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地廣人稀,人們才能住別墅嗎?你錯了

葉克飛 歐洲價值


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歐洲地廣人稀,因為各國情況不一。事實上,許多國家的人口密度都非常高。平原比例高、成熟的城市化進程、豐富的城市網絡,還有英法式的特大城市分流,都有效“疏散”了人口,確保了歐洲人的居住環境。


歐洲地廣人稀,人們才能住別墅嗎?你錯了

撰文〡葉克飛


歐洲地廣人稀,人們才能住別墅嗎?你錯了


前幾年有一篇爆款文,主題是“日本人口密度那麼大,為什麼還能住上一戶建”。去過日本的人都會有此感受,別說小城市和農村了,即使人口密度達北京數倍,排名世界前列的東京,也有大量低層建築,一戶建民宅到處都是。


作者分析過幾個原因:一是土地私有化,人們有永久產權,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房子,自由度很高。二是地震頻發,樓層越高,抗震要求越嚴格,成本也越高,所以人們習慣建較矮的建築。三是日本軌道交通極度發達,人們完全可以在大城市工作,在周邊小城市自己建房居住,不影響通勤。再就是日本的城鄉差距很小,人們即使在鄉村自己建一座房子,也不影響購物和消費。


日本並不是孤例,歐洲也是如此,獨門獨戶是常態。尤其是在荷蘭和比利時這種老牌國家,人們在城市內也能住上獨立別墅,擁有花園。


不過說起這事兒,很多人會習慣性說一句:歐洲地廣人稀啊,跟我們中國不一樣!


那麼,歐洲是因為地廣人稀,人們才能住上別墅嗎?數字不會騙人,我們來看看真正的數據。


與很多人的印象不同,中國的人口密度並未排在世界前列,綜合近年數字,大概排在世界第60到70位之間。不過中國人口分佈極度不平衡,以胡煥庸線為界,大量人口集中在東部地區,所以如果單獨計算東部各省份的人口密度,江蘇、廣東和浙江都可排在世界第8-15位之間。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能夠排名世界第三。


在網上有一些世界各國人口密度排名的帖子,有一個流傳甚廣,稱中國人口密度排名世界第16位,為147人/平方公里。但這個排名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它只列出了一批大家比較熟悉的國家,很多小國(比如中北美和加勒比海國家)都被排除在外。


其實,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是法國的國中國——摩納哥,這個走幾步路就出境的小國,人口密度達到18589人/平方公里,是中國的百倍以上,新加坡排名第二,達7915人/平方公里,是中國的54倍。以這兩個國家極小的國土面積,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此外,其他排名世界前十位的國家以小國和島國居多,包括中東的巴林和巴勒斯坦,非洲島國毛里求斯,亞洲島國馬爾代夫,加勒比島國巴巴多斯,歐洲島國馬耳他,還有國中國梵蒂岡,唯一堪稱人口大國的是南亞的孟加拉。上述國家除了巴勒斯坦、巴巴多斯和毛里求斯的人口密度在600人到800人/平方公里之外,其他都超過了1000人。


在人口密度超過中國的國家中,有不少發達國家。亞洲的韓國排名第13位,人口密度達到513人/平方公里。歐洲的荷蘭排名世界第18位,人口密度是414人/平方公里。比利時排名第23位,人口密度是373人/平方公里。日本排名第25位,人口密度是335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200人至300人之間,且非彈丸小國的發達國家,還有英國、德國、瑞士和意大利等。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00至200人之間(中國剛好是這個區間的中位數)的發達國家,包括捷克、丹麥、法國、波蘭、葡萄牙和奧地利等

(世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100人以上國家排名,詳見文後)。


當然,中國的人口分佈極其不平衡,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東部,所以我們需要選擇更科學的數據來進行對比,那就是各省數據。前面提到,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當屬上海、北京和天津,上海更是達到了每平方公里3800人,相當於新加坡的一半,排名可高居世界第三。如果從省份來說,東部的江蘇達到742人,山東達到579人,廣東為481人,浙江460人。人口大省河南達到553人,安徽429人,直轄市重慶為374人,河北、湖北和湖南的人口密度都在300-350人之間,200人區間的則有遼寧、福建、江西、海南、山西和貴州等省份。


換言之,如果以人口密度為標準,那麼我們的廣東和浙江稍高於荷蘭,處於400人區間,河北、湖北和湖南則與比利時處於同一區間,遼寧、江西和山西則與法國、波蘭、捷克和奧地利等國家相當。再以德國為例,其面積僅35萬平方公里,比雲南省還小,人口達8200萬,接近雲南的兩倍。


由此可見,在同等人口密度下,歐洲人的居住狀況顯然要比中國人寬鬆得多。這是為什麼呢?


歐洲地廣人稀,人們才能住別墅嗎?你錯了


地形肯定是一個因素,歐洲人口密度很高的國家,往往都有極大的平原地區,德國就是典型。至於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荷蘭,一向以地形惡劣、與海爭地著稱,但也正因為這樣,荷蘭境內永遠是平的,連個小山頭都見不到,恰恰有利於人口分佈。而那些人口密度較低的大國,地形往往復雜,比如多山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相比之下,中國的地形過於複雜,青藏高原等地的人口密度極低。


更重要的是,歐洲大多數的城市化進程雖然起步早、發展充分,但除了少數特大城市外,並沒有著力於發展大城市。以德國為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僅有四個,其中科隆還僅僅是剛好一百萬。在德國,十萬人口的城市已經算得上是大城市,整個國家以一萬到十萬人的城鎮為主。它們就這樣一個個散落在德國各處,形成了豐富的城市網絡。去過德國就知道,德國城市之多,彼此距離之近,跟中國可完全不同,德國的人口就這樣分散在各個城市中,所以讓人感覺不到任何擁擠現象。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國家大多如此。


英國和法國的情況略有不同,這是因為它們各有一個超級大城市,佔據本國人口的比例極為驚人,也因此使得非首都地區的人口擁有了更充裕的居住環境。倫敦人口超過1500萬,佔本國人口近1/4,巴黎人口1200萬,佔本國人口的1/5,比例都相當驚人,相比之下,我們的北京上海雖大,但人口遠遠未到佔據本國人口20%以上的地步。


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歐洲地廣人稀,因為各國情況不一。事實上,許多國家的人口密度都非常高。平原比例高、成熟的城市化進程、豐富的城市網絡,還有英法式的特大城市分流,都有效“疏散”了人口,確保了歐洲人的居住環境。


世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100人以上國家排名:

歐洲地廣人稀,人們才能住別墅嗎?你錯了

歐洲地廣人稀,人們才能住別墅嗎?你錯了

歐洲地廣人稀,人們才能住別墅嗎?你錯了


歐洲地廣人稀,人們才能住別墅嗎?你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