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南宋政權為什麼要確立蜀漢為正統?

在南宋以前,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一直都不是公認的正統政權。甚至連與南宋一脈相承的北宋時期都是如此。

司馬光雖然將劉備的政權定義為漢,但是他還是認為劉備的身世來歷不明,不能和漢光武帝一樣繼承漢統宋太宗在於朝臣討論國事時,對於劉備的評價也是“區區一地方”。而相較於蜀漢政權,曹魏政權則被認定為正統政權。

“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南宋政權為什麼要確立蜀漢為正統?

可是僅過了一百多年,北宋滅亡之後建立的南宋就打破了這延續七百多年的思想,朱熹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上對劉備割據政權的地位立為了正統,而曹魏政權則被批判為賊寇政權。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僅能讓一個政權對歷史做出如此大的改動呢?

一、前代王朝認為曹魏是正統的原因在於他們需要維護自己通過“禪讓”而建立的王朝的正統性,但南宋並沒有這種需要,反而是蜀漢積極圖謀中原的進取精神和忠義之魂更有利於南宋政權的統治

要探究南宋對於曹魏政權和蜀漢政權的態度為何與其他朝代不同,首先就要從他們的時代背景談起。

在南宋以前的朝代的開國皇帝大多都是靠“禪讓”上位的,西晉的晉武帝司馬炎受禪於曹魏皇帝曹奐: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唐朝的唐高祖李淵受禪於隋代王楊侑,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又受禪於李淵;北宋的趙匡胤受禪於後周。

這些通過“禪讓”的方式而建立起來的政權,雖然並不顧及前任皇帝是不是主動或者被動的“禪讓”,但也初步確立了想要改朝換代就要遵循“禪讓”這一合法程序的思想觀念。

而曹魏政權,因“禪讓”而建立,也因“禪讓”而毀滅,恰好的最能證明“禪讓”這一程序合法性的。如果這些朝代都不承認曹魏通過禪讓上位成為正統,那麼也就間接說明自己的政權也不是正統,這對自己的統治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但相較於以上朝代皇帝,南宋的第一代皇帝趙構則是在父兄被外族擄走後上位的,所以根本無法滿足“禪讓”這一正當程序。

但與此同時,南宋也不太需要藉此來證明政權的合法性,因為已經有了北宋一百多年的統治基礎,百姓已經認可了趙氏政權,而自己又是上任皇帝的親弟弟,上上任皇帝的親兒子,身份問題不需要懷疑,繼承皇位已經是天經地義。

所以趙構對於能穩固自己正統地位的曹魏政權並不是特別看重,相反,對於能幫助自己奪回失地,穩定民心的蜀漢政權的思想更加重視。

漢末有三個主要政權,曹魏、蜀漢和東吳,而此時的南宋也是遼宋金三足鼎立的局面。

“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南宋政權為什麼要確立蜀漢為正統?

三國時期,曹氏一族挾天子以命諸候;靖康之難,金人在破城之後冊張邦昌為帝,建立了傀儡政權“大楚”。而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打的旗號就是以劉漢正統興福漢室,救出被曹操困住的漢室皇帝;趙構建立的南宋政權也是與金遼兩個政權並立,打的旗號是收復北方的失地,接回二帝。

可以說,南宋和蜀漢兩個政權相似度太高了。其實縱觀歷史,偏安一地的政權對於蜀漢政權的認可多是大於對曹魏政權的,比如之後的南明。

除此之外,蜀漢政權的忠義之魂也是南宋政權所必需的。北宋滅亡之後,金與南宋的實力差距懸殊,南宋向金國俯首稱臣,在一段時間裡連國號都取消了,這個時候難免一些大臣百姓會動一些歪腦筋。

曹魏政權的曹丕篡漢自立是不忠之舉,而蜀漢政權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符合南宋皇帝對於臣子百姓忠誠的需要。對於這個現狀,連著名詩人陸游都有過描寫:

“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

不南宋政權對蜀漢的推崇也間接推動了朱熹理學的發展。與前人對於理學的認知不同的是,朱熹的理學是絕對神聖的義理之學。即他要求人們遵守三綱五常這一套封建倫理規範道德準則,從而達到社會穩定的局面,穩定南宋統治。

二、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歷代宋朝統治者都遵循重文輕武的國策,所以宋朝文官對宋朝皇帝都比較忠心,而這種精神與蜀漢名臣諸葛亮暗合,所以宋朝文官普遍推崇諸葛亮,愛屋及烏之下,對蜀漢政權也高看一眼

除了統治者對於蜀漢政權的推崇之外,當時的大臣對於蜀漢政權也是十分推崇的。之所以會這樣還要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說起。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突然暴病而亡,年僅七歲的世宗之子柴宗訓立為皇帝。可是一個只有七歲的小孩子怎麼能掌控一個碩大的王朝呢?因此朝堂之上充斥著“主少國疑”的聲音。趙匡胤也藉此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了皇帝,建立了宋朝。

“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南宋政權為什麼要確立蜀漢為正統?

