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何昆峰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瀘定橋時清朝康熙時期建造,在此橋還未建造時,來往兩岸進行物品交流的藏族和漢族人民全靠索渡和渡船,這種渡河方式很不方便,軍隊調度在此處也是難題,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康熙帝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橋樑。



大渡河地處偏僻,河寬數百米,河流終年湍急,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建造這麼大的工程是一個很大的難挑戰,而且當地沒有鐵礦,也沒有什麼鑄造的鐵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先去別的產出鐵的地方鑄造鐵索,鑄造完成後,再拉回大渡河準備建造。



鐵索有了,但是怎麼拉到對岸也是問題,當時通過羊皮筏子和渡船拉鐵索的嘗試都宣告失敗。關於這個,還有一個說法,在多次渡河拉索失敗後,有一個藏族大力士估計是看不下去了,於是兩腋各夾一根鐵索拉到了對岸,就這樣鐵索橋才順利完成。



當然這只是傳說,真正解決問題的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採用了“索渡原理”,將鐵索穿在竹筒上,然後在對岸拉動事先拉好的繩索完成運輸,兩岸橋頭安裝臥龍樁和地龍樁,以此將鐵索穩固在樁上,鐵索上鋪設木板,以此成橋。在我軍歷史上有過急行軍飛奪瀘定橋的勝利,就是在這個橋上22勇士匍匐前進在這些鐵索上的。


歷史伶俜者


瀘定橋全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橫貫兩岸,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像這樣一個鐵索橋並非近現代的產物,它修建於300多年的康熙年間,在當時可沒有什麼機械,基本全靠人力。那麼,300多年前的工匠們到底是如何在大渡河上修建的瀘定橋呢?

瀘定橋又稱大渡橋、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據史書記載,瀘定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康熙皇帝之所以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這偏遠的地方修建這個鐵索橋,並非是什麼民生建設,而是因為此處是進入西藏的要道,為了方便運兵,平定準噶爾之亂而修建。因此,在修建完成後,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橫批為“一統河山”。



瀘定橋的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達40多噸,在古代修建這樣一個鐵索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在當地相傳,在修建鐵索橋的時候,用了很多方法,一直都無法將13根鐵鏈牽到對岸。於是乎,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江安裝,但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他因為勞累過度而不幸死亡。

據史料記載,上面關於大力士渡江安裝鐵鏈的說法只是一個傳說而已。歷史的真相是300多年前,古代的工匠們在修建鐵索橋的時候,的確是遇到了13根鐵鏈牽鏈渡江的大難題。為此,能工巧匠們召開研討會,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就是以粗竹索繫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解決了這個大難題後,工匠們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將這座40多噸的鐵索橋給修建完成了,堪稱神速。

這座有300多歲高齡的鐵索橋,有太多的故事,它見證了很多歷史事件。1935年5月29日,紅軍長征途經這裡,當時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為了搶渡大渡河。紅軍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他們身掛衝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索鏈向東橋頭猛撲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一舉消滅橋頭守衛,奪取了瀘定橋。飛奪瀘定橋打開了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通道,對於我軍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從修建到現在已經使用了300多年,並且至今服務於當地的百姓,這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代的橋樑質量,不像現在的一些剛修建成的大橋風一吹就倒了,豆腐渣工程,簡直就是在開玩笑呀!


密探零零發


瀘定橋修建方法如下


老婆的奧利奧


在四川的大渡河上,存在著這麼一座聞名全國的橋,這座橋非常特殊,主體是由13根鐵索構建而成,鐵索中的鐵環重達40多噸、全橋長達100多米。

在那時而湍急時而平緩的大渡河上,這座橋堅守了200多年的時間,在這200多年的時間中,它一直橫亙在大渡河的河流兩岸,默默地為河流兩岸的川區、藏區人民提供了許多的出行便利。

這座橋就是改變了我們現如今歷史的瀘定橋。

建造瀘定橋的原因

在瀘定橋出現之前,人們只能依靠小小的木船往來於大渡河兩岸之間。

如果是平時河流平緩的時候還好,人們出行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如果河水暴漲的話,那麼是沒有什麼人敢乘坐那些小木船往來於湍急的大渡河兩岸的。

