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造成現在養老難?

6711095903096


現在開始退休養老的人,基本都是六十年代生人。這個年代的人都有著難以言說的痛楚,讀書的時候趕上了文革,荒廢了學業。

工作的時候,又趕上了企業改制,由於沒有文化而被迫下崗。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一般家裡都只有一個孩子。

下崗之後,由於沒有技術,沒有文化,也只能幹一些粗活,拿點微薄的工資,也就夠日常生活,也攢不下什麼錢。

我剛進入城市打工的時候,就租住在一個下崗工人的家裡。他的房子本來就很小,一家三口,住一個臥室,另一個臥室出租,用來補貼家用。

男主人50歲左右,企業破產,買斷工齡,下崗在家,由於沒什麼特長,就在樓下襬了個修理自行車攤,靠修理自行車為生。兒子好像是初中,看起來很瘦小,有點營養不良的樣子。

一家三口的日子過得很是拮据,清湯寡水,連肉都不捨得吃。讓人看了心裡很難受。通過和他們聊天,這個城市像他們這樣的人太多了,有的甚至還不如他們。時代造就了他們這批人,又殘酷地拋棄了他們。

退休後,退休工資也都不高,只能勉強維持生活。還不能生病,真生什麼大病,還真的可能會陷入絕境。

子女吧,也都剛參加工作,收入也不高,有時候可能還需要父母補貼。所以也無法依靠子女去過上好一點的養老生活。

現在人均壽命在延長。老人們都活到八九十歲,由於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子女可能要照顧4個老人,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如果老人臥床的話,幾個子女輪流照顧,都會有一些力不從心,更何況是一個子女呢?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狀況?為什麼每個人都感覺到養老是這麼的難?


南公子


我們都6O歲了,該退休了。退休工資一點點,只夠維持基本生活,其他就不奢求了。只圖身體健康,不給兒女添麻煩,不給社添負擔。我們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是在困苦中成長起來的,經歷了文革時期,沒讀什麼書,一輩子靠苦力維持生活,退休後,到農村去養豬種地自耕自食,自娛自樂。我們又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為了生活遠走他鄉打工謀生,工資不高,房價又高實在是不比我們富裕,依靠不了,我只願兒女平平安安,樣樣順心。


用戶61470184314


用你那顆沒有完全死亡腦細胞的腦袋去想一想,一個久病床上的老人。需要幾個人才能照顧過來?吃喝拉撒白天晚上護理。一個獨生子能吃得消嗎?如果要是父母同時倒下。那就更不要說了,有人說僱保姆,那是有錢人家說的話。50,六零起退職工,工資低,有幾個能僱得起保姆的。這些問題誰考慮過?獨生子女的父母已經步入老年化了。誰來為獨生子女的父母來買單?獨生子女沒有三頭六臂。


黑米86


大家好!我是“趣讀人心寧老師”,有一年的養老護理員、養老院管理經歷,以及一年多的養老護理員培訓經歷,與老人及老人家屬們打交道的比較多,看到了太多養老困難的人群和當下養老困難的現狀。

1、體制原因: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人口結構問題“獨生子女家庭”居多,一對夫妻要養四個老人和兩個小孩,生活工作事業家庭壓力大,與父母代際矛盾突出。一部分國企事業單位退休待遇好的領導職工,身體健康時還行,一旦失能,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有錢也沒人養老和照顧,兒女們也老了,孫子們工作更忙。最終的歸屬只能夠送到養老院。

人老了更需要的是陪伴、交流和關愛。

2、社會保障差異:城鄉居民醫療,社會保障待遇的差異化。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同時社會保障待遇也不一樣,城鄉退休待遇的差異很大。在生活水平和物價高漲的時代,不管是最高水平還是最低水平,可以說,對於養老都是有缺口的。因為人老了,身體差了,疾病也多了,所以說養老保險只能是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想過上體面的退休生活“安心養老”還是很難的。並且,由於各種原因,社保並沒有百分百的覆蓋。

