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敬王年間(四)

1、吳、越姑蘇之戰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春,吳王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諸侯盟會於黃池,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六月,越發兵4萬,親兵6千,罪人2千襲吳。吳太子友以老弱守吳,主張堅守不出,而王子地、王孫彌庸不聽,出擊,俘獲越軍先鋒謳陽,由是輕敵,大舉出擊。越大軍繼至,破吳都,焚姑蘇臺(今江蘇蘇州界內),盡俘太子友,王子地和王孫彌庸。越軍進入吳國。吳人向夫差報告失敗的消息,夫差害怕有人洩露消息,讓會盟的諸侯得知,於是怒斬七人於帳前。七月辛丑,夫差與晉定公爭奪盟主之位。夫差說:“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晉定公說:“在姬姓諸國中只有我晉國當過霸主。”晉國大夫趙鞅發怒,要攻吳王,這才讓晉定公當了盟主。夫差盟會已畢,與晉定公分別,想伐宋國。伯嚭說:“您能打敗宋國,但您不能留下來佔有它。”於是領兵歸國。吳國沒有了太子,國內空虛,夫差在外很久,士卒疲憊,於是就派使者帶上厚禮與越國媾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44、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敬王年間(四)


2、吳、越笠澤之戰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和將領范蠡、文種等考慮到四年(公元前482年)前吳郊之戰,打的是吳方留守部隊,吳軍精銳遠在黃池,雙方並未見過高低,鑑於多年來吳軍破越、敗楚、勝齊、壓晉,仍然是一支強有力的部隊。這次進攻,不能輕敵,而要採取慎重的作戰方針,爭取徹底戰勝敵人。越軍侵入吳境,吳王夫差獲得消息,也率兵迎擊,雙方佈陣於笠澤江兩岸。

勾踐於左右兩軍到達預定位置,即飭令鳴鼓渡江進至江中心,等待命令。吳軍聽到上下游鼓聲大作,吳王夫差誤認為越軍是乘夜渡江,分兵兩路而來,立即出上下兩軍,馳往堵擊。越軍偵察瞭解吳軍分兵出擊情況,勾踐乘吳軍移動,黑夜容易掩護之際,立飭中軍銜枚渡江,不鳴鼓,由6000君子部隊為先鋒,秘密接近吳軍大營,舉行突然而猛烈的攻擊。吳軍倉促應戰,被打得崩潰四散。吳分兵迎擊敵人的兩軍,聞悉大本營被襲,回軍援救,但越軍左右兩軍,渡江追擊,將其擊破。

吳軍退到沒溪收容散兵,整頓隊伍,據溪而守,準備再戰。越軍緊接著逼進至陣前,雙方再戰。此際范蠡所率舟師,通過震澤(太湖)橫山向吳軍側揹包圍,展開攻擊。吳上軍將領胥門巢在戰鬥中陣亡,引起中下兩軍更加動盪,吳王夫差和王孫雒等見形勢不利,無力擊退敵人挽回頹勢,只得收兵,向吳郊撤退。

44、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敬王年間(四)


越軍於笠澤渡江,沒溪進攻,兩戰兩勝,將士鬥志昂揚,乘勝猛追吳軍,到達吳城近郊,吳下軍奮勇力戰,經過反覆搏鬥,下軍將領王子姑曹戰死。吳王夫差乘下軍抗擊越軍之際,才得以把中軍撤進城內,越軍則築越城於胥門(西門)外,對吳首邑進逼和圍攻。

44、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敬王年間(四)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十一月,吳首邑姑蘇城經過越軍3年的圍攻,軍民疲睏不堪,無力戰鬥,士卒離散,城門失守,越軍進城。吳王夫差見大勢已去,率領王孫雒等與衛隊乘夜突圍西上姑蘇山。越王勾踐緊接著率兵趕到,圍山三層。王孫雒代表吳王向越請和,范蠡不允。越軍繼續進攻。吳王又派王孫雒向越請求願為附庸,世世事越。越王有意接受,范蠡當即指出:“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於是越王改飭吳王居於甬句東。夫差哀嘆答道:“君若踐餘社稷,滅餘宗廟,寡人請先死”。范蠡俘獲夫差後,吳王請允許自剄。夫差死前無限悔恨地嘆道: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吾無面目以見子胥也。遂自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