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因上網課自殺,有誰考慮過作為父母的壓力、情緒?

康風醫用級空氣淨化器


上網課能自殺,如果純粹因為這個原因,有點不可思議,孩子壓力太大了,或許有焦慮症或者憂鬱症,問題是家長沒有及時發現並引導,平時家長給的壓力過大,家長本身就焦慮,整個家庭都焦慮中,能有好結果嗎,重點是如何儘快停下來,自我調整,目標定低一些,一定要重視起來


Neptune海王星


陌生的朋友,看就你的提問,我很想和你分享我昨天的一個文章,希望對你有小小的幫助!

網上的的一則視頻這兩天引起了多少家長的的關注,一位女士因為輔導兒子作業與兒子起了衝

突,被氣的跳河!被救起的一瞬間,這位女士用絕望的聲音說“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我相

信,這句“太累了”砸中了大多數家長的心。

80,90後的家長,和我們父母一輩的教育理念比起來是更加認真負責的,我們每天一睜眼面對的

是生活的壓力,面對不滿意的工作我們不敢輕易辭職,面對奢侈的包包化妝品我們轉身選擇的是菜市

場,全家豐盛的菜餚遠比一隻口紅來的實際,多少男人口袋裡時常是揣著兩盒香菸,一包軟中華,一包

小江山,一包是面子,一包是裡子,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從出生給他們吃最好的進口

奶粉,用最好的尿不溼,補最好的鈣,吃最好的維生素C,但是我們唯獨忘了給他們補“心”!

做家長真的很“累”,每天心心念唸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可是“家長”這個身份沒有畢業證,我們都是第

一次做家長,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模仿著小時候爸爸媽媽教育我們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時代

在進步,老法子必定被淘汰。於是我們嘗試過拉著孩子走,催促孩子走,責備孩子走的慢,甚至急了還

會踹兩腳嫌棄他比別的孩子差,急不可耐的時候我們也曾氣的放手不管了,這些我都經歷過,視頻裡的

媽媽那種傷心,失望,哀莫大於心死的感覺我都曾經有過......

但是孩子其實就是一面鏡子,一面穿越你人生的的鏡子,一面我們不想複製失敗只想保留成功的鏡

子,在孩子問爸爸你以前考試多少分的的時候,你怎麼回答,把自己的最好成績炫耀給他,爸爸考試總

是全班前三名,實際上你可能只有小學二年級以前進過班級前三,因為我們一,二年級時半個班幾乎都

是雙百,孩子問“媽媽你犯錯時和老師承認錯誤嗎”,我們總是回答“當然了,我一下課就跑辦公室和老師

說對不起”實際上我們下課在不被老師逮住的時候早跑去了操場;孩子問‘爸爸你天天一放學就趕緊寫作

業嗎’?我回答“可不唄,寫完我還得做複習題呢”真實情況是早晨到學校抄作業是鼓勵我們早起床的最支

柱......我們拼命的節衣縮食,為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是為了什麼?難道真的是每個孩子都奔著清華

北大去考的嗎?是,固然可喜,不是,也非偶然!其實我現在倒是覺得,教育孩子好好學習更多的是培

養他們一種學習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學習的的能力是為了以後讓知識更好的為生活服務,去年夏

天家裡的熱水器邊沿漏水,叫來售後服務,人家說修很麻煩建議直接換新的,我聽後告訴他裡面換一根

鎂棒就可以了(之前換過一次,鎂棒是熱水器裡的消耗品,家裡24小時常開,物理課有講過的),維

修人員很不屑,說你要求換可以,不保證管用,我堅持,結果60元搞定,女兒說爸爸你夠厲害的,我

告訴她上學時候學來的的,她小聲嘟囔“上學也挺有意思哈”!

二是要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學習是一件吃苦的事,苦在你要攻克無數的難題(難關),要是

你從小碰到困難永遠選擇退縮,人生的難題你要怎麼解決,難道真的每次都去跳河?

家長要是真把這些問題想通了,也許對於我們和孩子都是一種福氣,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重

生”的過程,做最好的沒有錯,做最對的才是王道!生命只有一次,你怎麼捨得讓你最愛的孩子不“美麗”。


唐僧話聊


心理問題是系統的問題

因為疫情,諸如此類的問題,

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我們非常值得重視相關的心理問題。

.

