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為了更加貼近內心 陝西科技大學校長馬建中

他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輕工技術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他是教育部輕工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他是中國皮革協會技術委員會主任;

他是聯合國諮商工作專家庫成員;

他是馬建中,陝西科技大學校長,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陝科人。

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為了更加貼近內心 陝西科技大學校長馬建中

梳理馬建中的履歷,好似他生來就是陝科大的人,從求學到工作,無一離不開陝西科技大學這個名字。正是對陝科大深入而透徹的瞭解,為他以後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作為校長,他並非“空降”。1983年,馬建中從西北輕工業學院(現陝西科技大學)順利畢業。留校任教,對於他而言這是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他一邊做著行政工作一邊攻讀碩士研究生,再到後來順利入學浙江大學攻讀博士,每一次的選擇都只是為了更加貼近他內心的“聲音”。

從西北輕工業學院教務處工作做起,之後接連擔任皮革教研室主任、皮革工程學院副院長、皮革工程學院院長、校長助理,副校長等職位。通過慢慢積累,2017年,他正式升任校長。相信沒有誰比他更瞭解陝科大,而他與陝科大之間更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恰逢其時。

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為了更加貼近內心 陝西科技大學校長馬建中

這位學術派的校長,每一步走得都很穩,每一步走得都很紮實。除了他的行政工作,他的學術成果更是矚目。

在科研項目上,他主要從事水性高分子的設計合成、有機/無機納米複合材料的關鍵技術以及輕紡化學產品的技術與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正在承擔或完成的縱向科研項目有30餘項;申請PCT國際發明專利10件;授權中國發明專利80餘件;出版著作8部,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SCI/EI 200餘篇,ESI高被引3篇)。

在學術榮譽上,他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技術發明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以及素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等等。

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為了更加貼近內心 陝西科技大學校長馬建中

這位伴隨陝科大一同成長起來的校長,在就職講話說到:“陝科大的發展必須始終與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同向而行,既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又要立足陝西與西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1970年,北京輕工業學院響應國家號召,西遷咸陽。

2017年,一位地道陝科人再次說到,堅定不移立足西部。

半個世紀過去,這是陝科大的家國情懷,這是陝科大的使命擔當,同時也是一個陝科人的擔當。

陝科大短劇《那一天》,講的正是陝科大陶74班實習隊在唐山遭遇大地震時,面對失去41名老師和同學的巨大犧牲,冒著頻發的餘震迅速集結,第一時間投入抗震救災的湧現出了一批不畏艱難、衝鋒在前的先進典型。

也許擔當正是馬建中大學之道所秉承的精神所在。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百年間風雲激盪,改革成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面對複雜的教育環境,肩負繁重的執政使命,他緊密結合教育思想和工作實際,多思多想、學深悟透,不斷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學懂弄通做實,全面部署教育工作。以攻堅克難、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精誠團結,凝心聚力,開啟陝西科技大學新一個甲子的輝煌!而陝科大改革的步伐任重道遠,馬建中從姚書志手中接過接力棒,也將是陝科大一次完美的蛻變。

他身上將理科生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理性、嚴謹、邏輯思維能力強。對多數問題,他的回答都言簡意賅,卻切入要點,直截了當地給予回應。

對於佛系青年,他會告誡學生,“最近我卻經常遇到有身邊的同學用“佛系青年”標榜自己,並以此為傲。殊不知,所謂“佛系”,並不是與世無爭、看淡一切的“高境界”,而是一種缺乏擔當、喪失追求的消極人生態度。”

對於懵懂新生,他會告訴學生,“人生有底氣才會更從容,首先請你們珍惜寶貴的求學時光,利用好學校提供的各類資源,通過認真學習掌握廣博知識、勤于思考練就敏銳判斷、勇於實踐獲取紮實技能,攢足厚積薄發的底氣;其次要弘揚正氣,時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鍛鍊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努力成為校園正能量的傳播者;同時還要有銳不可當的勇氣,在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敢於質疑,勇於批判,善於思辨,在創新實踐中獲取真知。”

平凡言語見真知,這是一個校長對學生的期待,也是一個長輩對晚輩的叮嚀。

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為了更加貼近內心 陝西科技大學校長馬建中

跟隨中國教育變革的腳步一路走來,作為校長,馬建中一直致力於提倡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學校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為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也全力打造“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國內國外”的大交流格局,為學生創造更加開放、優越的成長成才環境,在“大交流”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開放意識,使學生全方位成長。對於校園環境建設,不僅有網紅餐廳,豪華的單人間澡堂,還有全校覆蓋免費Wifi等。在學習上培養學生大格局,更是在生活上給學生創造更好條件。也許對於馬建中而言,教育本就是一種人本主義。

“一流的理科,特色的工科,充滿藝術氣息的文科”,這才是對陝科大最中肯的評價。大學之大,在於其大氣磅礴的精神力量、在於其大師雲集的文化魅力、還在於其大有可為的廣闊平臺。與大學之“大”相對應的,大學生之“大”。

馬建中用三個“大”來告訴你我,一個青年該有格局:

一是要有大格局。作為一個大學生,要有對國家、對事業的追求;

二是要有大愛。要愛國家、愛民族、愛學校、愛自己;

三是要有大氣。所謂大氣,就是要有高遠的志向。

有所不為,才能專其所為。馬建中的不為是無我,所為是心懷學生。相信做教育,馬建中是有格局的。

憑藉著自己卓越的能力,馬建中用了四十年,完成了從一校學生到一校校長的轉變。馬建中的“汲取大學力量,做一個“大寫”的人”這與陶行知前輩“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的觀點不謀而合。

陝科大造就了馬建中,馬建中也造就了陝科大。這所建校北京、西遷咸陽、東移西安的學校,在這片“一窮二白”的黃土地上不斷創造輝煌。而陝科大“三創兩遷”精神也融入了馬建中的成長基因,而他無一不是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來源 ONE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