在這個時候,要是河流兩岸有人想要運送什麼保質期不長的貨物,那麼他們絕對會蒙受巨大的損失,畢竟等到水流平緩的時候,他們的貨物早就已經變質得不成樣子了。


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時候,為了解決這大渡河兩岸的交通問題,瀘定橋就出現在了歷史之中。

當時在經過康熙皇帝的同意之後,四川當地的官府著手籌備起了造橋事宜。

造橋的方法

按照那個時候的造橋技術,人們是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寬廣的大渡河間造一座磚石橋的,於是為了順利完成造橋任務,充滿著智慧的古人們就想出了用鐵索造橋的方法。

想法產生出來後,下一步就是造橋工程的開啟。

為了造這座橋,官府調集了40多噸的鐵料以及眾多匠人來到河流一側,就地鑄造起了製作鐵鎖的鐵環。

那時候,因為造橋事關重大、容不得出半點錯誤,所以在匠人們鑄造每一枚鐵環的時候,他們都必須在鐵環上留下自己的標記,這樣如果將來哪一天出了什麼差錯,也能找得到人負責。

在鐵索製造完成之後,造橋工程又進入了下一步。

在這下一步裡,人們需要把位於河流一端的鐵索拉到另一端,以此連接河流兩端。

但是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用船隻運輸的話,因為這些鐵索太過於沉重,那時候的小木船是根本沒有足夠的動力把這些鐵索拉到河流對岸的。

因此為了解決問題,古人們再度發揮了自己的智慧。

接下來,他們想到了一個方法。

在這個方法中,他們需要先準備一些粗大的繩索,將這些繩索的一端固定在河流的一端,繩索的另一端放在船上用船給運輸到河流的另一端,打算先用繩索連接好河流兩岸,再用這些繩索把沉重的鐵索拉到河流的另一端。


為了能在拉鐵索的時候固定好鐵索,他們又找來了一些非常粗壯的竹子掏空製作成竹筒,用這些竹筒穿在繩索上,然後再用鐵索固定在繩索和竹筒之間。

在做好這些準備之後,對面的人就可以用輪盤拉動另一端的繩索把鐵索拉到對岸了。

過大渡河並不只有瀘定橋途徑

在不瞭解實情的情況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過大渡河只能走瀘定橋,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果無法通過瀘定橋的話,那麼是可以選擇從一些合適的渡場坐船抵達河流對岸的。

在清朝中後期的時候,太平天國的將領石達開就是打算乘坐船隻帶領軍隊渡過大渡河的。

原本,走瀘定橋比較保險、省力一些,但是由於當時他們的軍隊和瀘定橋之間還隔著一條河流,所以他們放棄了瀘定橋路線,直接就在大渡河旁製造起了木船。


只不過在他們建造好船隻之後,大渡河恰巧河水暴漲、阻斷了他們的去路,因此他們才經歷到了被清軍圍剿的下場。

我軍的情況和石達開的情況有所不同,在我軍度過大渡河的時候,他們和瀘定橋之間並沒有河流的阻隔,直接就能前往瀘定橋方向、抵達對岸。

但是因為瀘定橋的對岸有著軍閥勢力的把守,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我軍就派遣了一支部隊提前坐船抵達河流對岸,讓他們和河流這邊的奪橋部隊互相呼應,在兩面夾擊下,這才奪下了瀘定橋、爭得了一絲生機。


孤客生


瀘定橋又被人叫做大渡橋、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建成於康熙年間的1706年。康熙當年有感於川藏地區交通不便,為了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特意頒下諭旨修建了瀘定橋。

瀘定橋全長103米,橋寬3米,整座橋由9根鐵索為底,兩邊各2根鐵索作扶手,總計13根鐵索組成。這13根鐵索一共使用了12162個鐵環連接而成,總重量達到了四十多噸,平均每個鐵環的重量超過6.7市斤。如此重的鐵索,在那個工程器械並不發達的年代,工匠們是如何將鐵索拉過大渡河,將兩岸連接起來的呢?