和本老師對於這些事件,

希望大家能結合實際情況來看,

不能簡單分對錯,

或者誰的壓力更大。

.

高中生因上網課自殺,

父母自然是痛苦的,

同時是也左右為難的,

管,怕孩子嫌煩、壓力大,

不管,孩子自律又差,不按時上課。

.

和本老有7年的心理諮詢經驗,

作為二級心理諮詢師,

在校任職過

幫助過很多同學,

在心理方面走出困難。

.

在做學生的心理諮詢時,

幾乎都要關心學生的家庭背景,

也就是會了解父母的情況。

.

因為所有的問題,

都是不獨立存在的,

而是由一個系統產生的。

.

和本老師採用,家庭療法的觀點,

家庭中的任何一個人,

出現了心理問題,

那麼就說明,

是這一個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

.

這系列的事件,

也是如此,

我們不能怪某個人,或者只考慮某個人 。

.

案例一:

14歲女生,因為家庭困難,

父母殘疾、沒有穩定收入,

家裡只有一部手機,

三個孩子要輪流上完課。

因未能及時完成作業,

自尊心受傷害,選擇服藥自殺。

.

案例二:

16歲男生,因為厭惡母親,

每日多次提醒自己上網課,

而選擇以自己的性命相要挾。

.

案例三:

河北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

與母親產生爭論之後跳樓身亡。

.

人的互動

這幾個事件,

表面的原因好像是因為上網課,

但是實際上,問題的關鍵,

都是因為和人互動產生了問題。

.

14歲的女生,是因為【老師】說,

“你為什麼不打卡、交作業?”

這句話放大了她對家境的自卑,

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感到了屈辱,才精神崩潰。

.

16歲的男生,

也是因為【母親】反覆催促,

讓他感覺到了不被信任,

敏感的內心被踐踏,

這才選擇了以死相逼。

.

河北的學生,

也是因為和【母親】爭執,

母親的訓斥,

讓他心理承受不住,

也導致了衝動跳樓。

.

我們可以發現,

本身這些學生的壓力就很大,

而周圍的【人】,

還在給他們施加壓力,

老師、家長們,並不是支持系統,

相反,還是壓力的來源。

邊界感

當然老師、家長本身就面對壓力,

甚至成年人的壓力要更加大一些,

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大人,要面對的是,一個家庭的難題。

.

很多人在疫情中下崗,

就算不下崗,

也面對著收入的難題,

收入減少,但是支出不一定減少。

.

而由於家庭,

是一個很緊密的關係,

在緊密的關係中,

往往大家的邊界感就不強。

.

關鍵就是出現在了這裡,

邊界感的丟失,

使得每個人的問題,

都變成了家庭的問題。

.

比如上網課的問題,

是孩子的問題的,

孩子不認真上網課,

就會被老師訓斥,

這個問題應該是孩子自己來承擔。

.

而大人的收入問題,

是大人的問題,

收入降低,是大人的責任,

應該是大人想辦法解決問題。

.

在現實中,

往往出現的問題是,

大人去管孩子的學習問題,

就對孩子說

“你看看你,你不認真讀書,

長大以後,就會像媽媽一樣失業,

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你希望這樣嗎?”

家長並不是有意的釋放壓力,

但是在潛意識層面,

大人向孩子傳達了這樣的壓力,

而孩子除了學習壓力外,

又要承擔大人的經濟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

大人承擔著孩子和自己的壓力,

學生承擔著自己和家長的壓力。

雙方都承擔了,

自己不應該承擔的那份壓力。


但是,

在這樣的關係互動中,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是比大人差很多的啊!

所以,我們會發現,

往往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

心理問題一般會出現在孩子身上,

因為他的心理“免疫力”最差,

也就最容易出現問題。

放一放

各自承擔各自的焦慮,

家庭的問題就是太緊密了,

稍微分開一點,

遵守邊界感,會好很多。

.

作為家長,

不想辛苦工作一天,

還要收拾孩子的玩具,

也不想聽到老師的抱怨,

更加不想喊破喉,孩子都不聽。

.

