唐和北宋。

北方地區初期政權林立, 除後梁外,有河東晉國、鳳翔軍岐國、盧龍軍燕國、成德軍趙國、義武軍北平國以及定難軍、歸義軍、河西軍等政權,晉國在攻滅燕國並不斷取得後梁河北之地後建立後唐,隨後滅後梁、服岐國、收趙國與北平國,基本統一北方。而割據夏州一帶的定難軍逐步統一了歸義軍、河西軍等割據政權並大力擴張, 最終建立了西夏王朝。 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 是後漢滅亡後由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劉祟所建, 部分史家學者認為北漢是後漢殘餘政權。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征服四方,最後於 979 年滅北漢,基本完成全國統一,十國結束。

而割據交趾的靜海節度使吳權於 939 年自立為王, 靜海軍自此正式走上獨立之路並永久脫離中國,逐步成為今日的越南。越南歷史稱吳權為前吳王,稱該政權為吳朝。



二、周邊少數民族的崛起

8 世紀中葉開始稱雄於漠北的回紇汗國, 對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和收復兩京 (長安、洛陽),

出力很大。 9 世紀初被迫分 3 支西遷,高昌回紇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大破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恢復了北庭。五代後唐時佔有了營、平 2 州(今大淩河流域和灤河下游)。一支南至甘州(張掖)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除了統一青藏高原外, 11 世紀初為西夏所並;一支西遷到新疆東部,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史稱西州回鶻;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從 10 世紀中~ 12 世紀建立了黑汗王朝。

東北方面形勢也有新的變化。契丹和奚脫離了唐朝控制後,日益強大。 10 世紀初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 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帝國。 後晉時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 大體上即今北京市、 河北和晉北。 五代末年中原王朝與契丹以河北白溝河和山西內長城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 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魯藏布江一帶。 6 世紀末與吐谷渾、 蘇毗同為青藏高原上三大勢力。 至 7 世紀下半葉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稱雄漠北。 公元 840 年左右, 後多次與唐朝爭奪安西 4 鎮。 8 世紀下半葉吐蕃進入極盛時期。

西南有南詔的建國。隋唐時代在雲南洱海周圍地區以烏蠻為主體和白蠻等族長期融合形成了 6 個部落時在唐開元年間。 天寶年間南詔叛唐附吐蕃, 史稱“六詔” ,詔即王的意思。蒙舍地處六詔最南大破吐蕃泫銳性收理畢壕揩,又稱“南詔”。唐高宗時臵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 7 世紀 80 年代吐蕃勢力伸入洱海地區。唐朝為牽制吐蕃勢力,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 902 年為鄭氏所篡, 建長和國。 南詔亡。 後經趙氏天興國 (928~ 929)、楊氏義寧國( 929~937)建立了大理國。至 937 年政權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國。



自漢至五代千餘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的越南北方地區於 10 世紀中葉脫離了中原王朝而獨立。直至明初曾一度於其地臵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前後僅維持 20 餘年。

三、五代十國的歷史特點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形勢更甚,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控制的地區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 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 岐、吳除外) 而稱王稱藩, 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制立國的政權被 《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這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 使得戰亂不止, 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南侵的機會,得以發展成胡漢雜揉式的強國。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後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 官職廢臵不常, 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 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與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 時常背叛中央, 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



為了抵制五代以來的武人干政現象,宋朝採取重文抑武的政策。 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 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 出現了一些非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例如沙陀建立的後唐、 後晉與後漢等。 而契丹先建立契丹遼朝。 其他還有党項。這些都對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很深遠的影響。

由於北方內亂、胡族南侵與天災不斷,南方政權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位於北方的五代及其它割據政權。 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 此後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 十國為了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發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石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的。

由於關中經濟崩潰, 五代大多定都於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影響了宋朝的軍事與經濟。 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了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四、五代十國對於後世的影響

貴族政治向布衣政治的轉變

五代十國,頻繁的戰役打壞了世家大族所有的榮耀和尊嚴,武力的高低成為把握權勢最重的籌碼。梁太祖朱溫出身奴僕,後周太祖郭威是個街頭混混,後唐的奠基人李克用、後晉太祖石敬瑭、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是沙陀族人,也就是漢人口中的戎狄。當這些出身低微甚至卑賤的人端坐在龍椅時,滿身貴人的貴族們一邊瑟瑟發抖一邊體會著什麼叫做朝不保夕。