當時建造的工匠們本來也為這個問題煩惱,但是後來有人提出一個方案,說先在兩邊建造橋墩,橋墩內設置轉盤,然後拉一根粗壯的繩子先連接兩邊,在繩子上套上一定數量的竹筒。接著把鐵索一節節地穿過竹筒,然後對面轉動轉盤,慢慢地將繩子拉過去,鐵索自然也就跟著過去了。鐵索到達對岸之後,再將鐵索固定在轉盤上,轉動轉盤,調整鐵索的弧度即可。

工匠們照著那個人說的做,果然成功了。瀘定橋建成之後,康熙皇帝還特意為它題了名,刻在石碑上,立於瀘定橋旁邊。

據說,由於這座橋是康熙皇帝親自下令建造的,所以當時負責督建這座橋的四川提督嶽升龍,對這座橋的質量把控很嚴格,他命令製造每個鐵環的工匠都必須將自己的名字刻在鐵環上,如果今後哪一個鐵環出現了質量問題,就要找哪個工匠問責,輕則處罰,重則處死。所以工匠們自然不敢怠慢,最後保質保量地打造好了每一個鐵環。這也是為什麼瀘定橋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至今依然能夠使用的原因之一。

與瀘定橋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有很多。

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曾今在大渡河率領三萬將士與清軍在此交戰一個多月,最終石達開沒能趕到瀘定橋就被清軍圍困,導致全軍覆沒。

1935年5月29日,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途經大渡河,面對國民黨的前後追堵,毛主席下令強渡大渡河。這個時候,22位英勇的士兵自願組成突擊隊,成為飛奪瀘定橋的排頭兵。後來,紅軍成功渡過大渡河,而那22位英雄大多數都葬身在了大渡河。由於當時事發緊急,參入突擊隊的人員名冊都沒來得及記錄下來。時至今日,我們也只能知道他們其中8個人的名字。其餘14人我們連他們是誰,來自哪裡都不知道。8個英雄的名字分別是:

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髮、楊田銘、雲貴川

瀘定橋除了保留了我國古代精湛的製造技藝之外,也記載了我國革命的發展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座橋,也是一種不屈服精神的傳承!


圍爐煮酒話春秋


瀘定橋,又名鐵鎖橋,現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大渡河上面。它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建成,全長有103米,寬有3米,13根鐵鏈固定,共12164個鐵環,重有40餘噸。它是古代橋樑建築傑出的作品,也是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定橋十分的險峻。150多年前,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在這裡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畫面,石達開帶領3萬將士在這裡浴血奮戰,苦苦支撐了一月有餘卻始終沒能渡河,最後遭遇清軍的殘殺,全軍覆沒。當年紅軍在長征途中被困,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天上有飛機轟炸,因此不得不強渡大渡河,這便是著名的飛奪瀘定橋戰役。

大渡河上的這座鐵索瀘定橋修建於康熙晚年。距今已有300餘年。全部採用鐵鏈加鐵鎖環環相扣而成。在當時便是中國最大的鐵索橋。因此瀘定橋修成之日。康熙皇帝曾親筆題寫瀘定橋三個字,可見瀘定橋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當時負責修建這座鐵索橋的四川提督嶽升龍。

當時康熙皇帝剛剛平定了西南的叛亂。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康熙皇帝深深的感覺到了蜀中地區交通不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落後,因此便萌生了修建一座橋樑,打通當地的地理隔閡,連接兩岸的百姓。促進當地與其他地區文化經濟的交流。四川提督嶽升龍便召集能工巧匠,根據康熙皇帝的旨意修建了這座鐵索橋。

當時為了將鐵鎖一環一環相扣。並且飛架兩岸。當時的工匠們採用繩索先連接兩岸,然後在繩索上套上許多短的竹筒。將做好的鐵環一節一節的穿進竹筒之中,循循前進。直至將整個鐵鏈連接到對岸。然後在對岸修建了一座橋墩,將鐵鏈穿過橋墩之後,用驢推磨的原理方式拉緊鐵索,一環一環扣緊。直到整個鐵鏈中部下垂的弧度滿足鋪設橋板和通行的要求。