其實只要【放一放】就好了,

之前有一個媽媽,

總是忍不住管孩子,

因為孩子不管的話,

總是上學拖拖拉拉,導致遲到。

.

有一段時間,她實在忙,

沒時間送孩子上學,

接讓孩子自己去,

果不其然,孩子天天遲到。

.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

孩子就不遲到了,

為什麼呢?

因為天天遲到,

老師、同學們會有意見,

他感覺到了羞愧,

自然而然就不遲到了,

自己就知道早點準備去上學了。

.

通過這個事情,

這位媽媽就學會了,

把孩子的事情放一放,

自己先看看他怎麼處理。

.

等到了他實在處理不了,

自己再上去幫助他,

這個時候,

母子關係反而好了。

.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你一直幫助,

很多時候,

對方不需要你的時候,

你的幫助就是一種控制。

.

誰都不喜歡被控制,

可等到孩子,

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

就會想要求助,

這個時候的幫助,

孩子才覺得是幫助,才會感激你。

.

這個放一放的訣竅,你怎麼看呢?

.

我是和本老師,

希望能幫助你更加幸福,

也可以給和本老師幸福。

如果你關注和本老師,

就可以,持續獲得,

專業級心理諮詢師的解決辦法。


和本博士積極智慧


人家說世上最悲痛的有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有中年喪子這事了。防止此類事件的再發生,也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當然整個事件中最慘的就是孩子——沒了生命。最痛苦的則是他們的父母——丟掉了希望。

題主說為什麼不去關注當事的家長呢?那是不是世人冷漠呢?我們先看一看大家到底關注的是什麼——手機,網課和教訓。

實際上,不是大家冷漠。

而是因為在中國人的意識裡,“悲痛”是很私人話的事情。通常負責安慰他們的是親戚和鄰居。“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來自陶潛的《輓歌》,意思是,親戚們有的餘哀未盡,別的人又已經唱起歌來了.)

而作為局外人關注則是,還能夠改變的部分——防止悲劇的再發生。

一、痛苦,悲傷和渴望

當事的父母所經歷痛苦,不是常人能夠理解的。

從電影《失孤》,《親愛的》都可以看出一般,為人父母的不易。

在心理學上,人經歷這類事件會經歷五個階段——自責、憤怒,否定,沮喪和接受。當事者需要經歷大約五年的時間,才可能從陰影中走出來。

村裡有一個30來歲的男子出車禍走了。他父母一直在哭,細數著這個孩子過往的好。鄰居就勸說,不要再想他了,他就是個狠心的東西。他自己的家搞散了,不過還留下一個小子呢,還得需要你,把孫子撫養大。

保險公司也早早地來到家中陪著。也有的鄰居幫忙把這個人的衣物等生活用品整理出來,扔掉,不讓他的父母再看見。

親戚和近房,還有他們的其他的子女也都陸續趕來了。

鄰居的勸說是對的,讓逝者的父母關注能夠改變的部分——照顧小的,把他撫養成人。可是知道是一回事,真正要從痛苦中走出則是另一回事。此時鄰居說得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人陪在他們的身邊。

痛苦得自己去背。

一位失去10歲小女兒的心理學家給出了三條可行的建議,並在TED演講,希望幫助有類似情況的父母,能儘快地走出來,

1、承認並接受苦難是人生必不可少一部分

2、關注自己能改變的事情,並學會感恩身邊每件小事。

3、想一想自己在這段痛苦時期,所做的選擇是對自己有利的,還是有害的。

二、大家的關注是防止悲劇的再發生

更多的人雖然不能和經歷者身同感受,但是關注的是能驚醒著自己的部分。

1、現在還有內心為何如此脆弱

因為玩手機,父母禁止,孩子跳樓的事件有很多。

前不久有一篇報道,單親家庭的孩子,父親忙於工作。沒時間和孩子交流。有一次看到孩子在玩手機,父親就把孩子手機奪過來,給扔了。兒子當時就蒙了,想跟這手機一起往樓下跳,還是被父親把他抱住了。然後父子倆抱頭痛哭。

