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提到的《太始天元冊》現在還存在嗎?

願心如水


僅參考,找到的資料:

《太始天元冊》是迄今為止所知道的最早的書

古本

黎黍勻/敬撰

太虛寥廓,肇基化無。吾不知其廣,豁豁然不可度也;吾不知其微,絮絮然不可視也;吾不知其遠,渺渺然不可測也;吾不知其深,幽幽然不可明也。玄之又玄,化此而出,天門開合,玄妙之典。有生於無,無生於玄是也。

萬物姿始,五運終天。混沌出,鴻蒙大荒,有物而成焉。其物不可視,不可察,不可測,不可言,自東而來為木為榮,自南而來為火為茂,自西而來為金為斂,自北而來為水為肅,自中而來為土為盈。布而天,滿於地,終天而行,週而復始。

布氣真靈,總統坤元。自虛而始,真元運之,統於地,入於土,盈滿流暢。有虛而實,實而為實,實又為虛,源淵不斷。

九星懸朗,七耀周肇。九星,謂天蓬 、天芮 、天衝 、天輔 、天禽 、天心 、天任 、天柱、天英見,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坤定,宇宙乃成其體,空穹得以有統。

曰陰曰陽,曰柔曰剛。物有陰有陽出,其性有柔有剛見。二而合一,衡於其間,和於其中。

幽顯既位,寒暑張弛。水火承轉,明暗變換,寒暑交替,然也。其定而自有生化之律也。

生生化化,品物成章。以一而二,二而三,三而萬物,其序定,其統固,其源長,其論渺矣。

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齡天之氣,經於心尾成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太始天元冊》是中國古代記錄天象的一本小冊子。我看的書少,這個名字第一次是從《素問》中看到的。要說古,到底有多古呢?首先要從名字上看,有兩條線索:

一,從目前《素問》的校本來看,比較經典的是宋嘉佑本的《新校正》。《新校正》原文輯錄的主要是唐王冰編次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據王冰本人講,他當時參考的《素問》注本已經是殘缺不全了,於是他重新排了一下版,還補充進去一部分內容。其中篇幅最大,內容最詳細的就是後世稱之為“運氣學說經典”的“七篇大論”,據王冰本人講,這也是他一向修真慕道,最終從一位姓張的老神仙那裡淘來的散佚經文。而《太始天元冊》就出現在七篇大論中名為《天元丨紀大論》的文字裡面的。因此,可以斷定《太始天元冊》的成書下限在王冰所處的唐代,大致在公元800年的時間;

二,從名字上看,《太始天元冊》有三層含義:

①首先是一本冊子。呵呵,近乎是廢話,但是它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命名之初,我們的先人已經是在用編串好的竹簡來記錄知識了。竹簡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簡牘起源於西周,春秋戰國時使用更廣。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藍字是從百度上抄的]。這個時間段可以作為一個大致的參考;

②其次說的是“天元”。什麼是“天元”?“天元”其實也沒什麼神秘的,說白了就是出於給日子定個記號的需要,而產生的時間標識。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吃了上頓沒下頓,隨時會被野獸猛禽攻擊的心跳日子裡,閒人才關心昨天、今天和後天的區別呢!後來生活安定了,出於各方面的需要,要求對時間進行比較精確的認識,怎麼個搞法呢?總之是很複雜的,我國後世的每朝每代的歷法的制定都是要參照“天元”來確定的,所謂“天元”,就是指上天的開始,我們常說“一元復始”也有這個意思。那麼看看我國現有最早的歷書——日書出現年代,最晚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大致在公元前200年的時間。

③最後是“太始”。各朝各代都要標定“天元”,《內經》的七篇大論中的第一篇就叫做《天元丨紀大論》,如果“天元”都搞不清楚,還玩什麼五運六氣呢?所以,由於時代的不同,正所謂每天都有新氣象,那麼同樣都是“天元”,也得分個子午卯酉的。因此“太始”就顯得比較重要了,因為它可能會代表了一個具體的時間段。“太始”這個詞,可以追溯到《易緯乾鑿度》中的“五太”,《易緯乾鑿度》是一本成書於西漢末年的作品;另外還有一個更早一點的,不過也早不了多少了,就是漢武帝的第九個年號,也是稱作“太始”的,歷時4年,即公元前96-93年。

所以說,從名字上看,能夠想起來叫《太始天元冊》的,應該不會太過久遠,最早早不過西周,最晚也晚不過隋唐時期,其間的時間跨度按年算的話大約也就在2K左右了。大致地推斷一下成書的年代,其實並不具有特別實質的意義。比如說,漢司馬遷編著過《史記》,雖然成書在公元前100年的時間,但是《五帝本紀》裡面記錄的事件,都不知道是哪個猴年馬月的檔案了。同樣在《太始天元冊》上也存在這樣一個類似的問題。

有一天黃帝問話說:“我想聽聽關於“五運的主時”是個怎麼一回事?”