3、經濟原因:各地區城鄉發展不均衡帶來的經濟問題。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和偏僻邊遠農村,居民工資水平低、農民收入更低,60%以上的老人沒有養老保險,也得不到子女們的資助,一些年輕人,贍養孝敬老人的觀念不斷淡化,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娶了媳婦忘了娘,比比皆是,兄弟姐妹互相推脫,不贍養老人,導致打官司的也有。尤其是一些啃老族,啃完了老人的老本就灑手不管老人了!很多老人沒有了經濟來源,陷入了更加艱難的養老困境。農村養老困難尤為突出。

我是紅十字會志願者,又是養老護理員的培訓老師,所以我經常自費買些禮品去鄉下社區探望一些孤寡、失獨、失能、空巢老人,他們的日子過的真的是異常艱難,有的是兒女們不願意管,有的是家庭經濟困難,很淒涼,老人生病失能臥床不起,沒錢治療。

人老了,就怕有病,健康真的很重要。

4、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政府財政和家庭財力都有壓力。社會化和國有養老體系尚未完善。很多人有進養老院的需求,可是交不起費用。公立養老院,敬老院的條件是:老年、殘疾、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能力的,可享受國家供養待遇。也可以接納部分社會養老,按身體狀況和個人需求收費的老人,相對來說,比私立養老院費用要更低一些,但是服務功能上要少一些。

老家有一個俗話是這樣說的,活到老幹到老,一日不倒要柴燒。健康的老年人希望國家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以確保他們有持續收入,解決養老困難,提升養老水平。

延遲退休,退休返聘,僅僅是針對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體制內離退休領導幹部,和有一定特長技能的離退休職工。一般人到了60歲退休年齡,根本就沒有了上崗再就業的機會。這方日本和歐美髮達國家做的更好,因為他們的“老齡化時代”先來一步,所以相關制度建設走在了前面,老年人退休再就業、養老福利問題也得到了完善的保障和提升。

依靠傳統的“養兒防老•養老方式”已經無法解決現在和未來老年人的養老困難了。解決養老困難,必須從自身做起,自己有錢才是真的好,加上國家的一些福利待遇,那麼才能切實解決“養老難”,提升幸福晚年生活的待遇。

解決了這四個問題,現在的“養老難”與迎刃而解了。我相信隨著我們國力的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相關福利待遇也會越來越完善。

我的解答完畢,希望能給到您一些啟發和幫助。如果您有更多的想法,請留言互動。謝謝!


趣讀人心寧老師


我覺得造成現在的養老難並不是政府給的養老金少了,而是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傳統的居家養老已經逐漸瓦解,年輕人無法給老人養老甚至沒有什麼錢給老人養老。

農村老人的養老狀況

因為自己就是農村的,所以對於農村養老的現狀還是比較清楚的。一般,農村獨生子女很少,至少有1-2個兒子,女兒不負責父母養老,兒子是主力軍。

而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去城市務工了,如果只有一個兒子的話,一般是媳婦在老家帶著孩子讀書順帶給老人養老。或者是幾個兒子輪流給老人養老。

但是,我很少看到特別有孝心的孩子。老人失去了勞動力,也失去了價值,既沒錢又沒有力,家庭地位也一落千丈。不能說老人的生活過得很差,但至少是不幸福。像在我們老家這邊,經常有聽說媳婦打罵老人的,甚至逼得一些老人想不開了。

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大批勞動力流向城市,我國的農村養老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居家養老很難實現,更多的是空巢老人。

所以,農村養老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要在外賺錢養家,沒有辦法在家照顧老人,其次,農村也沒有什麼養老機構。

城市養老的困境

城市養老也存在能農村的空巢老人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城市人口基本是獨生子女,而子女的工作流動性大,很少有留在本省照顧父母的。

另外,就是城市雖然醫療、交通設施齊全,但是消費很高。所以無論是讓老人獨居還是放入養老機構,對於一些不富裕的家庭來說,這都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我們不能說國家給老人的養老金不足,因為在未來老人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2035年可能進入超級老齡化時代。所以,養老,國家是養不起的。因而,希望各位能夠在你年輕的時候多存點養老錢,學習理財,老年也就不會做吃空山,也就有能力去服務周全養老機構了,畢竟老人獨居的風險和意外還是比較高的。