他們為什麼會痛哭呢?是幸運沒有掉下去,還是因為家長和孩子身體接觸,給了對方力量。

請問同性父母有多久沒和孩子有身體接觸了。有的孩子通過調皮,被父母打,來實現和父母身體接觸。孩子有身體接觸的需求,不過是通過錯誤的方式來實現的。

適當的身體接觸可以減緩孩子的壓力。父母不應該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成績上或是放在說教上。

遊戲,體育身體對抗,掰手腕這些都是很好的身體接觸方式。

想想以前孩子的身體接觸機會有很多,冬天冷的時候,幾個同學靠教室牆壁擠成一排,看能把誰擠出去。掰著腿,金雞獨立,進行“鬥雞”。

與同齡人的身體接觸,與父母的身體接觸都能降低孩子的體內血液裡的腎上腺素。隨之而來的,孩子的緊張、焦慮、激動等負面情緒都會減少。

和孩子多做些遊戲吧,身體的接觸有利於情緒的舒緩。減少孩子負面情緒的積壓,一旦爆發父母並不願意看到。

2、家是歸屬感的來源

在外多年,年齡大了總想著落葉歸根。這就是在尋找歸屬感。

也有很多在外漂泊的人,回到家後,發現找不到那種家的感覺了,當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老宅子沒有了,童年的記憶也就沒有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在尋找歸屬感。

歸屬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自卑與超越》的阿德勒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行為的目的是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

作為父母怎樣爸能讓孩子感覺到歸屬感?

家長和學校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成才。可是並不意味著父母總是要和老師站在同一個戰線上。

尤其是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在學校里根本找不到價值感和成就感。學校的環境對孩子是不友好的。

如果父母也和老師一樣批評孩子,逼孩子,只能把孩子往外推。

沒有了價值感,家和學校也不是自己歸屬的地方。孩子最終孤立無援。

寫在最後,悲痛的事情發生了。對當事人的關注,還需要人們觀念的改變。阻止悲劇的發生,需要找到問題的根源。


江蘇考英語


因為疫情,大中小學都延期開學了,什麼時候開學還未公佈,而網課也上了有一個月了。對於高三學生來說,延遲開學是非常讓家長焦慮讓學生著急的問題。高考如果不推遲,剩下學習的時間也不多了。可以想象每天孩子坐在電腦前不停地聽課做習題背書背單詞,課程必須跟上,不會的問起來也不方便,做呀做,坐呀坐,算著倒計時,揹著被父母整天照顧不止,關心鼓勵的包袱,想著未知的明天,心裡崩潰自殺也就不足為奇了。

孩子自殺那天起,作為父母一定生不入死,再也不會感覺到以後會有幸福可言。除了蒼白的勸慰,好像只有後悔。

如果時間能倒回,假如我是那父母,我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是對的,要找方法,要做體育鍛煉,也讀所謂閒書,讀勵志的開闊心靈的書籍,用以強壯我們的身體,豐盈我們的心靈,告訴他上大學是夢寐以求的,但不是必不可少的,人生是精彩漫長的,大學是其中的一小段,多了它錦上添花,少了它陽光依然燦爛。大學可以少了你,可父母不能沒有了孩子,這是最起碼的也是最大的孝敬。你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耽誤你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總之,教育在平時,才不會有突發的偶爾。

父母和孩子也是前世修來的緣分,讓我們彼此珍惜互相溫暖吧,別讓圈外繁華扼殺了這久違的親情。


賈雪鋒


連續在家隔離這麼長時間,再加上學習壓力大,如果再被父母批評,高中生是很容易走極端的。自殺是一時的衝動,情緒失控,大腦不受控制根本不會考慮到父母的感受。

學生自殺事件每年都有發生,這與家庭壓力、學習壓力、個人抗壓能力低下息息相關

我不得不說現在的學生真的很脆弱,一遇到事情就想不開。高中生的階段是比較特殊的,他們已經度過了青春期,自尊心是很強的,一旦遇到挫折,內心就會有挫敗感。

而且加上疫情在家出不去,很多人都被“逼瘋”了,一些情緒敏感的高中生在家被父母唸叨記句就受不了了。

上網課容易走神,玩手機,家長看到以後難免會說幾句。其實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但是有些高中生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被父母說了以後就會自閉,想不開。