鬼臾區回答說:“五氣的運行,各自有各自的結束日期,並不是單單主一個時令的那碼子事啊。”

黃帝就說:“哦?我有興趣,那麼就有請你談談這檔子事情嘍。”

鬼臾區接著就說了:“臣下我經常去圖書館看一本叫做《太始天元冊》的書,那上面說……從臣下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開始研究,到現在我這一輩,都有10世啦,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

這是典型的四言體敘述格式,最早源自於《詩經》,不過後世也都有廣泛採用。請注意“九星旋朗”這4個字,以前看書總是不知所云,總之是您老愛幾星幾星,甚至把“九星”和“七曜”混淆起來。如今看來,不學習點天文學知識,還真是搞不清楚這些文字描述的是一番何等的景象。

以下是現存最早的描繪在紙上的星圖,為我國唐代的敦煌星圖。原件於1907年被英國人A.Stein盜走,現存於大英博物院,編號為S3326。

注意,圖的正中位置已經分別標註了“天皇”和“北極”,“北極”靠下一點還有“太一”和“天一”,在往下還有北斗七星,以及“天槍”和“玄戈”。

為了明確九星的概念,我標了下面一幅北天星圖:

以黃河流域中下游為觀測點,其中白圈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恆顯圈,紅圈大致相當於距今3000多年前的恆顯圈,綠圈大致相當於距今5000年以前的恆顯圈。

可以看到,在我國西周時期以及以後的大約1000年內的恆顯圈內包括了所有的北斗七星和天槍、玄戈二星,後來就有人提出這9顆星就是《太始天元冊》中提到的“九星”。而實際上關於“九星”的說法有很多種,我還是比較贊同道教中“鬥姆”生九子的說法,即“勾陳”、“北極”,加北斗七星的排列,只是稱謂不大一樣,因為在紅色的恆顯圈中,確實有這9顆星,很亮,很引人注目。

太始天元冊》第二次在《內經》裡出現,還是在唐王冰次注《素問》時補入的七篇大論中,不過這一次是《五運行大論》。

《五運行大論》在一開頭就交代了這樣一個場景: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天師而問之曰……

明堂是由官方敕建的一個非常正式的重要的場所,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當天黃帝升座明堂,主要是辦三件事:正天綱,觀八極,建五常,其實也是一回事情,就是對天地萬物進行一次歸納總結,這類事務通常對於帝王來說,是第一位重要的。中國古代帝王都是以天子的身份行令的,所謂奉天承運,帝王的各類政令都需要代表天意,那麼,為了最大程度地符合天意,除了直接感悟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掌握天地運行的綱要,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完成一統萬物的歷史任務,這是帝王之家的宿命。

當然,要搞這麼重要的活動,帝王一個人是玩不轉的,所以要特別邀請相關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制定。這一類專家就是“天師”。天師,在當時是主要負責研究與上天有關的所有現象的專職人員。既然是玩的這麼高層次,而且還是經常揣摩帝王他老爸心思的高手,擔任這一神聖職務的人通常都會受到帝王格外的尊敬和恩寵。岐伯,就恰恰是在這樣的位置上,另外,這一次的《太始天元冊》的料,也是由他老人家給爆出來的。

從文章的語氣上看,很象是岐伯在轉述《太始天元冊》上的內容給黃帝聽: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單從內容上看,這是在講如何佔五色星雲之氣的內容,似乎很是玄奧。不過還原成下面的圖畫就比較好了解了。

這是一幅根據岐伯轉述《太始天元冊》上的內容所繪製的示意圖,很多圖文版的《素問》為了讓讀者更好的理解,都配有這樣的一幅圖示說明。我重新在電腦上畫了一下,偶然的一次染上了黑色背景,還有幾分拓片的感覺,我很滿意,就保留了下來。

岐伯之所以引用《太始天元冊》,是為了回答黃帝關於年干支對應五運六氣問題的疑惑,五運六氣的制定是一個非常非常複雜的問題,在此我們主要還是討論有關《太始天元冊》的內容,文中總共涉及了以下幾組概念:

1)“丹天之氣,黅天之氣,蒼天之氣,素天之氣,玄天之氣”,這個似乎很令人費解,如果說一定沒有這五色之氣能夠出現在天空中的特定位置,並且能被目力觀測到,就顯得有些武斷的話,我還是覺得還是有很大程度上暗示的成分的。因為從五色氣的起止位置上看,標註的內容與鬼臾區的敘述是一致的;

2)“心、尾、柳、鬼、亢、氐、昴、畢、張、翼、婁、胃、奎、壁、角、軫”,這些均是中國古代星官中黃道28宿的名稱;

3)“戊分、己分”,這是唯一出現的天干中的兩個,其作用非同小可,它們分別代表地天的門戶,夠牛B的了吧!

