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一家不容三姓人”,究竟是哪三姓?說得有道理嗎?

fengyongyao


老話“一家不容三姓人”說的是一個家庭難容三個不同姓氏的人,而不是具體指哪三種姓氏。

比如父親姓a,母親姓b,兒女自然姓a,這一家不能容下第三姓c,假如出現第三姓會怎樣呢?

我們都知道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細胞組成的,家庭和諧社會就穩定。比如現代家庭都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多數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姓氏不同,婚後生下的子女多數隨父姓。

這時家庭沒超過兩個姓氏,雖然過日子也有吵架拌嘴的時候,基本屬於“內部矛盾”。

要麼是為教育兒女之事爭吵,要麼為家庭瑣事拌嘴。

雖然吵架拌嘴,老夫老妻之間沒有隔夜仇,父母和兒女之間更沒有隔閡,畢竟“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兒女們也知道是為他們好,這是血緣至親關係所致。

一旦兒子長大結婚娶妻後,兒媳婦的加入就會出現第三個姓氏,(其實這裡說的第三個姓氏,更多指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第三個人的出現)。

兒媳婦和公婆之間的關係很脆弱,畢竟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主要是婆婆和兒媳婦之間事多,如果攤上一個沒有教養且任性而為的兒媳婦,加上兒子是個怕媳婦的窩囊廢,這個家庭基本就沒有安生時候了。

“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大鬧”,老兩口可沒這麼大的精力對付,公婆不堪其擾,唯一的辦法就是分家另過,把好房留給兒子和兒媳,自己搬到老屋苦度餘生,一個大家庭就此解體。

這樣的事情在農村很常見,大家從農民頻道可以看到這樣的節目。

在古代“一夫多妻”的家庭更是如此,三個女人一臺戲,妻子多了家庭糾紛不斷,宮廷古裝戲大家也看到了,錯綜複雜的家庭關係上演了一幕幕狗血劇。

當和兒子分家另過後,兩個家庭恢復到了原來的兩個姓氏,這時候“婆媳大戰”基本也就平息了,由此古人總結出了“一家不容三姓人”這句話,還別說挺形象豐富的。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丈夫死了妻子,重組家庭,超過了三姓氏,家庭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繼母和原來孩子之間的關係,這種母子關係沒有血緣,從心裡是相互排斥的,繼父和後老伴子女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關係很脆弱,都需要用心呵護。稍有不慎就會爆發“戰爭”。

綜上所述,“一家不容三姓人”適用於大多數家庭,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好的家庭也不在少數,這取決於第三姓(兒媳婦)的修養教育程度,對於沒文化的潑婦誰也沒辦法。


秉燭讀春秋


我記得很多年前聽過這句話,一家不容三姓。我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家庭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姓呢?小孩生下來取名字,不跟父姓,跟母親姓也是可以的。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個姓?這第三個姓哪裡來的呀!媽媽就告訴我,一個女人嫁了幾個丈夫並同時為這幾任丈夫生兒育女。這些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們之間的姓就亂了。我聽了後覺得是那麼回事,真的是夠了亂的。於是我就對媽媽說,小孩隨母親改嫁不原來的姓改成現在的繼父就可以了。媽媽說也許吧。


蘇愛國5


胡扯八道,我家就是三個姓的,我姓孔,家人姓馬,我孩子姓夏,都什麼年代了,還那麼迷信,我孩子正姓就是姓夏,那是因為孩子的父親拋棄孩子,孩子上學,我只能給孩子改變成我的姓孔,我不喜歡我孩子跟別人姓的,我孩子姓是我改的,在我的人觀念來說孩子跟爸媽姓都能,就是不能給別人姓的,實話,那姓不能隨便改的,


