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書法技法裡面的用鋒?

鹽阜九翼


中鋒用筆,中鋒用筆,中鋒用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書法中唯一重要的就是中鋒,就是把這筆鋒放在每字的一點二圓當中,必如此,點畫才能圓滿美觀。中鋒運筆亦即常令筆鋒點畫中行,鋒毫在中心線附近運行,副毫分鋪兩側,使線條兩側吸收墨汁相對均等,形成比較圓潤、溫和的線條邊沿,筆鋒墨跡被隱藏、融合於邊沿圓潤、溫和的墨線之中,使筆畫線條內含遒勁筆勢、外裹飽潤墨色,易呈現筋勁血盈、剛柔相濟的藝術效果。

書法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鋒運筆的技巧與嫻熟程度。明清以來的知名書家大多主張中鋒運筆。清笪重光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

掌握中鋒運筆的基本技巧有:一要善於用鋒。書法是筆鋒的舞蹈。中鋒運筆主要是指毛筆筆鋒的書寫狀態,筆腹以上一般不接觸紙張,所以,用鋒的關鍵在豎鋒(提)和鋪毫(按)。這樣才能做到“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二要學會調鋒。由於漢字筆畫的多樣性,中鋒行筆必須滲透到各種點畫中,調峰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說,沒有調峰,就不能保證中鋒運筆。調峰是手段,保持中鋒運筆才是目的,運筆過程中所運用的提、按、轉、折等筆法,大多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調鋒以保持中鋒運筆,或為了將當下的側鋒運筆迴歸為中鋒運筆。

我現在是初學小楷,在臨文徵明小楷為主。歡迎和各位愛好書法的朋友交流。


雅塵軒


談到運用或更好的運用書法中的一些技法,使寫出的字更加美觀勻稱、清秀美麗、稀密適宜,那麼寫字點畫用筆的方法非常重要;無論筆法是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還是重用、輕用、虛用、實用,其目的是讓筆毫之尖鋒、文字之鋒芒完全的展示出來,使寫出字不僅渾厚圓潤、俊秀生動,而且內含筋骨、稜角分明。

在前些天,寒柏回答了一個介紹書法技法中“懸肘”與“懸腕”是怎麼一回事?兩者在具體運用中有哪些不同?以及順帶也分享了一下“運腕”、“提腕”和“枕腕”,分別指什麼?如何在日常書法練習中運用?在那篇回答中,不僅談了書法中寫字的要求、執筆的方法,還分享了一些寫字時用筆的方法。此篇回答裡,寒柏就重點介紹一下書法裡的“筆鋒”究竟指什麼?如何在寫字用筆時運用筆鋒技法中的“露鋒”、“藏鋒”、“逆鋒”、“回鋒”和“折鋒”、“中鋒”等用鋒技法?



漢字的書寫法則、要求與方法

那麼在平日裡練習書法寫字時,要想將書法中的一些技法運用得當、嫻熟;運筆之時,能將筆之鋒毫合拍取勢,使寫出來的字美觀大氣、端正有勢,甚至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除了勤加練習之外,對基本的書法規則和要求、寫字的標準及結構、執筆的方法和知識,應該有一個簡單的認識和了解。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好、更快、更全面的提高自身水平,在寫字練字的過程中有的放矢、目標清晰。

漢字的書寫法則,實際便是書法。其主要講究的是寫字時,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分佈(即行次、章法)等這些方法。

比如:執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用力;用筆,要中鋒鋪毫、行筆時收鋒;點畫,要圓滿周到、抑揚頓挫;結構,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佈,要疏密得宜、變化錯綜、貫氣全章等等。

在寫字點畫運用筆毫時,要掌握輕重、徐疾、偏正、曲直等方法。筆鋒在紙上運轉動作,就如人在走路一樣,兩條腿才起便落、才落又起,雙腳交換起落、不可停滯,如此這樣的一起一落不斷提按,筆毫才能平鋪在點畫之中。

在書法中有所謂的“七字法”和“永字八法”,對於寫字運筆的方法及法則來說,有一定的代表性。

七字法:出自南唐後主李煜《書述》:“書有七字法,謂之撥鐙,自衛夫人並鐘王二家傳於歐、虞、褚、顏等。所謂七法者,腋、壓、鉤、揭、抵、導、送是也。”

永字八法:以“永”字八筆為例,其法稱點為“側”,須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畫為“勒”,須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應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太挺直則木僵無力,故需直中見曲勢;鉤為“趯”,須駐鋒提筆,突然趯起,其力才集中在筆尖;仰橫為“策”,用力在發筆,得力在畫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畫,出鋒要稍肥,力要送到,如一往無收,易犯輕蕩不穩的毛病;短撇為“啄”,落筆左出,要快而峻利;捺筆為“磔”,要逆鋒輕落筆,折鋒鋪毫緩行,至末收鋒,重在含蓄。又因其為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世亦將“八法”兩字引申為“書法”的代稱。



筆鋒指什麼?分別有幾種類型?如何在書寫時用鋒?