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每個工匠都將自己的名字刻在每一個鐵環上。這便促使每一個工匠在製作和安裝鐵環是不敢有絲毫的差錯。否則等待他的便是性命之憂和牢獄之災。就這樣13根鐵鏈才一一固定在了險峻的大渡河兩岸。然後便是在鐵鏈之間鋪設橫鏈。因此這才構成了一座鐵索橋。在這樣嚴格的監督下,這座鐵橋用了300多年依舊嶄新如初。




原諒帽世界地區總裁


一般去西藏自駕遊,都會在瀘定停留一下,吃頓飯,之後看一下瀘定橋,因為瀘定橋是一個在課本上,經常提到的一個建築物,但是卻沒有見過的人有很多,瀘定橋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一場戰役,叫飛奪瀘定橋,之後這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國工農紅軍的勝利,這座橋功不可沒。

瀘定橋始建於,315年前,應該是在1705年建成的,這座橋的建設成功,意味著漢族和藏族兩個民族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那個時候的技術,的確沒那麼先進,但是,人類的智慧永遠都是這樣前進的,這座橋,是由一兩萬個鐵環,拉成了一條條的鐵鏈,之後再鐵鏈子上邊,鋪裝木板,變成橋樣子。

古人的智慧,我們無法想象,你也無法想象萬里長城是怎麼建好,更無法想象,秦始皇的墓是怎麼建好的,也無法想象,金字塔是怎麼建好的,總之,他留下了一個文明,瀘定橋的建設,還是有據可查的,因為這屬於近代史,距離我們現在也只有300多年,其實建設這樣橋,對於現代工業技術來講,並不是很難,但是對於當時的條件,的確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據說是用竹子,拉過去的。

從成都到西藏,有很多座橋,金沙江大橋,怒江大橋,特別是到了通麥大橋,我們能看到三個橋,是不同歷史時期建設的,最新建設的通麥大橋,應該是2017年通車,之前的通麥大橋,都是單邊通行的,包括現在過了巴塘以後到芒康,過金沙江大橋的時候,也是單邊通行,很有意思的。



超級自駕遊


瀘定橋的建設證明了一點:中國人只要願意,任何時候都是“基建狂魔”。 300多年前,康熙皇帝一聲令下,13條碗口粗、重達40多噸重的鐵鏈橫跨百米江面,至此成為四川入藏的交通要道。康熙親自命名其為“瀘定橋”,意為有了此橋瀘州一帶從此定矣。


瀘定橋橋長103米,寬3米,由13條粗大鐵鏈構成,其中9根做橋底,4根分列兩側為扶手,僅組成鐵鏈的鐵環扣就多達12164個,全部由精巧匠人打製。兩岸橋頭古堡均為土木結構,其內有固定鐵鏈的地龍樁和臥龍樁。

瀘定橋工程浩大氣勢磅礴,高端大氣上檔次,絕對是當時世界頂尖的工程。

但同時很多人都感到困惑: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如何用重達40多噸的鐵鏈,連接大河兩岸?


鐵鏈如此粗重,用船載鐵鏈過河根本不可能,一不小心還會船沉人亡,派人攜帶鐵鏈過河更不現實,世上沒有如此神力而水性又好的奇人,最後附近各縣能工巧匠雲集之下,想出了奇妙的方法:牽鏈渡河。

先編織承重能力高、堅韌的竹索,連接大渡河兩岸,每根竹索上都穿著十多個小竹筒,然後把鐵鏈系在竹筒上。這樣就可以在對岸拉動繩索帶動竹筒,沉重的鐵鏈也自然就跟著渡過了河面。這種辦法被稱為“索渡”。

整個瀘定橋的建設,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但真正讓瀘定橋聞名於世的,還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往事。遙想當年,22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被拆掉木板的鐵索上前進,最終打通了紅軍前行的通路,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現在想起來還是讓人熱血沸騰。

大家重溫一下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英勇紅軍。


李飛叨


那時候我們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飛奪瀘定橋,很敬佩當年那些先烈們的勇氣和精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瀘定橋已經建成300多年了。

瀘定橋全橋共有13根鐵鏈和1萬多個鐵環,總重量達到40噸,在清朝的時候,全是人力建造,沒有使用任何現代化的機器。

讓人驚歎的是這13根鐵索,有12,162個鐵環連接,每個鐵環重6.7斤,總重量達到40噸,全長103米,橋面三米寬,整座橋由9根鐵索做底,兩側分別用兩根鐵環做扶手。

在古代這是一項繁瑣且重量極大的工作,即便是放在今天擁有的高科技的機械工程技術,也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

那麼放在300年前的清朝古人又是怎樣將鐵索拉過大渡河將兩岸連接起來並且建造完成呢?

