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面经#

【种至坚·万物始】

万物初始,气象混沌,随着共工祝融之火倾泻而下,落在这泱泱周歧腹地、黄河之畔的,还有一粒小小麦种。

#岐阳面经#


这或许是女娲赐予子民的生机。

冬日里的一抹斜阳,打在路边的荆棘和灌木中,清清冷冷。一颗种子,静心入土,迫切汲取养分,许是黄河母亲的乳汁,抑或是流淌在关中腹地的华夏文明。

三杯两盏淡酒,乍暖还寒时候。麦种以天下至坚之身,拱破大地的最后一层外衣,田野里绿意盎然。它在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里不断求索,逐渐演化成秦人的根和茎。

#岐阳面经#


两方土胚房,夹杂着麦秆和人间七月的烟火气,在天地里颤巍巍地站着,似是丰盈的垂乳,香甜而满足。陶土时代至今总有三两名稚童,红扑扑的脸蛋和黑啾啾的眼睛,笑着,跑着,闹着,围着女人们磨麦的石磨子,好奇地看着她们将麦种放进去,一圈又一圈,磨去了岁月累积的麦皮,碾开了独运匠心的麦胚,孕育了一抔一抔始于西岐大地的希望。

麦种,终成面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是中华民族躬耕于世的谦卑。

【水至柔·万物生】

西岐,依山傍水。数百万年来,这片沃土上的炎黄子孙仰望黄河的威严磅礴,依仗浩浩汤汤奔腾三千里秦川之势,凭借充沛的乳母汁液滋养千千万。

#岐阳面经#


岐阳福地,帝王勃兴,宏图霸业,文姬武昌,润泽后世。世人皆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岂知岐阳福泽,乃精华之水荟萃而成,惠及子孙、绵延万世。这西府大地中,水为汤,亦为民;水载舟,亦覆舟。

#岐阳面经#


岐山臊子面之魂,就是这臊子面的汤了。

煎、稀、汪,以岐人的风骨下料,以炙热情怀为火,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煎汪了情思,煎汪了乡愁,煎汪了信仰与传承。

#岐阳面经#


酸、辣、香,是岐人酷暑耕耘后的甘酸,又是七月流火的风情,亦是新丝绸路上的中国味道,更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大国气魄。

臊子面中,酸汤是美馔,面条则是珍馐。

薄、劲、光,像极了岐人豪迈潇洒的性情,直白和通透;酷似我中华儿女深入骨髓的韧性,柔韧而执着;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大国气韵与风度,磊落而豁达。

出锅,落桌。

这碗臊子面,盛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的铮铮铁骨。

【面为中庸·天下归一】

臊子面,是岐人的魂。一根根柔韧劲道的面条在岐阳主妇的手中获得了新生,红丁绿豆,浇一勺浓香纯粹的油泼辣子,最后用肉臊子点醒了三秦儿女的浓浓乡愁。伴随着蔼蔼晨昏,岐山人的一天,开始了,又结束了。

#岐阳面经#


山川异域,天下面千千种。回汤,是臊子面的独一无二的礼仪。婚丧嫁娶,祭祀先祖,这回的汤,是孝,是感恩,是祈福,是天人合一。

#岐阳面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秦忆浓的这碗臊子面,少则得,多则惑。细品,几根一啜,口齿留香。看似普通,然各种滋味却恰入无人之境,妙不可言。

以滢滢之水,伴面粉,取中庸,揉和相生。目染红黄白绿黑,舌探萝卜、蛋皮、豆腐、蒜苗、木耳,身润心肝脾肺肾,意纳仁义礼智信。五色合一,五味聚一,五行归一,五礼归一,万物归一,天下归一,面也。

#岐阳面经#


面,以一为寿。实则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臊子面不自以为大,故成就岐阳之地,成其大。中国亦如这碗面,不自以为大,故成就雄踞东方之势,成其大。

小 昱

庚子鼠年正月二十六,

雨水时节于九成宫官坪润德堂

202002192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