何為“筆鋒”?

一曰為筆毫之尖鋒,姜夔《續書譜》中有云:“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圓則妍妙。”

二曰謂字之鋒芒,亦曰“筆鋒”。運筆之時,能將筆之鋒尖保持在字的點畫中心者,叫“中鋒”;其能藏在點畫中間而不出角者,叫“藏鋒”;其將筆之鋒尖偏在字之點畫一面者,叫“偏鋒”;一般以“偏鋒”為書法之病,但“側鋒”取勢,古人在行筆中經常用之。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曰:“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 露鋒

露鋒是斜落筆或尖落筆寫成的,露鋒入紙時,其鋒外露(亦稱“搭鋒”)。斜落筆寫成的叫“側鋒”,也屬於露鋒,這樣寫出來的筆畫俊秀生動、靈敏活潑。

—— 藏鋒

藏鋒是在落筆用逆鋒取勢的方法寫成的,比如落筆中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或欲下先上等。筆鋒藏在筆畫內,叫藏鋒,亦稱“正鋒”、“逆鋒”,這樣寫出來的筆畫渾厚圓潤。

—— 逆鋒

逆鋒是落筆時筆鋒先逆行,然後再轉回行筆。比如寫橫是欲右先左,即下筆時先將筆鋒逆推向左,然後再行筆向右。這樣的筆劃顯得方整,便於做到內含筋骨。

—— 回鋒

回鋒是收筆時筆鋒向迴轉,也就是往回帶一下筆。寫橫劃的收筆處,有的常用這種筆法。比如寫橫劃到盡頭處稍向右下頓筆,然後提筆向左帶一下,這樣顯得筆劃渾厚,筆力充沛。

—— 折鋒

折鋒多用於行筆轉折處。比如寫橫折,寫到橫的盡頭處,即可折鋒稍頓向下,這樣寫出的筆劃方整,骨力外拓。注:外拓,指向外開拓,也就是外露。

寫橫、豎等筆劃的起筆處,也可用折鋒。比如寫橫先豎下筆,稍頓,然後折鋒右行;寫豎先橫下筆,稍頓,再折鋒向下。這樣寫的筆劃均顯十分有骨力。

—— 中鋒

中鋒是指行筆時筆端的鋒毫居中,也就是說鋒尖要從筆劃的中間經過,行筆過處,筆劃渾圓濃黑。這樣的筆劃看起來很圓潤,用中鋒時可偏重使用腕力。

★不知以上的回答,是否能夠幫助大家瞭解書法中筆鋒的含義;也不知對於各種用鋒技法的解釋與分享,各位能否認可?總之,寒柏願與各位喜愛書法、喜歡寫字的朋友們互相學習、交流、溝通,謝謝啦!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請關注@寒柏隴臥子 ,獲取其他精彩內容。本人專注於文化寫作、讀書心得、詩詞對聯、謎語諺語、文玩收藏、郵票知識及文史知識等方面。

寒柏隴臥子


書法技法中用鋒最重要,筆法即用筆鋒,毛筆字寫出了筆鋒才是書法,無筆鋒的毛筆字就是書寫。

為什麼?筆畫有鋒才有力,有力的字形才能活,有活力的毛筆字才是書法,否則寫得外形再好看也只是書寫。即使是名人的書寫、官方的書寫也只是院體、臺閣體、館閣體,成不了書法。

怎樣才能用毛筆寫出筆鋒?只有把柔軟的毛筆寫成鐵錐那樣能畫沙,像銅印那樣能壓泥,即唐人所說錐畫沙、印印泥才能出筆鋒。褚遂良、張旭、顏真卿就是這樣寫的,請看附圖書法。

他們究竟是怎麼寫出這樣的筆鋒來的?請看唐代魯休詩:(懷素)自言轉腕無所拘!再看現代沈尹默詩:腕力遒時字始工!