平步青雲雲中有雨孔雲


我記得很多年前聽過這句話,一家不容三姓。我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家庭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姓呢?小孩生下來取名字,不跟父姓,跟母親姓也是可以的。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個姓?這第三個姓哪裡來的呀!媽媽就告訴我,一個女人嫁了幾個丈夫並同時為這幾任丈夫生兒育女。這些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們之間的姓就亂了。我聽了後覺得是那麼回事,真的是夠了亂的。於是我就對媽媽說,小孩隨母親改嫁不原來的姓改成現在的繼父就可以了。媽媽說也許吧。


熱心市民羊咩咩


我記得很多年前聽過這句話,一家不容三姓。我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家庭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姓呢?小孩生下來取名字,不跟父姓,跟母親姓也是可以的。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個姓?這第三個姓哪裡來的呀!媽媽就告訴我,一個女人嫁了幾個丈夫並同時為這幾任丈夫生兒育女。這些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們之間的姓就亂了。我聽了後覺得是那麼回事,真的是夠了亂的。於是我就對媽媽說,小孩隨母親改嫁不原來的姓改成現在的繼父就可以了。媽媽說也許吧。


學生一個


俗話說“一家不容三姓人”,究竟是哪三姓?說的有道理嗎?首先,需要澄清一下的是“一家不容三姓人”,這裡所說的“三姓”並不是指的哪三個具體姓氏,而是說的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


大家知道,男婚女嫁,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一般來說,夫妻雙方的姓氏是不同的,當然也有同姓夫妻的,不過佔比相對較少。

生活中大扺常見的都是異姓夫妻,有了愛情的結晶後,也是選父母一方的姓氏,由此可見,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姓氏較為簡單,通常情況下僅為兩個姓氏而已。

接下來問題來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女慢慢地長大了,自然而然也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尤其是有兒子的家庭,新媳婦兒進了門,原本兩個姓氏的家庭,就多了一個外姓人,極易發生婆媳之間的矛盾,引起家庭的不和睦。


有人說,婆媳是天生的一對冤家對頭,婆婆認為自己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帶大的兒子被媳婦奪走了,尤其是有些兒子不會兩邊平衡,不曉得從中周旋,忽視了母親的情感失落,更容易導致婆婆遷怒於兒媳這個外姓人。

如果遇到通情達理的兒媳還好,知道體諒婆婆的內心感受,通過細緻入微的方式讓老人得到溫暖和關懷,使婆媳之間關係越來越融洽和諧,家庭成員也會和睦相處,當然也就不會存在“一家不容三姓人”的問題了。

我兒子前年底結婚了,兒媳婦兒知書達禮,我和妻子都比較滿意,今年又添了一個可愛的小公主,退休了的妻,自然責無旁貸地擔負照看孩子的工作。


大家知道,照顧小孩子不是輕省活兒,要特別的上心才是。從早到晚忙得不行,說不累才是假的,有時也會向我訴苦,我說咱家的寶寶咱不看誰看呀。

相處久了,難免也有言語輕重的地方,妻也是有脾氣的人,有時心裡覺得很委屈,可為了孩子們的幸福著想,她從來沒有在兒媳婦面前表現出來。在這裡,我要為她點個大大的贊。

除了婆熄關係外,還有一種關係也涉及到“三姓人”的問題,比如重新組合的家庭,繼父繼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很難相處。因為繼父母和原來的子女沒有血緣關係,自然也被認為是外姓人,處理的不好,很難融入到這個家庭中。


舉個栗子。十幾年前,我二嫂因病故去,當時侄兒才12歲,在煤礦工作的二哥早出晚歸,很難照顧好孩子。後來,經別人撮合,與現在的二嫂走到了一起,掐著指頭一算,至今已有十幾個年頭了。

可是令人頭疼的是,己長大成人的侄兒,從當初一開始就和繼母的關係十分緊張,為此,作為叔叔的我,沒少為他們費心思,千方百計想要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糾紛,但是遺憾的是,收效甚微,彼此之間的敵視情緒仍然存在。

後來,我冷靜下來想想,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二哥身上,他作為父親和孩子溝通交流就比較少,這也可能和他工作比較忙有關。