我覺得應該加強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他們的抗打擊,抗壓能力,父母也應該及時察覺孩子的異常情緒,阻止他們想不開,做出危險的行為

大腦衝動的時候,往往來不及思考那麼多,很多人自殺都是情緒失控,然後做出極端的行為。

我看過很多被家長、被老師批評以後自殺的例子,他們都是覺得自己很丟臉、自尊心受到了侵犯,然後用這種方式去維護自己的臉面。讓周圍人去後悔,去自責。


其實這種心理是非常不健康的,學校在抓學生學習的同時應該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關心孩子不要用錯了方式,最後釀成大錯

我的父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們本意是想關心我,但是每次說出口的話就很讓人心裡窩火,聽了很不舒服。所以我的成長也是不健康的,但是我自己會疏導自己,而且抗壓能力比較強。

我覺得很多的父母都和我的父母一樣,很多時候的關心都會成為負擔。不善言辭的孩子總是會把一切的事情憋在心裡,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病,甚至會抑鬱。






所以我懇請所有的父母,一定不要用錯了方式。對孩子的期望值也不要過高,這樣雙方的壓力會很大。

總結 :

父母有父母的壓力,孩子也有孩子的壓力,如今上網課的負擔也是很重,都要互相體諒,不要用抱怨的方式去說孩子,不要讓孩子有過多的心理負擔,這樣孩子才能夠考慮到父母的心情,才能安心學習。



任任的教育觀


上個網課就自殺,遇到困難就想死,真是夠了,這些孩子的家長都是失職!

遭遇了最長的寒假,網課成了很多學生的必修課,家長們也因此與家裡的熊孩子矛盾重重。這場疫情,如同一塊試金石,試出了很多家庭的經濟實力,更考驗了家長和孩子應對困難和挑戰的心態。

換句話說,人們的抗壓能力和原生家庭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非常之重要。直白點說,遇到困難就想不開,動不動就要自殺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無疑是失職的!

前不久,河南一貧困家庭的中學女生,父親殘疾,母親患病,作為家裡三姐弟之中的老二,她沒有一部智能手機可用來上網課。於是,小姑娘選擇自殺。所幸被及時發現,救下了下來,並得到大家的捐助,從而擁有了上網課的條件。

身為一名中學生家長,看到這樣的新聞,心裡一方面心疼女孩,另一方面也如鯁骨在喉。困難無處不在,問題更是稀鬆平常,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儘早明白這個道理。只有心態積極,充分溝通,主動想方設法,總有解決的途徑。

家庭之中,家長一定要把這樣應對困難的態度傳達給孩子,無論窮富,無論遭遇怎樣的困難。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家長自己都還沒活明白,一遇到問題,就陷入無奈的境地,甚至唉聲嘆氣、怨天尤人,負能量一大堆。怎麼能教好孩子呢?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家長的失職!

古人尚且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一世,不是為了死的,那些動不動就想自殺的未成人,他們的家長應該好好反省。

希望媒體也能傳遞更多能夠解決問題的正能量新聞和信息,不要動不動就渲染未成年人自殺。


清風吳語


高中生因上網課自殺,小學生因家長訓斥其上網課不積極,不認真跳樓自殺。這是怎麼了?學生自殺事件每年都在發生,每一次事件的發生都會引起媒體的熱議,但熱議之後,就悄無聲息了。那麼導致學生自殺的根源在哪裡,如何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呢?簡單的從父母的層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作為家長,我們是否一直在重複著自殺事件家長的做法,只是我們的孩子承受能力還比較強大,沒有被你摧毀呢?