百元理財


社會雖然不斷進步,但是其中也出現不少問題。

題主所說就是問題之一。

很多人年輕時為事業打拼,任勞任怨,勤勤懇懇。

但到了該享受老年生活的時候,卻面臨著“養老難”的問題。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我們要想在自己年老之後能夠應對“養老難”問題,我們就得去思考導致“養老難”的原因。

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拙見。

社會還沒有完善的養老體系,不能全盤接收

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障發展不平衡,城鄉間有差異、地域間有差異。

不同階級的老人受到的養老待遇水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同時,高水平的城市,醫療水平、護理條件等等遠比小城市高出很多。

老人得不到有效的援助導致想安穩的養老的想法更不切實際。

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都忙著外出打拼,留下很多老人獨自在家,“空巢老人”現象顯著。

舉個例子。很多三四線城市的鄉村 能夠看到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原來的“生孩防老”逐漸退出舞臺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

對於女方而言,出嫁後就很少回家看望父母。

萬一是獨生女兒,那麼以後養老會很不便,畢竟男方父母也需要照料,引起諸多“麻煩”。

雖然現如今都贊同盡孝,但在現實生活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對父母盡孝往往被一些人放在最次要的位置。

現代人對父母盡孝、贍養父母的觀念相當薄弱。

有的人甚至把老人看成是家庭的累贅,厭惡、不贍養、打罵或者遺棄老人。

人的需求不斷變化,養老的標準逐漸提高

對於個人而言,養老的幸福指數的高低取決於自己的期望水平。

舉個例子。

如果一個乞丐養老,對他來說,有個屬於自己的小屋已經算是很不錯的養老方式了。

但是對於一個富翁來說,給他天天吃得飽,穿的暖也未必能讓他感到幸福。

而現在以及以後的老人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幸福養老的標準也不斷提高,難度肯定也隨之提高。

“養老難”是個不斷突出的問題,由很多因素造成。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去了解它,找到屬於自己的滿意的養老方式。

以上呢,就是我的全部觀點,僅供參考。

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進行指教、交流。

最後,感謝你的閱讀。


GloryLong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獨生子女進入平常家庭,發展到現在,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第一,一對夫妻養育四個老人,甚至六個八個的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員流動太大。有的是為了養家餬口,有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遠離家鄉,空巢老人成了空巢村的主人,在廣大山區、貧困地區比比皆是。

第三,養老院太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壽命也大大延長,中國也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而現在的養老院滿足不了老人的需要。

第四,養老機制亟待完善。有的老人有能力養老,比如退休幹部職工;有的沒能力養老,比如廣大農民,怎麼辦?

當然,民生一直是黨中央關心關注的頭等大事,老有所養的問題也一定會早日解決!






輝縣李合生


不是孩子不管。是孩子也沒有能力管!如今都是自身難保!種地!養殖!加工廠!開個小飯店什麼的。太難幹了!這是結了婚的。沒有結婚的就是打工!交往相親!哪有錢!物價太高了!上有老,下有還沒結婚的孩子!不給老人看病是不孝。不給孩子買房娶不上老婆!這是五六十的難處!七老八十的不敢看病要求什麼,拖一天是一天,帶病掙錢給孫子買房。二三十歲的小夥子是下了班還跑會滴滴什麼的。打個鐘點工,給老人看病,給自己攢彩禮錢和房錢!也有給自己攢養老錢的趨勢!結了婚的,也是給孩子掙學費!別說免費。那輔導班不要錢?現在的女人有幾個不比?不敗家?不給錢花,給的少了就找情人了!(女人真的被慣壞了)老人也都看在眼裡!問問七老八十的五六十的三十多四十多的看的到明天的希望?未來的社會真的令人堪憂!


