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實作 5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實作 5

第四節 實作的速度和力量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實作 5


一、瞬間應變速度

速度,在技擊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實戰的進擊和還擊,需要高速度的反應。怎樣才能具備這種速度呢?有些拳種的功法和某些西洋拳術中的速度是通過後天的強化訓練而得到的,如鍛鍊岀拳的速度,即是打沙袋時,不斷加快出拳次數,延長訓練時間;鍛鍊腳下速度,則通過跑步、跳繩等訓練,來提高腳下速度。可是要完成這些訓練,沒有強健的體魄是難以做到的,並且因這些運動量過大和激劇,容易受傷。而大成拳的速度則是靠恢復人的本能來實現的,即通過精神和肢體的放鬆,通過靜功和慢功的訓練來達到速動和激動。這就是“靜中生動"“慢

中求快"的道理。在訓練時“態似書生若女郎”,實作時“遇敵接觸似虎狼"。王薌齋先生平時溫文爾雅,行動起來卻風馳電掣;他做活步劈拳時,動作尤為迅猛,觀者幾乎看不清他的身形和五官,只見影子在動,沒有深厚的功底是無法達到這種境界的。

有些人認為,在實戰時,應該以平時所學的招式和套路來應敵,如對方“黑虎偷心”,我就用“如封似閉";對方用“二龍戲珠",我就用“白鶴亮翅”。但在實際運用時往往不能奏效,因為對方的出擊動作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有的甚至只需幾分之一秒,如果通過大腦思考,再以一定的招式來還擊對方,恐怕早就被對方擊中了。所以,只有不以大腦思考下意識的技擊動作才是高速有效的。

瞬間應變速度有兩種形式:一是絕對快。這是先發制人的進擊。比如對方離我一米的距離,我在功力的催動下,快速接近對方,不等對方反應即出手進擊。這種形式無論是實際發動,還是從進擊形式上都先於對方。二是相對快。這是後發先制的進擊。如對方向我進擊,在他的力將要接觸我時,我突然發力將對方彈岀;或者對方擊中我,但力量還未完全發出時,我的力搶在對手之前,把對手的力消滅在萌芽狀態,將對手擊出。這種形式是在進擊形式上先於對手,而實際發動卻比對手晚,這叫“後發先制”。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實作 5


二、整體力量的發揮

大成拳認為:不要關注發力擊出沒有擊出,擊中沒有擊中,而是要自知本身發動的力量,是不是前後、左右、上下平衡均整。由此可見在技擊實戰中力量的均整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用一隻胳膊的力量,打出的力是五十斤,那麼通過這隻胳膊發出的整體力量就可能是一百斤、二百斤,甚至三百斤。

什麼是整體力量呢?即在進擊時用全身的重量(體重的全部)加上功力和進擊速度,配上合理的間架,再通過進擊部位(如手)所發出來的力就是整體力量。反之,如果只用一隻手做進擊,而身體的其他部位不配合、不動、不用力,所發出的力量就是局部力量。

怎樣才能發出整體力量呢?通過站樁、試力、走步及發力等功法訓練,使身體各部位高度協調統一,達到一觸即發的目的。其具體做法是由腳下開始的,由腿而胯(腰),由胯而肩,由肩而臂,再達於手指,一氣呵成,這是三節配合發力,即腳為根節,腰胯為中節,手臂為梢節。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實作 5


第五節 實作中的接手與斷手

技擊功法中的接手、斷手這兩個詞,在武學的應用中是廣義的,有不同的含義和解釋。一般認為,技擊中的接手就是推手,而斷手則是實作。這種解釋在區別訓練和使用時是可以應用的,但如論述其他概念時,用上述解釋就不恰當了。為了幫助大家區分這兩個概念,特將其含義簡述如下。

一、接手

接手,在訓練和應用過程中,有以下四種情況叫接手。

1. 在兩人做推手時,手在上者為搭,手在下者為接。

2. 兩人在訓練和應用時,基本不脫點,雙方保持較長時間的接觸,比如推手,就是接手的使和用。

3. 在雙人訓練和應用中,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而達到將對方扔出或摔倒,也叫接手。