我們固然對自殺學生的父母感到傷心,但更為之悲哀。孩子從一出生,本是活潑可愛,毫無塵埃的一張白紙。你自作主張在這張白紙上不斷的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讓這張白紙按照你的設想前行。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不是你的附屬品。作為家長,作為孩子最親的父母,你是否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孩子的內心所想。許多家長是憑著父母的權威肆意猜測,主觀臆斷,自認為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予孩子什麼,並未考慮孩子的感受。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併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孩子是否成龍成鳳並不單單表現在學習成績上,但家長卻簡單的歸結到學習成績上。成績好,一切好,所有要求家長均可滿足;成績差,一切差,家長的訓斥、嘮叨一哄而上。孩子的成績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我們希望孩子的成績好,但我們更應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畢竟真正成龍成鳳的人在少數,而大多數還是走上普通的崗位,從事著普通的工作。不要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而對孩子做出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無辜的給孩子施加壓力。

孩子也是家庭中獨立的一員,我們是否把孩子作為了獨立的一員。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交流,還是教訓和命令。和孩子的交流除了學習,還有共同的話題嗎。和孩子交流是朋友的身份,還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放下家長的架子了嗎,敢於和孩子認錯嗎,孩子敢於和你討論問題嗎。

生命是第一位的,我們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境和挫折,都應該敬畏生命,不能視生命如兒戲。


辰心聽雨


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關自己的事,插不上言也插不上手。

事不在誰身上,誰就感受不到大壓力。

而作為父母,當失去了孩子,那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那是斷了命根子的痛!那是活著沒有了一點兒意思的痛!

如果命能夠交換,那是願意用自己的命換回孩子的命的無疆大愛!

他們痛不欲生。因為斷了最親的情!

他們多麼想喚回孩子的生命,卻是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他們一定萬分後悔,可就是買不到後悔藥!


徐福記1230下水詩文


現實一點、客觀一點來說,壓力和情緒都不是任何人可以日積月累鑄下大錯的理由,包括父母、老師、……等一切承擔教育責任的教育者,甚至包括整個社會。

不可否認,社會的不斷進步已經大大改善和提高了教育的範圍、能力和成效。

但是,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且很複雜,因為一切教育都是源自參與教育各個環節的形形色色的施教者。



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的事情只能說是形形色色的教育的悲哀,借用英國詩人約翰·堂恩曾一首詩中所說——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

自成一體。

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衝刷掉一個土塊,

歐洲就少了一點;

如果一個海角,

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園被沖掉,

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損失,

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

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

它為你敲響。”

任何教育並非孤島一座,導致這些問題的“教育”才是最值得審視、反思。

換句話說,對每一個施教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反思自己所認為的教育,並以此來先教育自我,然後教育才可能向好而生!

但現實卻並非如此——

很多人依然固守著自己腳下的那一片小小的島嶼,只看見自己的壓力和情緒,卻不曾深刻反思和認識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壓力和情緒的根源,這對於受教者來說,恐怕是最悲哀的事。



事實上,最好的教育就是教育者以受教者為對象的全情付出和忘我投入,而不是以“自己的自以為是”為對象的全情付出和忘我投入。

所以,教育孩子就意味著不斷認識孩子,不斷認知自我的成長。

沒有成長,教育只能是痴人說夢。

刻舟求劍的故事恐怕所有人都聽過,甚至還有人會嘲笑那個人的愚蠢,因為他看不見外面世界的變化,只有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

可是,倘若你仔細想想,教育不也是不停變化的嗎?孩子的成長也是啊!為什麼父母的“教育”就很難變呢?當出現問題之後,為何還不知道要改變呢?

所以,最難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教育,往往是觀念先行的。

但很多施教者卻渾然不覺自已然成為某種觀念的奴隸,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自己成為觀念的主人。

萬情萬緒皆由心起,這“心”便是對自我觀念體系、認知體系的深度審視與反思——這便是萬事之源。

人的很多無奈在客觀事實面前、在規律面前是很蒼白無力的,教育亦是如此。

但正因為有些“教育”不可能重來,所以父母、老師等一切教育者的自覺才彌足珍貴。



當然,有一點不得不提——

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後,媒體的放大作用同樣也會放大事主的傷痛,甚至還會帶來輿論的壓力,事主同樣會有更為痛苦的體驗,但這一切並不能隨事主的意願而改變,但更重要的還是事主的痛苦反思。

這一切無人能替,也無人能“順利”走出這段往事。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了給人看”,但毫無疑問,這樣的代價太太太過慘痛。

所以,育兒即育己,但這絕不是壓力和情緒可以推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