而在相互討伐的戰役中,出身庶族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上升的但願。既然科舉這條路走不通,於是他們放下詩詞歌賦,捧起兵法和帝王術,選擇投身軍營,成為將軍的幕府,在戰役中學習,在戰役中成長,在戰役中施展自己的光和熱,逐漸成長為軍事團體的軍師。當軍事團體奪取政權的時候,這些寒門知識分子也華麗回身,將政治的魔杖牢牢攥住,走向政治舞臺的中央,開始了他們出色的演出,布衣知識分子開始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主宰。而此時,所謂的世家大族就在戰役的硝煙中分崩離析,貴族徐徐離開了政治舞臺的中央,貴族這個身份慢慢地消失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之中。

貴族精神滅亡,實用主義興起

在五代十國中,有一位爭議很大的名臣,就是馮道。這個人號稱長樂老,是中國古代政壇中輔佐多朝的人,他經歷過五個王朝,十個天子,在每一個王朝中都擔任宰執一類的重臣,而這樣的燦爛履歷即便是在大一統時期也是未幾見的。馮道在世72年,可謂長壽白叟,可是後代卻以"不知廉恥"、"奸臣之尤"的評價。

馮道出身耕讀之家,生逢唐末濁世,填飽肚子活下去僅僅依賴聖人之學是不夠的。馮道出仕便在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的軍中,只有左右逢源、圓潤油滑才能夠在環境殘酷的軍營和戰役中生存。而馮道所面臨的十位帝王中,不僅有明主,也有戰役機器,甚至有暴君,可是他依舊平步青雲、波濤不驚,依賴的就是通帝王心術、通為臣之道、通實用利己、通生存之道。而這也是大部門知識分子能夠活下去並向上攀爬的不二法門。



學得文武藝,報效於帝王家,知足統治階級的需要才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追求。貴族精神是在吃喝不愁的情況下才能養成的文化屬性,而在飢餓困窘的年代裡,只有你死我活、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才是真理。一切為了活著,一切為了利己,實用主義就這樣興起,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逐漸成為了國人的價值觀。

中國"尚武"精神的絕唱

中國尚武的氣質從宋代開始就徐徐消失。而五代十國便是中國尚武精神的輓歌。

漢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戰役是中國古代始終不變的主旋律。戰役不僅是殘酷的,同樣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從先秦到唐代,幾乎全民皆兵,每個人面臨兵役都責無旁貸,為了在戰場上能夠活命,布衣必需會技擊。

生逢五代十國這樣的濁世,武力是解決題目最好的方式,連年的戰役、兵亂,除了朝堂上的官員,身處江湖的庶民天然也是朝不保夕。活命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想要在濁世中脫穎而出,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甚至一呼百應的天子,只有成為將軍,統軍百萬才是獨一的出路。縱觀五代十國的開國天子,每一個人都是身經百戰、功成名就的軍事家和戰役機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詩鬼李賀如斯雄渾豪邁的詩句就是那個時代尚武精神最好的寫照。

同樣出身武將的宋太祖趙匡胤在經歷了這個濁世之後,終於發現武將是帝國安全與不亂最大的危害。於是在杯酒釋兵權之後,他把帝國武將的地位一再貶低,而一味進步文臣的地位。防止武將作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帝國的臣民都不想成為武將,所以他充分施展了科舉取士的巨大能量,讓天下的年青人看到讀書的利益。

於是趙宋真正開啟了中國的科舉時代,讓考試當公務員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在他弟弟趙光義執政的20年間,科舉取士的數目遠遠超過唐朝三百年,而他的侄子宋真宗趙恆更是寫下了名垂千古的《勵學篇》,告訴天下人,只有讀書才是實現高官得做、駿馬得騎、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的獨一途徑。而此時,尚武這兩個字在中國人的性格字典裡被抹去,崇文逐漸變成人間正道。

經濟重心的變化

中國古代的經濟中央存在一個變化過程,就是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秦朝開始,長安和洛陽就是中國政治的中央,而黃河流域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央,政治始終主導著經濟的發展。而中原腹地始終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攻入長安和洛陽就代表了對於前朝的征服。

五代十國的戰役也大多發生在中原地區,唐末的戰役讓長安城化為灰燼,中國以後的王朝再也沒有選擇這裡建都,千年古都從此退出歷史舞臺。東都洛陽也在戰役中被破壞,開封,這個比東都還有靠東的城市,依山傍水,位置優勝,逐漸走進了統治者的視野,終極成為了北宋的國都。

比擬於北方所謂正統帝國的戰亂頻繁,十國中那些位於江南、四川的小國則是風調雨順、物阜民康。來自北方的難民,在戰亂中舉家逃離,帶著但願向南出發,他們帶來的不僅是人口,還有龐大的勞動力和提高前輩的出產技術,江南地區的經濟就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起來,超過北方,成為中國古代的糧倉。江南地區的興盛一直持續到如今,經濟中央從此再也沒有北移過。


