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一顆“木盒地雷”的蝴蝶效應,竟讓德軍錯失兩大戰役的勝利


1941年9月20日,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對列寧格勒的瘋狂進攻達到了最高潮,隸屬於萊茵哈特第41裝甲軍的第1裝甲師各作戰分隊,已經開始對城郊制高點杜德爾霍夫高地發起最後的衝擊,整座城市陷入危如累卵的狀態。然而就在這一天,希特勒突然叫停了里布元帥的攻擊行動,下令將赫普納第4裝甲集群調出戰場,同時命令由中央集團軍群臨時轉隸的霍特第3裝甲集群也迅速歸建,理由是針對莫斯科的“颱風行動”就要開始了。


蘇軍一顆“木盒地雷”的蝴蝶效應,竟讓德軍錯失兩大戰役的勝利

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里布元帥


這道命令在前線德軍中引發了極大混亂,萊因哈特將軍更是怒不可遏:“我們從東普魯士一路殺到列寧格勒門前,難道就是為了再走回去,整件事是不是搞錯了”?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而失去幾乎所有裝甲部隊的老里布只能將攻擊改成長期圍困,這位65歲的陸軍元帥第一次感覺到了希特勒的不可理喻,三個多月後的1942年1月,他乾脆被解除了集團軍群總司令的職務並轉入預備役。

誠然,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按計劃應該應於9月30日開始,兩個裝甲集群提前南下做好攻擊準備無可厚非,但這只是希特勒放棄對列寧格勒最後一擊的部分因素,畢竟功虧一匱的攻堅戰是兵家之大忌,他本可以再給里布幾天時間做最後的努力,而放棄攻城的另外一個重大因素,是蘇軍“木盒地雷”的廣泛應用,已經搞得這個納粹狂人腦袋瓜子嗡嗡作響。


蘇軍一顆“木盒地雷”的蝴蝶效應,竟讓德軍錯失兩大戰役的勝利

第6集團軍參謀長保盧斯將軍


蘇軍的“焦土抗戰”凸顯打算玉石俱焚的決心

這個詞中國的抗日戰爭也曾用過,但遠沒有蘇聯人搞的這麼決絕和徹底,在戰爭初期蘇軍不斷失地棄城的情況下,斯大林指示紅軍“黨務總局”派出若干特別小組,堅決對淪陷區的主要建築、重要橋樑、鐵路樞紐和隧道等設施進行爆破,以免為德軍所用進而資敵。這些小組的口號是:“如果敵人突入我們的城市,必將被埋葬於廢墟中”!許多冷酷的毀城命令中,充滿了“應被炸燬”、“應被燒燬”和“應予破壞”的字眼,其中重要的手段就是“埋設帶有定時引信的地雷”。

蘇軍上校斯塔里科夫在1965年發表的《這是個秘密》一文中,詳細回顧了在各個即將失守城市佈設“木盒地雷”或者安裝炸藥的經過,除非是缺乏必要的地雷、炸藥或者雷管,毀城命令在基輔、在哈爾科夫都得到了堅決的執行。最成功的一次爆破行動是在西南重鎮哈爾科夫,1941年11月14日凌晨4時20分,德軍第68步兵師師長布勞恩將軍在睡夢中被炸得粉身碎骨,這位倒黴的將軍恰好住進了赫魯曉夫曾經的官邸。


蘇軍一顆“木盒地雷”的蝴蝶效應,竟讓德軍錯失兩大戰役的勝利

轟擊列寧格勒的德軍重炮


蘇軍大量使用的木盒地雷被稱為“工兵的噩夢”

地雷戰是東線戰場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木盒地雷”顧名思義,就是在木盒裡安裝烈性炸藥和各類引信,方式簡單而粗暴,蘇軍工兵把這玩意擺弄得爐火純清:裝上觸發引信踩上就炸,裝上定時引信則準點轟鳴,甚至還可以用無線電遙控起爆,讓德軍防不勝防。這裡戡誤一下,部分網絡文章僅以韓國發現的木盒炸彈(長20cm、寬9cm,高4cm,裝藥200克,殺傷半徑約為2米)為例,就簡單地認為木盒地雷的威力有限,是完全不足為憑的,因為木盒的尺寸及裝藥量在戰時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俄羅斯永遠不缺木頭,蘇軍完全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改變,對症下藥炸你沒商量。

軍迷大約都看過抗日老電影《地雷戰》,從青島調來的鬼子工兵們都拿著一圈一把的探雷器,這種工兵器材的原理,是通過發射電磁波在埋藏的金屬物體中產生渦流,再感應到這種渦流以發現和定位地雷。可是如果地雷外殼並非金屬製造,那麼探雷器的功效則大打折扣,如同抗日民兵發明“陶瓷雷”一樣,木盒地雷也使傳統的探雷器效率極其低下,遂被稱為德國工兵的“噩夢”。再後來德國人也學會了,1943年以後的撤退階段也開始沿途大量埋設。


蘇軍一顆“木盒地雷”的蝴蝶效應,竟讓德軍錯失兩大戰役的勝利

木盒地雷的內部結構


基輔城內木盒地雷的爆炸聲讓遙遠的柏林聞之色變

德軍在基輔戰役的野戰階段圍殲了大批蘇軍,生俘65萬餘人,各部於9月20日起(注意時間點)大搖大擺地湧進沒有抵抗的城區,勝利後的他們要住要吃要逛,結果被蘇軍埋設的木盒地雷炸得鬼哭狼嚎,大建築和主幹道也被預設炸藥一一摧毀,基輔幾乎被炸成一片廢墟,入城德軍損失慘重。而前線的報告也震驚了希特勒本人,蘇軍這種不計後果的瘋狂舉動,令其神經大為敏感,並且嚴重高估了木盒地雷的作用,認為巷戰和入城是極度危險之舉(第6集團軍參謀長保盧斯表示哭暈在廁所)。

