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戰中未免誤傷,除了“不見鬼子不掛弦”外,原來還有這一招


地雷戰中未免誤傷,除了“不見鬼子不掛弦”外,原來還有這一招

地雷是一種起源於我國的武器。早在公元1130年宋金戰爭期間,駐守陝州的宋軍就使用埋設於地上的“火藥炮”(鐵殼地雷),給了攻城的金軍以重大殺傷,最終取得了勝利,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使用地雷的最早記錄。抗戰爆發後,這種歷史悠久的武器再次在華北敵後戰場大顯神威。


地雷戰中未免誤傷,除了“不見鬼子不掛弦”外,原來還有這一招

地雷戰在敵後到處開花

隨著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的全面展開,廣大人民群眾被有效動員起來,並通過在戰爭中不斷摸索,學會了如何充分發揮地雷威力,儘可能多地殺傷、遲滯敵人。尤其在地雷的埋設偽裝上,各地民兵開動腦筋,創造了許多巧妙的方法。如在敵人行軍的路上把埋地雷的地方印上車輛痕跡、走路腳印等,使得日寇行軍時防不勝防。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日寇對敵後根據地的威脅愈加重視,頻繁開展慘絕人寰的大掃蕩,執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了反“掃蕩”,根據地甚至游擊區的地雷遍地開花,甚至村村戶戶都造看家雷,埋設在門前屋後、炕頭、灶口、柴堰、井臺、鍋底等地方,使敵人不敢進屋,不敢亂翻。


地雷戰中未免誤傷,除了“不見鬼子不掛弦”外,原來還有這一招

不見鬼子不掛弦

但如此高密度、大範圍的佈雷,加上埋設地雷本身的危險性,等發現日寇再挖地雷坑顯然是不行的,倉促間也容易增加地雷誤炸、誤傷的可能。為此,各村早早派出技術骨幹把整個村莊及附近的地形完全研究透徹,事先在必要的地點挖出一些預埋坑,拿鬆土填上,表面偽裝的和正常路面一樣。敵人來了,就趕緊扒開土,把地雷埋進去。

除了這種預置坑,民兵們還會在通往各村的主要地點埋設數量不等的地雷。這些地雷以觸發式為主,但都不插弦,埋的地方都用一個小草筐扣住,以防不知情的老鄉誤踩;埋雷的地方還專門安排民兵輪流值班,附近山頭上還設置觀察哨,互通消息。一旦發現日寇來犯,地雷附近的民兵就立刻掀開草筺,把弦接上去。這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那句話:“不見鬼子不掛弦”。


地雷戰中未免誤傷,除了“不見鬼子不掛弦”外,原來還有這一招

拉發雷破解鬼子趟雷戰術

這種臨時掛弦的佈雷方法解決了誤傷群眾的問題,但也很快被敵人找到了破解之法。針對觸發雷一踩就炸的特點,日寇往往驅趕羊群甚至老百姓走在隊伍前面趟雷。因此,民兵們很多時候往往採用直接拉發地雷的方式來打擊敵人,即在地雷觸發裝置上綁上細而結實的繩索,安排人通過直接拉弦的方式來使得地雷爆炸。

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走在前面的百姓觸發地雷,也可以在敵人最密集的時候拉響地雷,從而發揮最大威力。但因為地雷上的繩索越長,就越容易被敵人發覺,為此拉雷手往往需要隱蔽在距地雷十幾米的地方,這不僅要求拉雷手有非凡的勇氣和堅韌的心理素質,還要有矯捷的身手能夠在地雷引爆後從敵人的密集火力下安全撤退。


地雷戰中未免誤傷,除了“不見鬼子不掛弦”外,原來還有這一招

儘管非常危險,但這種直接拉繩引爆地雷的方法的確威力驚人。日寇獨立混成第5旅團曾有個叫桑島節郎的曹長,回國後寫了一部叫《華北戰紀》的戰爭回憶錄,其中記載了在1943年5月21日凌晨,其所在的第17大隊在行軍途中,埋伏著的民兵拉響地雷,導致大隊通訊班的9名官兵非死即傷,整個大隊原地不動3個小時才敢繼續前進。

>���o�\u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