他以為管兒子吃穿用度就行了,卻不知長期的隔閡,在他們父子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牆,兒子敵視繼母的態度,相當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內心缺失的父愛,由此而遷怒於進入家門的繼母也就不足為怪了。

因此,和諧的家庭關係,來源於彼此之間的相親相愛,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至於什麼“一家不容三姓人”的俗語,只是針對的那些䀝睚必報,斤斤計較的愚蠢之人,畢竟家和才能萬事興啊!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老人說“一家不容三姓人”:它的意思是指夫妻二人兩姓婚配、婚姻,按中國民間現實社會家庭的傳統、傳承,父系氏族文化,人文倫理文化,夫妻組合家庭二人二姓所生子女跟隨父親姓(人也有極少極數隨母親),這樣每個家庭只有兩姓。

為什麼說“一家不容三姓人”:第一層意思是指人多分家,樹大開枝,指的是祖孫三代,婆婆、兒媳是外姓人,這樣一個家庭就有三個姓氏。

第二層意思是指:很多家庭一個兒也好,兒多也是一樣,照樣、同樣要分家立戶。

第三層意思是指:很多家庭婆媳兩姓,在同一男姓父系氏族家庭裡,搞不好關係要分家立戶。

第四層意思是指:男女二姓雙方的再婚家庭,各自未離婚前,夫妻前配所生育的子女,重新二婚、三婚等組合家庭各自帶來所撫養的子女,或一方原住子女。

這個提問、這句話,綜上所述,一般相對來說,是正確的,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道理。但是,不完全、不完美的正確,不全對,不一定完全有道理。最關鍵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還要看論人而論,因人因事而異…………


袁聰


一哥“俗眼看社會”之——

     也說“一家不容三姓人”

看了諸位的答案,俗人感覺到大夥有點所答非所問有點跑題了,其實是說一個家庭中“婆婆、兒媳婦、小姑子”這三個人的關係是很難相處的。在過去一些家庭的不睦往往是這三個人沒有處理好各自的位置與關係。 要想處好也不難,必須理清幾個關係。

其一、理清身份,今日嫂子昨日姑,昨日小姑今日媳,今日媳婦明日婆,今日婆婆昨日媳,這是每個女人都要經歷的兩種身份,媳婦不好當也要當,小姑再好當也要嫁人,婆婆都是從媳婦熬過來的,考慮下自己也要當嫂子,再考慮下自己曾經當小姑,最後都要當婆婆,這事一清楚,啥事都好辦了。

其二、處理好與“媽”的關係,嫂子的身份要想開,現在這個媽雖說叫“婆子”,但可是要跟你過大半輩子的,你未來日子的好壞幸福跟她是有很大關係的,做為小姑要知道這個媽是你未來的“孃家媽”,你走了跟你可是“親戚”了,姑嫂有了這個概念,嫂子要把婆子當親孃,小姑要把親孃當最好的“孃家娘”,婆子要把兒媳婦當家人,把閨女當親人,成功角色互換一下,就好辦了。

其三、處理好家的關係,嫂子要把這個家當成自己的家來經營,待小姑好的像個客,小姑要把這個家當成孃家來看待,自己是這個家的一門客,勤快小姑有水喝,婆子要把兒媳婦當“大閨女”看待,要把閨女當“閨女”看待,就好辦了。

其四、處理好與身邊這個男人的關係,對於婆子而言,這個男人叫兒子,成了家也就成了“家長”,愛之外要有尊重,對於小姑而言,未成家這個男人叫哥,成了家叫“兄長”,哥是可膩的,兄長已是家長了。對於嫂子來說,這個男人叫男人,過去叫“外手”、叫“我的天”,這個男人跟嫂子那叫恩愛,跟妹妹那叫疼愛,跟娘那叫孝敬,不一樣的。