為了防止後世的武將也仿照自己也來一手黃袍加身的橋段,趙匡胤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剝奪了不少武將的兵權。而對於自幼讀聖賢書長大、注重三綱五常且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趙匡胤則是大加任用。這也導致了後來宋朝重文抑武的現象。

因此在宋朝,文官通常也兼任著一些武職。而對於那些以科舉出身的又懂一些軍事的官員皇帝更是喜歡任用,

這些人中比較著名的有范仲淹,韓琦,辛棄疾等

一般皇帝對臣子的信任,換取的都是臣子的誓死賣命,那更不用說范仲淹韓琦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了,為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們願意為其赴湯蹈火。而報效皇帝的最好方法就是擊敗金遼兩國,平定當時的亂世。

這與蜀漢政權的諸葛亮不正是很類似嗎?他本是文臣卻為國家六出祁山,嘔心瀝血。劉備在世其間,他就忠心耿耿,為其獻謀劃策。劉備身死幼主劉禪繼位之後,他依然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拯救蜀國於水火之間。

縱然立下潑天大功,諸葛亮也沒有想過廢幼主自立,這樣的忠心也是南宋官員們所敬佩的。

“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南宋政權為什麼要確立蜀漢為正統?

就這樣,好多抗金抗遼的文臣武將將諸葛亮視為偶像,比較著名的事例有陸游讚頌諸葛亮寫的: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朱熹甚至將諸葛亮立為與禹、湯、孔、孟四人齊名的第五位聖人。宋朝也開始公開追封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

愛屋及烏之下,宋朝的官員集團對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就開始充滿認同與嚮往。

三、曹操是梟雄心性,不太注重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而劉備以仁義著稱,對百姓較為寬厚。宋朝建立之前,天下剛剛經歷五代十國打亂世,百姓已經厭倦了暴虐的軍閥皇帝,所以對於仁義的劉備和蜀漢政權更為青睞

北宋詩人蘇東坡在《東坡志林》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情:有一個幾歲的調皮的不懂事的孩童聽說書先生說書,說到三國時期的故事時,這個小孩只要聽到劉備被打敗,就會皺著眉頭想要流淚;而聽到曹操被打敗就高興的又唱又跳。

這說明早在北宋時期,百姓們相較於當時推崇的曹魏政權更加偏愛於蜀漢政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究其原因還要因為劉備和曹操兩人對待百姓的態度截然相反。

首先看劉備,在桃園結義中三兄弟的結義誓詞就是:

“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這是他們舉起的建立政權的旗幟。而這個旗幟並不是一面口頭旗幟。他在協助剿滅黃巾軍之後在受賞擔任縣尉的縣子裡與民秋毫無犯,受到百姓的愛戴,這也是為什麼督郵想害劉備時百姓們都哭求訴冤。曹操率軍征討劉備,新野,樊城兩地百姓都誓死追隨的原因 。

“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南宋政權為什麼要確立蜀漢為正統?

劉備攜十萬餘百姓奔逃不便,部下勸其捨棄百姓自行逃亡,劉備知道這樣做對自己而言是正確的選擇,但還是認為幹大事情的人一定要以人為本,如今這些百姓追隨我跟著我逃亡,不能夠棄而不顧。

反觀曹操,他心思多疑,有記載的,曹操就已有過七次的屠城史實。而且曹操對於攻下的城池的百姓若不屠城,也會讓其間的百姓像俘虜一樣遷徙去魏國居住。就是現在一次數十萬人的遷徙也是十分困難的,更別說古代了。

百姓們對故土的思念,長途遷徙途中的災害疾病,經營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所積累的家族資產付之東流,這些原因都導致了百姓對曹魏政權的不滿。

據史料記載,曹操曾在打敗袁術之後打算將淮南地區的所有百姓都遷往許都附近,部下蔣濟勸諫其不要遷這些百姓,但是曹操不聽從蔣濟的勸阻,導致江淮一帶的數十萬百姓逃亡至與之交界的東吳地區。

“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南宋政權為什麼要確立蜀漢為正統?

其實縱觀宋之前的歷史,大部分的軍事將領對待百姓態度都和曹操無異。孫子就曾說過,為將帥者有五種危險的事情不能做,其中的一條就是愛民如子。但也正是劉備的不與世俗苟同的做法,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他的蜀漢政權也受到平民百姓的推崇。

自宋之後形成發展起來的一些文化形式,如話本,小說,戲劇等,在涉及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一般都是擁劉反曹的基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的爆發,才開始對曹操進行公正合理的評價。

由此可見,南宋對於蜀漢政權的推崇是自上至下的推崇。而且,南宋時期對蜀漢政權的推崇不僅影響了當時社會,也對後世的三國曆史觀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南宋時期的蜀漢政權崇拜,直接帶動了後世人們“尊劉抑曹”的思想風潮。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