4. 對方向我進擊,我在接觸對方之後,迅速通過與對方的接觸,將對方放岀的過程,也稱接手過程。

接手的特點是通過接觸點的變化將對方放出,發力比較緩和,不易傷人。斷手功法中的摔、拿、打、放基本上屬於斷手中的接手用法。

二、斷手

斷手,在技擊訓練和應用過程中,有三種情況叫斷手。

1. 在兩人技擊練、用的過程中,互相不接觸的那段過程叫斷手過程。

2. 在兩人技擊練、用過程中,發力後馬上分開的形式叫斷手。

3. 因為斷手是實作的訓練和應用階段,兩者在運動形式上完全一樣,只不過對手的性質不同,所以有時也把實作叫斷手。

斷手的特點是接觸時間短,進擊速度快,發力迅猛、乾脆,易傷人,所以一般用於同敵人的實際搏擊。如果進行斷手訓練,雙方必須都具有一定的功力,身體有承受打擊的能力才行。因為斷手是實作,所以要做到“四真”,即精神真、意念真、力量真、動作真,換句話說,就是要把訓練的對手當成真正的“敵人”對待。

在大成拳的訓練過程中,接手是兩人訓練的第一個過程,斷手是最後的過程。在接手和斷手之間,還有一個半搭半斷的訓練過程,這個過程也很重要,是從接手提高到斷手過程的橋樑。所謂半搭半斷(也稱半接半斷),就是在接手訓練中做斷手動作,把接手過渡到斷手的過程。所以說大成拳“接手為練,斷手為用”。

此外,大成拳技擊功法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接手型的技擊法為摔法、拿法、製法。

第二種類型是斷手型的技擊法為踢法、打法、撞法。

第三種類型是半搭(接)半斷型的技擊法為放法、撕法。

人是有機的整體,在運動中有著複雜的思維活動,各自都在判斷和尋找對方力的變化規律。大成拳在技擊實戰中是以精神為主宰,以功力為根本,以拳技為手段,以達到制人之目的。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通過站樁,鍛鍊精神意志,培養良好的意境,有了良好的競技意境和深厚的功力後,再配以熟練的拳技,方可達到大敵當前心不慌,氣不喘,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的目的。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實作 5


第六節 實作心理訓練

技擊實戰不但講究攻防進退、功力、戰術等,心理訓練也是技擊訓練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於提高技擊的技能。這充分說明心理因素在技擊實戰中的重要地位。

一、實作心理活動概論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規律的科學。心理規律指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心理學最初在哲學內部發展,到19世紀中期,隨著自然科學的進展和實驗方法的採用,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肯定心理是客觀現實在大腦中的反映。從大腦的反映機能來說,人是自然實體;從反映的現實內容來說,人又是社會實體。因而有人認為人類心理學是既有自然科學性質又有社會科學性質的科學。中國武術是屬於社會實踐範疇,原則上說,它應該像其他社會實踐一樣,建立自己的心理學。在研究技擊實戰的心理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人的特定心理規律,可以使人們更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

大成拳實作是一項技術結構簡捷、實用,又變化莫測的對抗性運動。在這種激烈的對抗運動中,人的心理活動極為複雜。如果,我們不能有意識地根據技擊的特性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我們就無法適應這一運動。實作心理的研究,就是研究這種特殊狀態下心理活動的特點及其規律。

大成拳實作包括對抗者的功力、身體素質、技術水平、戰術意識,這些都必須由人自身來完成。倘若對抗者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沒有對實戰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他就不知道如何進行實戰技術訓練。如果對技擊沒有激發出一定的發自內心的感情,他就不可能具有一絲不苟的訓練態度和積極主動的技擊意識。如果沒有良好的意志品質,無論是訓練,還是技擊實戰,都無法克服客觀、主觀的障礙,表現出一種勇往直前、克敵制勝的行為特徵。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實作心理的研究與自我訓練,在實作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成拳的實作不同於演練武術套路,演練可以自己單獨練習,實作除了自己單獨練習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在實戰對抗中進行搏擊。對抗本身就是矛盾,雙方既要相互制約,又要相互利用,這時的心理活動,除了對抗者自身對自己的心理影響外,對抗中的雙方依然有心理上的交鋒。這就是實作心理的獨到之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對抗者,不但可以在對抗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水平,同時,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心理優勢影響和控制對方,這就是實作心理的現實意義。

在訓練中,我們除了簡明扼要地向學員介紹普通心理學的一般知識外,還要學習實作訓練心理活動的特點,實作對抗中怎樣判斷自己和對手的心理活動,怎樣認識自己的心理特徵及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等。