其實,現在這種事不多了,獨生子女、或是最多兩個孩子,親還親不夠哩,不會鬧彆扭的。





一哥於一


我國的歷史悠久長遠,在古代人們受教育水平不高,又沒有紙張和文字可以流傳到後世的時候,為了將前人和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留給自己的子孫,很多時候人們會將這些經驗編成俗語一類。

這些俗語有著簡單易懂的優點,而且因為朗朗上口,在很多時候人們也能夠簡單地記住。當然在今天看來,這裡面有些俗語,已經沒有了科學的道理,或者是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含義。但是其中還是有一些俗語,即使經過了千年的時光,卻還是能在現代適用。

比如說一家不能有三姓人這種俗語,一看之下很奇怪,但是其中卻是非常有道理的。

根據《中國通史》的記載,姓氏一開始是分開的,直到秦漢時期後,才逐漸混為一談。而且因為歷史上的各種原因,在講究風水命理的古代,有些姓氏的確就是不合。比如說在唐朝時期,就有算命的大師為李氏算了一卦,認為之後會有一個姓氏取代李家王朝,成為統治者。

而在此後武則天果然架空了李氏,成為了我國第一個著名的女皇帝。當然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後世流傳的,沒有受到正史的證實。可是在這個俗語當中,我們常說的一家三姓,其實應該是三種關係。

根據《中國文化研究》裡面的記載來看,標準的家庭關係,其實是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也就是說這其中是兩個姓,孩子跟著父母其中一個姓,而父母則分別是兩個姓氏。但是第三個姓氏出現的時候,一般只有兩個情況。第一個是有婆婆等老一輩的人存在,第二種情況就是夫妻倆是再婚的。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要看的話,這兩種情況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會對家庭的和諧,產生嚴重的影響。

第一種婆媳關係,其實很好理解。畢竟即使到現在,婆媳關係在家庭之間,還算是非常嚴重的矛盾問題之一。但是早在數百年前,這個問題就已經困擾了無數的家庭了。這裡面出現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誰來掌握家庭的問題。

要知道,古代的社會當中,人們都是講究尊老的,但是在結婚之後,依照古代的情況,往往是男性負責在外面的事務,而女性負責家庭裡繁雜的小事,大事則交給男人或者兩者共同商量決定。所以在理論上,妻子還是家庭的主人。可婆婆要是住在家中的話,這些事情又該聽誰的呢?

況且即使是現代,因為婆婆生活的年代,妻子成長的年代,很大程度上是存在時代差異的。有時候婆婆會認為妻子這麼做,不符合她那個年代的道理和規矩,但是在妻子看來,這些規矩已經在時代的進步中,出現了不少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出現嚴重的分歧,對家庭環境起到很大的影響。這樣長久之後,家庭關係又怎麼能夠和睦下去呢?

當然關於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在其他地方,已經有了很深的研究和了解。所以在這裡,筆者也不對其進行過多的闡述了。當然我們再看看第二種情況,也就是出現了再結婚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可能是家庭中的其中一方,帶了上一任的孩子過來。這其實在現代,也有不少案例可以研究。在孩子的角度看來,若是孩子年齡還小的話,可能在他們看來,就像是有人擠佔了自己原本父母的位置,是破壞自己原家庭的人。在某種情況下心裡會產生敵意。要是孩子年齡大了,又會出現因為成熟容易深思熟慮的情況,在獨處的時候容易造成尷尬的情況,又不好和陌生的父母推心置腹談。

而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怎麼樣對待自己的子女,又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如果將他看成自己的孩子管教的話,又不好把握好力度,嚴重了容易被說成苛刻,輕了又容易讓自己的孩子認為是不公。要是對繼子繼女不管教,或者較為寬容的話,又很容易被說成是對繼子繼女不管不顧。

這兩種情況在很多時候,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很容易就被帶入了死衚衕裡,找不到合理的解決方法。更別說在兩個孩子之間,還有著可能會發生的矛盾。所以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很容易陷入左右為難的局面。因此一家不容三姓這句俗語,的確是有著深層次的道理。