生氣啦2


養老是當今社會最敏感的話題,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是國家對老人們的關愛和關心。

養老難的現狀

人們都有老的時候,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由於人們的思維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變化,人們就業難,錢難掙,導致家庭負擔重,養老人難的問題就顯現出來。

六七年代出生的人們,家裡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居多,目前,獨生子女的孩子都長大成人,上學,就業都需要家人們負擔,一般的工薪階層的三口之家,每個月的收入能夠維持現狀就不錯了,孩子的補習,生活起居,家人的一天三餐,人情往份等等諸多因素都是制約著老人們的養老後顧之憂。

一個家庭有老人的,孩子們都是有負擔的,老兩口如果身體好還能幫幫孩子,有收入的還能補貼孩子的生活費用,孩子的工作,家庭的負擔,一天總是忙碌著,那麼老人們就要理解儘量不牽扯孩子,能自理的都是自己來解決。這部分老人沒有負擔,對於養老都是沒有後顧之憂,即使孩子沒時間照顧,如果身體不好,其中有個身體好的,就能有一個人照顧另一方,能在家養著就不用去養老院養老。當今多數老人們都是能動彈還是自己居家養老,不能動彈再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嗎。

城裡養老和農村的區別

城裡的老人們條件要好於農村老人,城裡老人們多數有退休金,到老了孩子沒時間,有資本去敬老院養老,農村的老人們去敬老院養老就要有很多困難,一是資金不足,孩子也不可能採取這種方式把自己的父母送到敬老院。二是農村老人去敬老院養老必須是無兒無女的老人,所稱的五保戶,一般的農村養老都是集中到一個鄉鎮或者是縣級城市裡。這種養老方式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資來對這些老人養老。

不管怎樣,人都是要老的,國家對老人們的養老優撫政策很親民,人性化,老人們都是社會關愛和關心的重點對象,老人們的養老問題會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和重視。在和諧的大家庭里人人關愛老人,人人關心老人,讓老人們活的開心!生活快樂!


豐碩緣野


閱讀全文差不多需要6分鐘,小白給你看圖表來講講我國的養老問題!

導讀: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國情。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養老服務迎來巨大需求,甚至形成了缺口。本文將從我國老齡化環境現狀、養老服務發展概況及未來發展方向幾個方面去分析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熱點。

一、中國老齡化現狀

1.我國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長趨勢

截至2016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接近2.3億,佔總人口的1/6(如下圖)。專家預測,2016-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約640萬,到2020年將達到2.48億左右,約佔總人口的17.2%。

圖1:2007-2020年中國老齡人口占比

由於高齡老年群體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國失能老人規模或從現階段的625萬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萬人。(如下圖)

圖2:2011-2049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口分析統計

根據相關數據可知,中國已經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規模體量上已經遠超日本、 美國、西歐、北歐等諸多發達國家。

2.我國養老產業概況

從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階段來看,時間線可以細緻地劃分為2013年養老產業啟動元年、2014年政策密集出臺年、2015年消化吸收落實年以及2016年養老產業全面開放年。從養老模式來看,主要分為三種: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及機構養老,其中居家養老佔比最高。

2009-2015年,我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整體呈波動變化。2015年,我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有11.6萬個。

2010-2015年我國社會服務機構床位以及養老機構床位均穩步上升;2015年,我國社會服務床位共676.3萬張,其中養老床位669.8萬張。截至2016年三季度,我國社會服務床位共695.9萬張。

2010-2015年,我國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整體呈上升趨勢。具體來看,2015年,我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0.3張,比上年增長11.4%。

綜合來看,我國的養老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以養老床位測算,按照國際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進入機構養老標準,我國至少需要1000多萬張床位,而現在只有約700萬張,缺口達300多萬張。

二、中國養老產業面臨的挑戰

1.養老社會環境嚴峻:慢性病、失能、空巢

伴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失能化”、“空巢化”以及“少子化”等現象也亦為突出。而老年群體恰好是心血管、糖尿病等慢病的高發人群,佔比接近50%。對於以上類型的老人,特別是失能老人,護理難度相對要大,對專業化養老服務的需求也更高。

2.政府與市場的分工問題

過去,國內的養老機構主要由政府主導,幾乎沒有什麼營利性的存在。現在,市場格局變了,政府主要承接低收入老人,市場和社會承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人。但目前在中國,政府與企業膠著在一起,市場並不完全具備從政府手中承接養老服務的條件。