在歷史上,據說當時康熙年間,康熙皇帝下令由四川提督嶽龍生負責建造瀘定橋,這裡是當年四川通往西康西藏地區的交通要道來往商旅甚多。

當年沒有建橋之前,人們要過大渡河,必須依靠竹索和藤所,或者是用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只是因為水流湍急,過河非常艱險,人們一不小心就被湍急的河流沖走,在這種情況下。

為了加深當時的四川和康藏地區的聯繫,清政府決定在河谷狹窄地勢低平,水流較緩的瀘定城西建造懸索橋樑,瀘定橋於康熙44年,也就是1705年動工,由於是康熙皇帝御批的,所以被稱為皇橋,民間又稱之為鐵索橋,第2年竣工。

總跨度為101.6米,寬度為2.8米,底部距離枯水時的水面約14.5米,鐵索每根長127.45米,重約2.5噸,有5萬口粗細,由800~900個扁環扣連而成。

很多人都講不明白這座懸橋在古代人們是怎樣建造出來的,其實古人確實是非常有智慧的,雖然他們曾經嘗試過把鐵鎖運到大渡河邊,然後再用渡船,將鐵索運到對岸,是很容易,因為鐵鎖太重,渡船還沒有到達對岸就會翻船。

這讓當時的建築工匠們非常頭大,幸好在糾結的時候,有一個和尚提出使用索渡的方式將鐵索運到對岸。

具體的方式是,先把大渡河的兩岸對稱建造好橋墩在橋墩裡面安裝上一個類似於轉盤的結構,再從轉盤上拉出一根繩子,繩子兩邊再用繩子套上一些竹筒,然後通過這些竹筒把鐵鎖穿過竹筒,再轉動轉盤,把鐵鎖拉過去了。

前面我們也說過了,這座鐵鎖橋質量極佳,鐵索的粗細有碗口大小,所以能夠歷經幾百年之久而不損壞。

當然,除此之外,為了保證大橋的建造質量,當時的四川鐵路嶽龍生命令製造鐵環的工匠在自己的鐵環上刻上名字,如果今後哪一個鐵環出了問題,就去找相關的工匠負責,輕則處罰,重則處死,所以能夠保證瀘定橋堅固耐用。

除此之外,當時建完橋之後,為了保證安全,每天僅允許定時通行,並限制同時過橋的人數,就保證了鐵橋的持久耐用。

可以說中國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我國的橋樑建造也是歷史悠久的且充滿才情和智慧的。


歷史好奇怪


對瀘定橋的認識,最早來自毛主席那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長征》,大渡橋橫鐵索寒,至於連接兩岸的鐵鎖鏈是怎麼拉上的還真沒想過。

今天看到題主的問題,想了想,突然想到一種小動物——蜘蛛。十幾年前看過一本科普讀物,少兒版的,其中有一篇介紹蜘蛛結網的方法。

大家也都見過,蜘蛛可以在相隔一段距離的樹或房屋之間結網,那麼,第一根蛛絲是如何拉上的呢?書中描述,蜘蛛先吐出一段蛛絲並固定在一邊的樹或房屋上,然後一邊吐絲一邊順著蛛絲下降。達到地面以後,將尾部翹起,並一邊吐絲一邊向對面的樹或房屋爬行,到樹下或牆角再沿著樹或牆向上爬。到適當位置後將蛛絲拉緊固定,第一根蛛絲就拉好啦。



當時讀完,實在驚歎這種小動物的生存能力。今天轉述於此,就想修建瀘定橋的地方雖然兩岸山石陡峭,中間水流湍急,困難確實不小。但在兩岸拉上鐵鎖鏈,對當時的能工巧匠而言,其難度不會比蜘蛛在兩樹之間拉第一根蛛絲難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