這麼簡單的用鋒筆法:運腕提按讓毛筆保持筆鋒彈性就行了,學不會那就是自己的問題。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的線條點畫,無論形狀、質感、力度,都與能否正確掌握筆性有關,不瞭解筆性就談不上懂得筆法。掌握筆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控制筆毫的能力

點畫和造型,取決於:

(1)筆起落的角度,運行方向;

(2)筆入紙深淺(輕重);

(3)筆頭形狀。

第(3)條筆頭狀態變化,指運筆中,筆毫鋒穎因受力產生的各種變形,如聚、散、扁(方)、圓等,包括筆頭觸紙方式,是用鋒端觸紙,還是筆腹著紙;是作勢欲彈,還是腰軟無力;是整齊鋪展,萬毫齊力,還是絞紐破敗,聲嘶力竭。

(1)和(2)的作用為大多數書法教材所論及,也容易在紙面上畫出示意圖,所以為大多數學書者所知,也較易於掌握,但最關健的因素——筆毫的組織狀態——卻往往給忽略了,結果造成運筆似的而非,點畫外貌相近而質感意味相去甚遠。



佛系畫手愛擼鐵


大家好!說到書法技法裡的筆鋒用鋒問題和大家探討探討。筆者以為筆鋒即字的鋒芒,運筆寫字時筆的鋒尖有正、側、順、逆等各種不同方法。清劉熙載《藝概》卷五《書概》雲:筆鋒有中、側、藏、露、實、虛丶全`半這八種形態。又云:"中、藏、實、全,只是一鋒、可謂中鋒也,書寫中鋒全在握筆管,作書時將筆的主鋒保持在字畫中間。這裡所指藏鋒是指起筆時筆鋒蓄藏在點畫中間而不外露,正所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是也,這樣寫出的字才能點畫飽滿渾厚圓潤。側丶露、虛、半,亦是一鋒,可謂側鋒也。是指運筆時將筆鋒尖偏在點畫一面,故寫出的點畫一邊光一邊毛。作字之法不外乎能將毛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得以八面出鋒,淋漓酣暢,純任自然,方為得法。

所以想寫好書法,用鋒是書法技法練習中重要的一環,須勤加練習,使各種筆鋒練到運用自如方可更上一層樓。大家覺得呢!祝大家學有所長,共同進步。


翰墨情懷之放飛夢想


結合實際運用中的經驗做個分享。

用鋒的目的是讓毛筆發揮書寫性,順暢性,讓線條產生變化。寫書法時,應該注意整幅以及每個字的上下大小關係,在書寫時要注意筆法的順暢,每個人寫書法時習慣不一樣,但總體還是要八面來風,順勢而為,要了解每個筆畫的變化,這樣,在書寫時無論捻管,手指,腕部變化,還是藏鋒,露鋒,順鋒,逆鋒……都要體會筆鋒在何處,這樣心與手,力,氣都能到達,就能充分表現毛筆線條的魅力!



紫砂藝術東籬先生


書法包括篆,隸,楷,行,草。其中篆書和楷書純用中鋒。隸,行,草是中側混用。中鋒見骨,側鋒見變化。純粹的中鋒和側鋒掌握並不難。難度在中側之間的互相轉化。特別在行書和草書的創作中。比如宋四家中的米芾書法中,中側鋒的變化使用,是歷來學米的難點。

米芾書難學,就難在中側鋒的互換中。

如何在書法創作中自如的使用各種技巧。

中鋒是基礎,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通過篆楷兩種書體的大量訓練。在一筆一劃中的起筆運筆收筆訓練到熟能生巧。

然後開始側鋒的訓練。

有八個字送給提問者:輕,重,緩,急,轉,折,提,按。

任何用筆的技巧全在以上八種用筆中組合。

其中最重要的是轉。篆書全用轉,而不用折。

一般篆書過關,筆力自然雄健。

提問者有不清楚的可從繼續提問。


畫家星首


書法技法,即用毛筆寫字的方法,也就是筆法,筆法包括執筆,運筆。掌握執筆是寫字的前提,而運筆是怎樣使筆鋒在字的點畫中正確行走,也就是怎樣正確用鋒!