希特勒遂匆匆命令列寧格勒前線轉攻為困,並且於10月14日發出絕密指令給前線司令官們予以解釋:“在基輔,由於定時引信和烈性炸藥,德國軍隊面臨極大風險,同樣可以預料的是,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這種行徑的規模會更大,事實上,列寧格勒不僅遍佈地雷,還會有爆發傳染病的嚴重危險。因此,德國士兵不得進入這座城市,任何離開城市向我方陣線而來的居民都將遭到武力驅逐”,在這道奇怪的命令之下,長達872天的殘酷圍城開始了。私下在小圈子裡,希特勒甚至對蘇軍的這種行為表達了某種敬意,認為與拿破崙時代的莫斯科大火異曲同工。


蘇軍一顆“木盒地雷”的蝴蝶效應,竟讓德軍錯失兩大戰役的勝利

意大利工兵拆除木盒地雷


德軍由此錯失了拿下列寧格勒會師芬軍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蘇軍真正解除列寧格勒的圍困已經是1944年初,足以說明德軍在抽走幾乎所有裝甲部隊之後,仍然有能力盤踞在城市周圍,並用飢餓殺死了150萬人,反證了蘇軍在中路和南路兵力均為吃緊的局面下,在北路只能暫時採取守勢。如果德軍最高統帥部再給里布一點時間,“北方集團軍群”極有可能一鼓作氣破城,完成與芬蘭軍隊的會師後再抽身南下,然而希特勒對一顆地雷的過分敏感,終於使德軍在1941年喪失了這個機會。

更悲催的還在後面,既然選擇圍困戰術就應當貫徹到底,結果1942年8月希特勒的神經質再次發作,又命令剛剛取得克里木戰役勝利的第11集團軍北上,橫穿大半個蘇聯去攻取列寧格勒。在他看來,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拿下塞瓦斯波托爾要塞的曼施坦因,肯定有本事搞定餓得不成樣子的列寧格勒,於是一年前還是北方集團軍群所屬第56裝甲軍上將軍長的曼施坦因,掛著元帥肩章率部重回北部戰場。對這一命令有所質疑,也是曼施坦因與希特勒爭論的開端,而後者親自飛到前線說服了他。


蘇軍一顆“木盒地雷”的蝴蝶效應,竟讓德軍錯失兩大戰役的勝利

第11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


德軍更因此失去了可能贏得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機會

翻翻蘇德戰場的地圖便知,當德軍第11集團軍奉命千里迢迢北上之時,這支精銳部隊原正準備穿越刻赤海峽加入西南戰場,它既可以劃入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作戰序列,也可以調撥給進攻斯大林格勒的“B集團軍群”,從而使德軍實施“藍色計劃”的兵力大為寬裕,幾乎是一支決定性的力量。至少戰役期間,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無需在兩個集團軍群之間調來調去,保盧斯極有可能在霍特或者曼施坦因的配合下,於行進中第一時間佔領斯大林格勒,那麼整個會戰形勢的發展將變成另外一副樣子。

曼施坦因卻不得不大範圍南轅北轍,當他率領第11集團軍氣喘吁吁趕到列寧格勒後,立即擬定了擊破當面蘇軍的“北極光計劃”,決心以切斷補給線的方式一舉蕩平列寧格勒,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也確實遭到了第11集團軍的突襲,境況一度艱難。而就在曼施坦因有所進展可能大功告成之際,1942年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第11集團軍再折騰回去擴建為“頓河集團軍群”,用以解救被包圍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於是進攻列寧格勒的作戰又一次不了了之。保盧斯終於被俘,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利,使德軍在東線徹底失去了戰略優勢。


蘇軍一顆“木盒地雷”的蝴蝶效應,竟讓德軍錯失兩大戰役的勝利

蘇軍埋設的木盒地雷


如果一年前德軍不中止對列寧格勒的圍攻,同時把曼施坦因轟擊塞瓦斯波托爾要塞的“古斯塔夫”巨炮也增調上去,戰場北端的大局基本可定,北方集團軍群將得以南下與包克元帥的部隊合流。而一年後再重新複製破城企圖時,時間和戰機已然逝去,這就是所謂的“兵無常形”。同時,斯大林格勒戰役也因為第11集團軍的缺陣,讓德國人吞下巨大的苦果,而這一切的起因,居然是一顆“該死的木盒地雷”。


現代戰爭是綜合國力的對決,但是其中也充滿了偶然性和戲劇性,一顆小小的“木盒地雷”,卻觸碰到了希特勒極度敏感的神經,令其在蘇德戰爭初期就不停犯下戰略性錯誤,在低估對手的得意妄形之下,接連失去贏得列寧格勒戰役或者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可能,暴露了單憑“直覺”指揮戰爭的可笑與短板,將一把好牌打得稀爛,法西斯德軍在東線的潰敗,從此只是時間問題了。


蘇軍一顆“木盒地雷”的蝴蝶效應,竟讓德軍錯失兩大戰役的勝利

蘇軍反攻時期排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