3.醫養結合的壁壘

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老院只能提供養老而無法醫療,而醫院只能醫療而不能提供養老服務,使得養老院裡的老人經常要奔波於家庭、養老院和醫院之間,不僅得不到及時救治,還給家人和社會造成極大負擔。

醫的主管部門是衛計委,養的主管部門是民政部。對於長期照護來說,單一的醫療護理屬於醫學範疇,是由衛生部門主管,而單一的家庭照料是社會學範疇,歸民政部主管。長期照護並沒有對應的主管部門,相關標準體系、支付體系、權利利益責任等各方面規範都有待落實。

4.專業人員缺口大

我國當下失能半失能人員約3500萬,假設3個老人需要一個護理員,那國內市場應需1000多萬養老服務人員。而我國養老機構人員從業者不到100萬,持證上崗的人數不足2萬。從國際標準上來說,照顧失能老人所需要的護理人員比例應是2:1,即2個護理人員照顧1個老人,但國內目前情況是一個護士負責10個老人。目前國內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缺口在千萬名以上,尤其是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專業護理員,更是稀缺。

5.硬件、資金缺乏

養老機構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建設,但除了政府有限的資金支持外,民營資本大多處於觀望狀態,資金投入有限,導致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場所條件有限,發展空間不足。很多養老機構佔地面積不足,老人入住後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很多生活設施還存在缺陷。

三、發展趨勢與熱點

1.醫養結合,打造中國養老新模式

以上老有所養的諸多問題,其中提到的醫療護理問題最為棘手。甚至有的老年人為滿足自身醫療需求而在醫院“壓床養老”,佔用醫療資源。

近年大熱的“醫養結合”是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上游是健康管理、中游是急性醫療、下游是康復護理,形成醫養結合生態鏈。可進一步滿足高齡、失能以及患有慢性病老人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疊加的服務需求。

2.強調社區、居家養老

從傳統文化、居住習慣及經濟條件等多方面來看, 我國老年人普遍偏好居家養老,只有失能老人、高齡老人才是機構養老的重點對象。伴隨著人口的急劇老齡化,機構養老只能解決3%的養老問題,剩下的則由居家養老(90%)和社區養老(7%)解決。

由於宜居社區養老缺口巨大,2013年之後養老地產最先“殺入”養老產業。目前,國內養老地產主要分佈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和海南等環境優異地區。上千畝地、上千張床來做養老的項目隨處可見,如萬科、遠洋、保利等知名企業都已紛紛在養老地產上佈局。

3.智慧養老是大趨勢

隨著互聯網產業的不斷升級,傳統養老服務產業聯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形成智慧健康養老生態,能助力養老資源實現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為老年人提供更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從智慧養老領域的企業來說,三開科技、麥麥養老、安康通、愛儂養老、雅達養老等較具代表性。

根據養老產業眾多養老創業企業的佈局,可以看出中國智能養老的方向將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領域: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質量類、 安全管理及預防(尤其防摔)、情感陪護及心理健康、更細顆粒度的監測維度和流程。

除了預防保健,養老最基本的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監護。 2014年曾有一個新聞,報道一對老年夫婦在去世半個月以後家人才知道,這件事引起了全國轟動。這也是現在老年看護最大的盲點。在這種嚴峻的環境下,大部分智慧養老領域的企業都在不斷尋求“智能硬件+APP+數據”的先進解決方案,以更好地保證老人的健康安全。

比如,針對老人健康管理及安全監護問題,三開科技、麥麥養老等採用了DARMA體徵監測墊,將監測墊鋪設在老人床墊下,在毫不影響老人生活習慣的同時對老人生命體徵進行持續性監測,包括心率、呼吸率等等。相關數據可實時呈現在監護中心顯示屏或子女端,當老人心率、呼吸率異常或掙扎等體動異常、離床時間過長時,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報提醒護工及時前往處理。

4.從生存所需到精神所需:老年旅遊、心理精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老年人已經不再簡單地滿足於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對於生活能夠自理、經濟實力較好的老年人,旅居養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市場上也逐漸湧現出廣場舞相關項目,或者是老年社交、情緒管理等相關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