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記憶


老屋的記憶

殘牆斷垣,雜草叢生,前廳、廂房倒塌,滿地碎磚瓦礫,正房靠幾根木柱支撐,搖擺欲墜,一派淒涼景象。這就是我的老屋嗎?這就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老家嗎?這就是鐫刻著我童年的歡樂的老家嗎?這就是在當地享有盛望的名門望族嗎?這就是那個充滿生機和幸福的家園嗎?這就是那個充滿希望憧景的港灣嗎?看著眼前的破爛情景,一股辛酸的眼淚潸然而下。這就是我座落在武當山下漢江之畔的丹江口市均縣鎮朱家溝村的老屋。


老屋的記憶

我的老屋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風格的民居,是當地楊姓大戶人家的宅院,一排有三個相對獨立好院子,外面用廊道把三個庭院聯接起來。青磚黛瓦,雕樑畫棟,飛簷斗拱,錯落有致,據說建於清代末年。在當地頗有影響,因為其中一座宅子的主人是縣參議員。當年解放初期土改時將一座最小的宅子分給我家。由此,這裡就成了我的老屋。


老屋的記憶

三個明清民院中最大的院子做了大隊部,第二大的分給七戶人家居住,我家和另一戶分到最小的院子。這個院子是在原兩座庭院銜接的,只有正房、前庭、和半邊廂房。整個庭院屬磚木結構,院內正中用青石條鋪成的道路,兩側用小卵石鋪各種圖,院內排水由明溝排入暗溝。廊道地面也是用青石鋪就,立面雕刻花紋圖案。


老屋的記憶

我家居住正房,從外面看是三間房,從裡面是四間房,俗有明三暗四之說,也就是財不外露的寓意。正房呈正方形,頂部用木板裝飾,前端有廊道將兩側木樓連通。後端建有神龕。客廳搬放一神櫃,供奉財神。下面有一張木製八仙桌,兩側各放一太師椅。客廳兩側設有三個臥室。當年我就在最小的臥室渡過我少年時光。當我有記憶的時候,客廳正中懸掛的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畫像,兩側張貼的是工農兵彩色畫。八仙桌、太師椅已不再有,只有一張木頭方桌、一張圈椅和幾個小木椅。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客廳的雙扇大木門,特別神奇,不熟悉的人是無法打開的,因為它設有一神密機關,只有先打開機關才能把門栓拉開。前庭很大也是我家所有。據說以前是接待一般客人和家丁居住之所。正房、廂房臨院一側全是木製的,雕刻著飛鳥、走獸、花卉等,宛如一幅幅藝術作品。正房、廂房室內都有木樓,據說是存放糧食、財物之用,還有通風隔熱保溫之功效。


老屋的記憶

前庭門樓上有一石刻匾牌,上書"丕振家聲"四個大字,表達出主人大大振興家業的願望。在外牆上有不少詩文,大多字跡隨著時間流逝模糊不清。聽父親說,這是當年窮秀才為求財主賞賜討好奉承所題。我那時候上小學了,記得有這麼一首:遠觀清秀廟,近看一院堂。天仙送貴子,文武狀元郎。這位秀才也許沒有想到,星移斗轉,到了新中國,這所老宅迎來了新的主人,雖說沒有武將,卻培育出不少"狀元"、"文官"。

老屋背靠大尖山,從庭院前面望去,大尖山的山頂象一副官帽,正好居中位於正房屋頂,象一副天造地設的畫卷。(如圖一所見),對面又一山峰象一條蒼龍橫空出世,這也暗合民間建築風水中"前有照,後有靠"之說,也寓意家宅平安、家業興盛、家人興旺之盼。也體現了民族傳統文化中精神文化和建築文化的和諧統一。


老屋的記憶

我家老屋前後綠樹成蔭,有一棵兩人合抱的樹齡百年的柿子樹,每當霜寒露重之時,滿樹柿紅壓彎枝頭,格外靚麗。還有梧桐、榆樹等。父親一生種了不少樹,就是捨不得砍伐一棵樹木,連我家修繕老屋所需木材,也要二哥到二十公里以外的深山中購買。所以我家樹木參天,根深葉茂,鄰居們戲說我家地氣好,連樹木都長得好。

然而,隨著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我的老家鄉親們遷移到棗陽市,我家的老屋也隨著世紀遷徙大潮,人去樓空,悲情謝幕。一座典雅古樸的明清小院,即將消失。一段曲折波瀾的歷史,也將塵封在記憶中。消逝的只是清秀典雅的老屋,銘記於心的是那濃濃的鄉愁,是那對故鄉深情地眷念。


老屋的記憶

(早已進城居住的二哥、二嫂,聽說老屋倒塌了,驅車一百多公里趕回老家,看到一片淒涼,七十多歲的他們眼裡合著淚水,那種眷念之情、難捨之情雋刻在心底。)

上世紀八十年代,父母親隨二哥一家搬進城市,我家的老屋也隨轉讓給鄰居。從此,我們就告別了老屋。南水北調搬遷時,老家鄉親們都遷移他鄉,房屋都拆掉。我二姐的兒子大林時任我家市直部門負責人,他請當地政府從保護古宅、保護文化遺承角度考慮,將我家老屋保存下來。我記得他在電話裡對我說:把老家房子保護下來了,等移民工作結束後買回來,將老屋修繕恢復起來。我聽了十分高興,激動地夜不入寐。可天有不測風雲,一場車禍奪去了外甥大林年輕的生命,加之其他原因,修復老屋計劃終止了。


老屋的記憶

難忘那老屋的古樸,難忘那老屋的甘甜,難忘那老屋的寧靜,難忘那老屋的溫馨。我不管是在何處工作,也不管老屋的產權歸屬,每年都要回去看看老屋,靜靜的坐在石凳上,與老屋深情的心靈對話,聽聽它的呼吸心跳,聽聽它的深情訴說,聽聽它的淺吟低唱,聽聽它的聲聲嘆息,我感覺到它豐彩依舊,還是那麼的動人溫馨!每每在夢裡與它相遇,精神上感受到莫大的慰藉……

別了, 老屋! 難忘,老屋!難忘……

老屋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