二、實作心理活動分析

針對技擊實戰中存在的心理素質問題,我們可以從個人使用的技術方式、實戰中的適應能力、情緒穩定的程度、技術水平的發揮、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等現象,來分析和判斷一個技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如何。為了清晰地討論這些問題,下面就實戰對抗中一些特有的心理活動表現進行分析,以此來討論和認識自我心理狀態,並根據對主要心理問題內容的分析,以構成一個認識實作心理步驟的模式。

(一)實作心理活動的表現

氣質學說,在心理學上,氣質指人的個性和特點,表現在情緒體驗的快慢、強弱,表現在穩定以及動作的靈敏或遲鈍等方面。中國古代醫學家雖然沒有直接提出過氣質學說,但他們曾經按照人們好動或喜靜的程度把人分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陰陽和平五種類型。其中太陽型和少陽型以好動為特徵,太陰型和少陰型以喜靜為特徵,陰陽和平型則以動靜適中為特徵。在西方,古希臘醫師、西方醫學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年~前377年)所提出的“體液學說”,被人認為是最早的氣質學說。他認為人體由血液、粘液、黑膽和黃膽四

種體液所組成,這四種體液的不同配合使人們有四種不同的體質:(1)多血質,以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為特徵;(2)粘液質,以性情沉靜、動作緩慢為特徵;(3)抑鬱質,以性情脆弱、動作遲緩為特徵;(4)膽汁質,以性情急躁、動作迅猛為特徵;在解釋氣質生理基礎的問題上,當前主要有兩派。一派主張氣質的特性取決於內分泌腺的活動,提出氣質的激素理論。另一派以巴甫洛夫(1849~I936)為代表,主張氣質的特點以高級神經活動特性為生理基礎。巴甫洛夫認為氣質的特性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特點在人和動物的行為中的表現,並提出活潑型、安靜型、弱型、興奮型(亦稱不可抑制型)作為高級神經活動的四種基本類型,分別相當於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和膽汁質。他還指出,純粹的類型極少,一般都是混合型。

氣質的混合型雖說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相對來說人的氣質有其側重面,或者說是在混合型的基礎上,有的側重膽汁質,有的側重多血質。根據氣質的差異,我們發現在技擊實戰中,各種氣質的優缺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自己的技術實施。同時,根據自己的氣質,選擇相應的技術,保證自己的氣質特點和技術特長的吻合,減少心理氣質與技術特長之間的矛盾。技術實戰中的氣質問題還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為此就這一問題,我們來做一簡單的分析和討論。

技擊實戰中的氣質要求不是一般的混合型氣質,它應該先用一種特殊的氣質類型來支配人的行為,我們將這種氣質稱為技擊實戰對抗氣質。這種氣質在技擊對抗實戰中,表現為情緒積極沉著,對全局有控制慾望(體力、時間、局勢);始終以自己為中心,不受對方的情緒影響;善於製造進攻機會,被動時能冷靜對待而不失控;合理運用技術和戰術,做到穩中求勝。培養這種對抗氣質是技擊實戰必備的基礎條件。

(二)行為動作的表現形式

上面我們對心理的氣質(神經)類型做了簡要的分析和概述。 下面我們將討論在心理活動的支配下產生的不同行為方式,使我們對實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類型有一總體瞭解,為我們臨場對抗提供參照的依據。

1. 進攻型(先發制人)

特徵分析:在技擊實戰中,進攻氣質的選手,表現出快速、猛烈的攻擊意識,企圖在短時間內壓制對方,進而取勝。其優勢在於能較充分發揮自身對抗心理優勢,在技術上敢於使用自己的特長,對技術特長的發揮具有自信心。其劣勢在於求勝心切的心理衝動,容易造成技術實際使用的粗糙,對全局的考慮缺乏整體觀念,體力分配缺乏計劃性。

結論:進攻型氣質的行為,是一種快速參與而容易忽略對方優勢的主體心理亢奮的行為。在技擊實戰中,這種心理特點是可取的,但要避免盲目無效的進攻。

2. 防守反擊型(後發制人)

