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通過玄武門之變,是否能登上皇位?

木易看史


李世民即便不經過玄武門之變,依然會登上皇位,不過這個過程中必然血流成河,死去的就不僅僅是李建成、李元吉等寥寥數人了。那將是一場類似於“靖難之役”的大規模衝突,李世民必將以屍橫遍野為代價,登上夢寐以求的皇位。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完全是不可調和的。李建成身為長子,又有皇太子的身份加持,必然不肯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而李世民功勞赫赫手握重病,必然不會熄滅登頂之心。退一步講,即便他想退讓,也不能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賭注,而他手下的驕兵悍將們,為了成為開國功臣,也必然推動李世民前行。

既然矛盾不可調和,那麼用什麼方法去解決矛盾,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有大局觀的智者,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代價最小、流血最少的方法:只針對對方的首腦(其實就是兄弟相殘),這樣既能決出勝負,同時也不至於讓剛剛建立的大唐王朝傷了元氣。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爭奪皇位過程中所選擇的方法,證明他們都有不錯的格局。 事情的經過大家都清楚了,李世民出其不意幹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迫使李淵承認了現實,最終成為李唐王朝最有為的帝王。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能夠取得勝利嗎? 答案是必然的。如果沒有發生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又有問鼎之心的情況下,雙方發生類似“靖難之役”的戰爭,是早晚的事,而李世民在實戰、果決以及人才儲備等方面,都優於李建成,必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從實戰角度出發,李世民優於李建成。李淵起兵之後,李建成因為是長子(後來又被封為太子),很少有機會親臨戰陣,往往是居於後方進行協調和居中調度,軍事上的實戰經驗弱於李世民,如果雙方刀兵相見,李世民擊敗李建成易如反掌。


在果決方面,李建成也不是李世民的對手。玄武門之變法正之前,李建成身邊很多人都勸他儘快除掉李世民,甚至李元吉已經謀劃了整套的刺殺方案,只等李建成點頭就可以發動,但李建成卻猶豫不決,最後反倒是李世民先發制人,當機立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魏徵後來曾惋惜地說: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可見李建成雖有殺李世民之心,卻誤在果決二字之上。


最後,李建成陣營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如李世民。李世民在征戰四方的過程中,身邊聚攏了大量的人才,他對這些人才推心置腹,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極強,這是李建成集團無法比擬的,如果雙方發生真刀真槍的較量,李世民憑藉著人才優勢,一定會取得最終勝利。

李建成之失敗,既有客觀原因又有其自身不足,但平心而論,他的能力雖弱與李世民,卻也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如果他能夠成為大唐的當家人,相信也不會差到哪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