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張仁願

“風神”張仁願

渭南日報 記者鄭直

張仁願,唐朝名將,與寇準、白居易並稱“渭南三賢”。他是華州下邽(今臨渭區)人,曾任唐朝宰相,是個能文能武的宰相。

在未定居渭南之前,我不知道張仁願是何許人物,正是因此愈發勾起了好奇心。於是,連續數日挑燈夜戰,從枯燥的文字裡試圖尋找千年之前的張仁願。

漸漸地,冰冷的文字有了溫度。漸漸地,方塊漢字堆砌出了一個鮮活的張仁願。

突然之間,我對自己的無知羞愧不已。因為,這個男人不一般!上馬可定國,下馬可安邦,是個能文能武、有勇有謀的朝廷大咖。

張仁願是他自己改的名字,父母給他取的名字叫張仁亶,因避諱與當朝太子李旦之名而改為張仁願。

“風神”因何而來?唐中宗李顯贊其曰:器宇端雅,風神秀傑,謀韜玉帳,寄重金壇……再聯想到戰場上風掣雷行的張大將軍,誰還可配此美譽?

雖說張仁願與白居易和寇準是地地道道的下邽鄉黨,但他沒有白居易耿介不屈的固執,也沒有寇準性剛自任的倔強。但三個鄉黨有著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的共同性格特徵。畢竟,張仁願的頭上也罩著“陝西楞娃”的光環。

武則天還是天后的時候,這個祖籍山西、生在長安的女人,為了取代婆婆家的大唐王朝,自己登上九五之尊的皇帝大位,採取尊崇佛教,從中尋找改朝換代的理論依據。善於獻媚、察言觀色的御史郭弘霸不放過任何一次升遷的機會,他將前主子的恩惠忘得一乾二淨,在眾多大臣極力反對違法侵佔婆家財產的武媚娘登基坐殿時,這個郭弘霸畢恭畢敬地寫了份“天后娘娘是彌勒佛轉世”的奏章,要求張仁願共同署名上奏,遭到張仁願的嚴詞拒絕。

“風神”張仁願

大街的燈柱上嵌入張仁願的宣傳圖片 渭南日報 記者劉聰梅攝

順便說說郭弘霸的故事,這個人為了當官已經達到了不要臉的境界。“武朝”之時,已經身為監察御史的郭弘霸,見到自己的上司御史大夫魏元忠偶患疾病。聽說嘗糞便可以知道疾病的輕重,他自願充當“品嚐糞便大使”討好上司。人的無恥要是達到這個“高度”,你不佩服都由不得自己。可惜,當時無人賞賜他“嘗糞御史”的榮譽稱號,這真是歷史的遺憾!

言歸正傳,再說張仁願。

張仁願的不聯名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難道自幼聰慧超群的張仁願看不清當時的局勢,武天后將代取李家而登基嗎?我想,這當然不是。這是作為一名忠臣應有的本分,更是一個官員剛正不阿的高貴品質。

武周政權建立後,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爭當太子。當時鳳閣舍人張嘉福與洛陽人王慶之等人亦上表請求立其為大周的“接班人”,又欲拉攏張仁願聯名上奏。果不其然,張王二人碰了一鼻子灰,被張仁願直接拒絕。

一名官員,不趨炎附勢,不攀附權貴,是讓世人敬仰和尊重的。

張仁願的正直更是讓人敬佩不已。

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監察御史孫承景到邊疆監軍,回朝後自吹其親冒矢石之狀,並且還畫了戰圖,作為證據。武則天大喜,遂升其為右肅政臺中丞,並命張仁願核實其麾下之功以便獎賞。

要是深諳官場之道的人,走走過場就行了,皇帝都發話了,你還較真幹嘛?畢竟,人家是女皇的紅人。可是,張仁願偏偏不!

張仁願仔細詢問孫承景破敵的具體部署。不懂軍事、假報軍工的孫承景露餡了,他支支吾吾,答非所問。於是,眼裡不揉沙子的張仁願劾其冒功。被欺騙了的女皇頓時勃然大怒,一道聖旨將孫承景貶為縣令。

說張仁願是一個軍事天才,毫不為過。

張仁願在武則天統治前期,歷任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肅政臺中丞等,這些都是文官職務。

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張仁願擔任軍職,任檢校幽州都督。到李家兒郎李顯重新撐起大唐王朝時,也就是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張仁願已任朔方道大總管,負責對突厥作戰。《新唐書》本傳記載:“仁願為將,號令嚴,將吏信伏,按邊撫師,賞罰必直功罪。”

張仁願最大的歷史貢獻,則是築三受降城,有效地防禦了突厥的侵襲。

何謂“三受降城”?

三受降城亦稱河外三城。漢朝時為外長城進攻系統的一部分,初以接受匈奴貴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時因後突厥汗國的興起,成為黃河外側駐防城群體。在張仁願未建三受降城之前,大唐與突厥以黃河為界。景龍二年(公元708年),突厥軍出兵向西進攻突騎施(西突厥別部),漠南空虛,張仁願乘機出兵奪取漠南地區,並且修築了三座受降城,分別為西受降城、中受降城、東受降城。這三座城均位於黃河北岸,從西向東,一字排開,相互呼應,其間置烽候一千八百所。

修築三受降城,在軍事戰略方面講,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軍事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唐朝面對突厥的被動局面。史載:“自是突厥不敢渡山畋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兵數萬人。”

張仁願初建三城時,即沒有設計出壅門(懸門),也沒有裝備守城的器械。有人不解:“此邊城御賊之所,不為守備,何也?”張仁願答道:“兵貴在攻取,不宜退守。寇若至此,即當併力出戰,回顧望城,猶須斬之,何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也?”(《新唐書·張仁願列傳》)後來常元楷擔任朔方軍總管時,修築三城懸門,人們因此推重張仁願而輕視常元楷。

不久,張仁願回朝任職。隨後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並拜左衛大將軍,封韓國公。同年秋,張仁願再次督軍備邊,中宗李顯還親自賦詩為其餞行,賞賜無數。後又遷鎮軍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大唐再次進入風雨飄搖的歲月。短命的中宗皇帝李顯被女兒安樂公主毒死後,韋后另立溫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韋后臨朝稱制。同年,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安樂、上官婉兒等人,唐睿宗李旦登坐大寶。

僅僅兩個月後,張仁願就被罷相,降為左衛大將軍。為什麼?原因在於張仁願在這場鬥爭中沒有站在睿宗、臨淄王一邊。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六月初十,張仁願因病去世。

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十二月,皇帝命令詳定建國以來功臣,將張仁願等三十四人確定為上等功臣,與劉文靜以及大家非常熟悉的程咬金、秦瓊等並列。當然,歷史上的程咬金叫程知節。

據《新唐書》記載,唐朝宰相中,文武兼修者,唯有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張仁願四人。

斯人已去,徒留後人唏噓。透過浩瀚的歷史煙雲,張仁願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繁榮昌盛的大唐時代,算不上最閃亮耀眼的明星,頂多屬於二線明星。但是,無論是誰,只要作出了貢獻,就會被後人緬懷銘記。因為張仁願對穩定大唐北部邊境付諸了諸多心血,避免了戰亂,換來了安寧,後人遂在中受降城為其建祠祭祀,保佑一方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