常棣tandy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五代十國不是一個政權的名稱,而是史學家對那個軍閥混戰時期,所進行的一個概述名稱,因為在唐朝滅亡之後,黃巢起義軍團的力量也被各地的掌權節度使所撲滅了,這個時候便出現大大小小的政權。

按照順序來說是朱溫建立的後梁,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的後唐,後唐大將石敬瑭建立的後晉,後晉大將劉知遠建立的後漢,後漢大將郭威建立的後周,加上南方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等先後九個國家,加上北方的北漢政權,合併稱為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後梁建立者朱溫本是唐末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後來降唐,與唐軍大肆打壓唐末農民起義軍,迅速擴張了自己的實力,是當時最強的勢力,只有晉王李克用能與之抗衡。

後唐李克用是沙陀族人,因有功而被封為李姓,在剿滅唐末農民軍戰役中因其醉酒無理於朱溫,朱溫襲擊李克用駐地,遂與朱溫結仇,在山西建立晉王政權,仍用大唐年號。

後晉石敬瑭,本是後唐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在晉梁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因擁戴李嗣源繼位,被封為河東節度使,後因與李從珂互相猜忌,依靠契丹人的力量,建立後晉,自稱為兒皇帝。

後漢劉知遠,本是唐明宗李嗣源部將,因兩次就石敬瑭於危險之中,遂被器重,在石敬瑭死後,屢次抗擊契丹,深的軍心,隨之建立後漢稱帝。

後周郭威,因輔佐劉知遠建立後漢政權有功,然後在劉知遠死後,被任為託孤大臣,後被漢隱帝劉承佑所厭惡,想派人殺之,最後郭威發動兵變,建立後周。

這便是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的主要君主,也是當時政權交替頻繁的根源。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嘴痕


五代十國,即: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

吹毛求疵地說,五代十國的說法並不是很準確,因為有些政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只是一股割據勢力,而且也不止15個政權。所謂五代十國,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不過,我們不用糾結這些旁枝末節的問題,就按通行的說法來吧。

大致來說,五代政權盤踞在華北,一脈相承的是大唐的衣缽,這是主流;十國大多盤踞在南方(北漢特殊,在北方),自成一家,這是非主流。15個政權之間既有縱向更替,也有橫向攻伐。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呢?我們不妨以主流與非主流的關係為主要脈絡,把五代十國的歷史劃分成5個階段。

第一階段(891年—907年)——山雨欲來

第二階段(907年—936年)——後梁與後唐:軟硬兼施

第三階段(936—951年)——屈辱的後晉、後漢

第四階段(951年—960年)——崛起的後周:柴榮遺恨

第五階段(960年—979年)——強勢的北宋:收拾舊山河





最愛煙火人間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而梁朝壓根就沒有統一,只能說佔據著大部分中原地區。

歷史上唐朝滅亡之後,戰亂的局面並沒有隨著唐朝的滅亡而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戰火不斷生靈塗炭的景象。如果以五代後梁的建立為五代十國亂世的一個起點的話,那麼五代十國時期的徹底結束則是在公元979年的北宋時期。可見,唐朝滅亡後的戰亂局面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又遷延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正是在這數十年的時間裡,北方中原地區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以至於在五代十國後,東南地區的經濟優勢開始愈發明顯,繼而成為中原王朝的經濟支柱。


納蘭子悠


唐朝滅亡後就是後梁,後梁屬於五代,梁唐晉漢周,每個都很短,這樣如果分別叫的話太繁瑣了,所以統稱五代。五代時有個叫馮道的,四朝為相,可想而知這五個前後的朝代有多短。

同時,五代時期並不是大一統的王朝,南方也有不少割據政權,統稱為十國。兩個原因交在一起,造成了不說梁而說五代的原因。


甲申十七年


很簡單啊,因為五代十國就包含後梁。歷史學概括一個時期要儘可能準確,如果有梁朝,那是不是應該還有後唐朝、後晉朝、後漢朝、後周朝,那剩下的十個割據政權怎麼辦?要知道南漢、北漢、南唐、前後蜀都是稱皇帝的,並不臣服中原王朝,且五代都只控制了中原,又只有50幾年,所以用五代十國概括既簡單又方便


西夜公爵


梁朝屬於五代中的一個。自唐滅亡後,出現了五代十國這樣短暫的朝代。因為朝代壽命過段,所以用五代十國來統稱


花不材


因為後梁之後,後唐還延續了一段時間。


用戶83903916492


那是當時政治家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