所謂鋒,把筆捻開捺平,筆的前端透光的部位就是毛筆的筆鋒。筆鋒在運行中表現為中鋒和側鋒兩種方式,還有一種偏鋒,通常稱為病筆!運筆寫字也就是讓筆鋒與紙面接觸摩擦的過程!運筆的過程可以分解成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階段,筆鋒在三個階段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毛筆字講究筆筆中鋒,為了字的圓潤飽滿起筆時我們需要藏鋒,起筆逆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楷書,隸書,篆書,行書用筆最多的就是藏鋒!藏鋒是一種逆勢,逆入可以增加力度,達到筆力雄健的效果!就如同打拳一樣,打之前先把拳收回然後再打出去更有力量!如果起筆不藏鋒,那麼起筆處就會顯得單薄無力,或者出現類似於鴨嘴的形狀。行筆也就是起筆之後筆在紙上行走的過程,書法的行筆,特別是橫,豎筆畫行筆時要中鋒,中鋒行筆也就是讓筆鋒在筆道的中間運行,使墨汁從筆毫中均勻的由筆鋒兩邊流瀉在紙面上,寫出的點畫豐滿圓潤,結實厚重,有立體感,給人萬毫齊力之感!那什麼是側鋒呢?側鋒就是行筆時筆鋒不處在筆道的中間,沒有和行筆的方向保持一致而是處於筆道的一側,。筆筆中鋒的要求非常高,中鋒行筆難以掌握,所以一般書寫時中鋒為主,中側兼用!這樣也顯得有變化,又可以增加字的神態!說到了收筆,點畫的每一筆都要有來有往,有起有收。筆畫末端的處理方法就是收筆,,收筆要回鋒。回鋒收筆,使收尾結實圓渾,並與起筆相呼應!簡簡單單的行筆過程其實不簡單,裡面充盈著反覆的提按,調鋒的變化,以橫畫為例,起筆逆入,輕提。折筆向右下稍用力重按。緊接著筆鋒向偏右上微微輕搓,筆鋒調為中鋒。行筆階段筆鋒輕提,至末端收筆處微微向右上輕挑,亦是提。隨即向右下略重按筆,然後調鋒輕提向起筆處回鋒!書寫的過程就是提按,調鋒,按提,提按,調鋒重複變化的過程!提按之法能表現出書寫者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說就對筆法,對用鋒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既要有往下壓筆的力量,更要有提的起來的力量!提要做到力到筆鋒!按,最能表現用鋒的力度,很多人往往按下去,筆畫混沌,一團墨豬。

以上簡單的說了一下用鋒,更多的體會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自己體會到的才是領會最深刻的!理論終歸要應用於實踐!如有謬誤,請書友多多指正!








戲雲軒


書法講究運筆,運筆重在用鋒,怎樣用鋒呢?

一、要學會中鋒用筆。也就是筆鋒始終在線條中間運行,這樣寫出的線條既圓潤又厚實,即前人所講如屋漏痕、錐畫沙的效果。中鋒用筆首先執筆要穩,行筆要靜(這裡的靜,不是靜止,是指行筆要神情專注,凝神靜氣)。出現偏鋒及時調整,不然即使是中鋒,寫出的線條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鋒用筆在筆法中佔重要位置。等到中鋒用筆熟練了,也可用側鋒、逆鋒等書寫,以求線條有所變化。

二、要學會提按用筆。提按之法能表現出書寫者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說對用筆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筆能提得起來,既要有往下壓筆的力量,更要有往上提的力量,提也要力到筆鋒,不可如強駑之末。按,最能體現用筆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線條粗鈍,形成墨豬。有人下筆就用筆肚,按筆有餘,提筆不足,書寫起來僵、結、板,這是對提按筆法缺少體會與實踐的結果。

三、要學會調鋒。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再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

怎樣進行調鋒呢?

1、我們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注意筆鋒的提按使轉;

2、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產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我們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有人寫字不知用偏鋒,往往寫一筆或一字便在硯邊調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縱快速反應而調鋒。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作字須提得筆起,稍知書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轉折頓挫輒自偃者,無擒縱故也。‘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能靈,自無僵臥紙上之病。”這段話對我們用鋒很有作用,我們要在書寫過程中反覆體驗、思索。

學書的過程,就是對筆法把握、熟練的過程,只有把這一關過了,才能過到運筆如指、遊刃有餘的境界。筆法的把握,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我們只要認真學習前人和當代書家好的用筆經驗,加上刻苦練習,一定能夠掌握筆法技巧。


一紙一墨一乾坤


用鋒即是用心,下筆之初筆尖是聚的,下筆之後,筆尖是散開的,所以說把筆鋒理解為筆尖是不夠準確的,筆鋒應該理解為毛筆和紙的接觸點的中心,心之所想,鋒之能至,謂之心手雙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