翡翠鑑定師阿龍


以前的社會結構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

為了保障自己宗族的利益,同時也為了保證宗族能夠延續下去,在婚姻方面一般採取兩種方式:

一種是女方嫁入到男方家族,另一種就是男方入贅到女方家族。

女方嫁入到男方家族之後,就會把自己的姓氏改成自己丈夫的姓。

比如一個趙姓女子嫁給一個錢姓男子,這個趙姓女子就改叫錢氏了。這就表示女方融入了男方的家族,從此成為了男方家族裡的一員。

我們老家的村子裡,還有一部分老奶奶就是這樣。我們見到她們的時候叫一聲錢奶奶,其實這個錢是她丈夫的姓,並不是她們原先的姓氏(趙)。

還有一種就是在自己的姓氏之前冠以夫姓。

比如趙姓女子嫁給錢姓男子,這個趙姓女子就改叫錢趙氏。一般孩子們見面時還是稱呼為錢奶奶。

不管是改成丈夫的姓氏,還是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她們所生的孩子都是跟隨父親的姓氏。

宗族處在這種情況之下,整個家族裡面就只有一個姓氏了!

有時候家族娶的這個妻子,在嫁入男方之前曾經結過婚。這個女子可能是因為以前的丈夫已經去世了,或者是解除了婚約。

這個女子如果沒有帶著孩子,那麼還是和前面的情況一樣。如果是帶著孩子嫁入男方家族,那麼帶來的那個孩子也要改成現在這個丈夫的姓。

改成現任丈夫的姓氏之後,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改宗到了現任丈夫的家族裡了。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已經成為了現在這個丈夫的孩子了。

否則那個孩子就不會享受到家族的待遇,因為他沒有成為現在這個家族的一員。

范仲淹年幼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他的母親帶著他改嫁到了朱文翰家。所以范仲淹隨著繼父的姓氏改名為朱說。

范仲淹考取功名的時候用的就是朱說這個名字。范仲淹後來直到母親去世之後,這才認祖歸宗。認祖歸宗就要把姓氏再改回到範姓。

男方入贅到女方,和女方嫁入男方是完全一樣的。

結婚之時,需要女方到男方家裡去迎新郎。新郎入贅到女方家之後,也要改隨女方的姓氏。

婚後所生育的所有子女,全部都是跟隨女方姓氏。孩子稱呼母親的父母為爺爺奶奶,父親的父母稱呼為外公外婆。

男方入贅女方家族之後,和女方嫁入男方家族是一樣的。

不過入贅和嫁人還是有一個不同的地方:

女方嫁入到男方家族之後,只是改隨夫姓或者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並不需要改名字。

男方入贅到女方家族之後,一般都是改隨妻姓,沒有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妻姓一說。在有些地方男方連名字都要改,而且改的名字還要由女方的家長來改,由不得自己做主。

在男方入贅的這個模式之下,女方的整個家族裡面也是隻有一個姓氏!

當家族因為各種原因到了沒有子嗣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家族無法延續下去了。

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一般是從同宗裡面過繼一個孩子過來。因為都是同宗,這時家族還是保持著一個姓氏。

有時候除了自己之外再也沒有其它同宗的時候,那就要從其他宗族裡來過繼。這時候過繼過來的那個孩子,就不一定是這個家族的姓氏了!

解決的辦法依然是改姓,也就是改成現在這個家族的姓氏。只有這樣才能被家族和世人認可,才能被當做這個家族的一員。

沒有改成現在這個家族姓氏的,只能算作是義子,是沒有繼承家族的資格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家族還是隻有一個姓氏!

這種宗法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家族的利益。保證家族的利益不僅僅是保護自己的資產不被掠奪或分割,還有來自朝廷賜予的爵位等財產之外的東西。

所以在宗族制度之下子孫的姓氏,要麼全都跟隨父姓,要麼全都跟隨妻姓。絕對不能容忍一個跟隨父姓一個跟隨母姓的情況發生。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