特徵分析:能較為冷靜地應付場上發生的情況,心理(情緒)穩定性較好,對技術的實施首先考慮效果。其優勢在於能較好地以己之長克彼之短,行為機敏、果斷。在實戰中重於防守後的進攻,也叫後發制人,但不一味地憑藉防守制彼。不利因素往往表現在保守現象時有發生,缺乏控制全局發展節奏的心理衝動。

結論:技擊實戰中,防守反擊型氣質是一種較好的心理素質,這種選手,技術運用靈活多變,以多變的技術,造成對方防守技術的失誤,實際上就是遏制對方的反擊,這樣就能剋制對方的技術特長。

3、力量、速度型

特徵分析:這種類型的選手,總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對方完全制服,表現出力量、速度型的心理活動傾向。但這種類型通常表現出耐力不足,靈敏性較差,容易急躁和不安等特點。

結論:這種類型的選手,對抗時,應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抓住機會實施攻擊。對抗中不要使自己的心理情緒受對方影響,合理分配自己的體力。訓練中,應加強自身的耐力訓練。

以上是技擊對抗中較為突岀的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除此以外,還有耐力型、求佳型、節奏型、技巧型等等。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實作 5


三、實作心理訓練

通過心理訓練可以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並能在訓練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為有較為客觀的自我估計,實作心理訓練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使我們的技術訓練從人的心理上達到一個互補的積極效益。

(一)身體訓練中的心理訓練

1.自我意志品質的訓練

目的和任務:發展和完善實現自我意志行為,培養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頑強精神。

方法:

(1)為自己制訂一套訓練計劃。以技擊樁為主,提高速度、力量等各項所要達到的指標。計劃要符合自己的身體情況,標準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

(2)利用精神假借自我刺激的方法,強迫自己超負荷完成訓練計劃。

2.注意力的訓練

目的和任務:加強自我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或活動的指向和集中意識。

方法:

(1)用意念誘導培養自我注意力的轉移。

(2 )心平氣靜,閉目養神,可減輕心理壓力和減少體力消耗。

(二)技術訓練中的心理訓練

1. 動覺(運動感覺)的訓練

目的和任務:提高身體對運動的位移狀態感,也就是時間感和空間感(距離感)。

方法:

(1) 利用雞行步、三角步等步法做急起急停的練習,以提高身體運動時的位移和空間感。

(2) 用穿襠腳和鞭腿踢沙袋,來提高對物體的感覺能力。

2. 精神意志的訓練

目的和任務:培養清逸大勇、敢打敢拼的實作精神。

方法:

(1) 設想群敵圍攻我,而我卻從容應敵。

(2) 夜深人靜到荒地練習技擊樁,用惡劣的環境刺激神經,培養膽量和氣度。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實作 5


(三)實作訓練中的心理訓練

1.情緒的自我調節訓練

目的和任務:培養自我良好的實作意境,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肌肉的緊張和放鬆,心情的激動和平靜以及情緒的積極調動和克服情緒的能力。

方法:

(1) 靜心站立,用提插式放鬆全身肌肉群,使身體各部位肌肉群都可以相互協同地工作。

(2) 運用自我暗示法來加強自我約束。多想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來穩定情緒。

(3) 運用興奮轉移、調節自我情緒。實戰前不宜興奮過早,否則會消耗體力。

2.自我控制的訓練

目的和任務:使自我身心獲得或保持有實效的動作行為,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方法:

(1) 掌握自我主動權。不要因為對方擊中我就衝動地去做無益的拼殺。

(2) 樹立自我信念。建立敢打必勝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戰勝對手。

(3) 發揮自我潛力。保持冷靜,不受束縛,儘量發揮自己的水平。

3.實戰心理假設訓練

目的和任務:通過心理假設訓練以提高自我的戰術思維能力。

方法:

(1)將自己置身於實戰格鬥的假想之中,想象對方在進攻。而自己運用各種技術進行攻防,這叫作練習時面前無人似有人。

(2) 每晚睡覺前,設想實戰情況,加強實戰心理培養。

實作心理訓練,也就是前面講的精神訓練,對於功夫深厚者,在實作中不必講究這麼多,憑看多年練就的本能,可所向無敵,一擊必殺,一秒鐘結束戰鬥。這些要求和原則是練過來的人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如果你還沒有這麼大的能量,就得按要求去訓練,以其達到有感皆應、一觸即發之目的。

(未完待續) 【後 記】



拳 德 道 大 成!

我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