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周王朝,戰國時期(一)

司馬遷因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前476年。

1、晉趙襄子滅代

趙襄子,嬴姓,趙氏,名無恤(亦作“毋恤”)。春秋末葉晉國大夫,趙氏家族首領,戰國時期的趙國的創始人。諡號為“襄子”,故史稱“趙襄子”。與其父趙鞅(即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因有這樣的姻親關係,周貞定王十一年(公元前458年)在趙簡子死後,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相見,代王毫無戒備前來赴會。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自刺而死。

45、周王朝,戰國時期(一)


2、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而傳統霸主晉國因為卿大夫相互爭權內耗,大權旁落,無力對外爭雄。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後,為了增強晉國國力,重振晉國霸業,率先將智氏的一個萬戶城邑獻與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先後獻出了一個萬戶城邑,而趙襄子拒絕向晉公獻地。為了討伐趙襄子,晉公命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聯手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趙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簡陋不能禦敵,令延陵生率車,騎部隊先行,自率大軍隨後,到人心向趙的大城晉陽防守。晉陽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桿的“ 荻蒿”、“楮楚”,高十餘丈。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備戰。

智伯率聯軍到晉陽後,即發動強攻。趙軍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智伯見強攻無效,便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三版”(六尺),時間長達一年多。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人們懸釜(炊具)做飯,搭棚居住,士兵體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與日俱增;晉陽形勢極為嚴峻。

45、周王朝,戰國時期(一)


趙襄子在危機之時,決定採取分化瓦解聯軍,策反還擊的對策;他派丞相張孟談暗地去見韓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則齒寒”(《戰國策·趙策一》)的道理說服他們與趙聯合,共同對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張孟談,發覺韓、魏兩氏可能倒戈,馬上報告智伯,建議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但智伯並不重視,未採納智果的建議。趙襄子擔心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魏當即行動。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三月丙午日夜,趙襄子派人殺掉智軍守堤官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智軍。智軍因忙於救水而陷於混亂。韓、魏軍急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親率精銳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擒獲智伯。最恨智伯的趙襄子還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屠殺智伯家族兩百餘人,智氏敗亡後,晉國再也沒有可以與韓趙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便毫無顧慮的瓜分晉國領土,而晉國國君成了一個傀儡,最終走向“三家分晉”。

45、周王朝,戰國時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