所以說,《太始天元冊》中的這些內容所直接涵蓋的信息量還是很少的,上圖中已經將28宿列全,對文中沒有提到的8乾和12支也進行了補充,甚至還整進來了後天八卦的乾、艮、巽、坤4卦,真是夠添亂的,呵呵!之所以說亂,到不是說編排的問題,主要是把圈整顛倒了,這對於深諳此道的老手並沒什麼影響,但對於初學者的導向確實是有些偏頗的。所以我重新調整了一下圈的問題,見下圖:

反正已經很熱鬧了,我索性再多畫幾筆了,嘿嘿!這幅圖我命名為『太始天元五運星圖』因為主要的問題是圍繞《太始天元冊》關於五運主歲這一段內容展開的,之所以稱星圖,是因為標定的背景必須以28宿為基準,因此叫星圖再合適不過啦!

當然了,這幅圖也有一些瑕疵,我需要說明一下:

1)中間的日心說,在這裡並不合適,應該去掉;

2)地球的八個位點畫得是現在的狀態,這一點,我在外圈的節氣位置上已經做修正了,修正後的是距今大約3000年以前的狀態,大至當我國東周時期;

3)28宿勻的太均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勻稱的。

反正能說明問題就行了,懶的改了。說明什麼問題呢?我們知道,東周時期是將冬至定為子月的,冬至是最早被制定出來的節氣,冬至又叫“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古代相當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東周至春秋時期,每逢冬至子夜,虛宿就升上南天正中,因此古人也稱虛宿為“天節”。所以說子月——虛星——冬至相互對應的話,這個就是東周至春秋時期所能看到的天文景象。以此時的東西南北定出的星位正好將四象對正,《周禮·天官書》描述的星象方位也與之相符合。

因此,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太始天元冊》所描繪的,是距今3000多年前,大約值我國東周——春秋時期的天文景象。這個時期,正是華夏文化走向昌盛繁榮的時期!

附:王冰曰:天元冊,所以記天真元氣營運之紀也。自神農之世,鬼臾區十世祖,始誦而行之,此太古占候靈文,洎乎伏羲之時南華,非新學之所易曉,觀其經注一律,以出一人之手,謂扁鵲為黃帝時人,則其書不古,謂扁鵲為秦越人,則傳中無太玄君之號,醫門仿託,率多類此。

綜上所述,網絡資料查找未找到更具體內容以及更規範古本,故鄙人以為此書已不在世或有待發掘。




岐黃俠


《太始天元冊》大概記錄的是距今三、四千年前,我國東周時期的天文星圖。 它的內容,大多都應當被王冰保留到《黃帝內經素問》,關於五運六氣的七篇大論中。


自有人類以來,我們人類的時期劃分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質五個時期。 太始時期的伏羲氏看到了河圖之後悟到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和法則,天門因此為他而開。在他帶領族人離開前,他將自己所悟在軒轅丘的一面牆壁上留下了一幅圖(其實上是一種語音文字),這就是後來的《太始天元冊》。太始是當時的時期,天元則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和法則。 軒轅丘一直由崑崙派人守護,只有神農氏帝號的嫡系子孫才能進入其中並看到這幅圖。但由於太始到太素這個時期的語言和文字有斷層,後來的人們一直都看不懂。直到太素後期神農少典的兒子也就是軒轅黃帝的出生,黃帝將語音文字翻譯成當時流通的語言,由神農少典記錄後,命人將其整理成冊,後置於黃帝時期的朝堂之上,供有學習慾望的人自行查閱。



從目前《素問》的校本來看,比較經典的是宋嘉佑本的《新校正》。《新校正》原文輯錄的主要是唐王冰編次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據王冰本人講,他當時參考的《素問》注本已經是殘缺不全了,於是他重新排了一下版,還補充進去一部分內容。其中篇幅最大,內容最詳細的就是後世稱之為“運氣學說經典”的“七篇大論”,據王冰本人講,這也是他一向修真慕道,最終從一位姓張的老神仙那裡淘來的散佚經文。而《太始天元冊》就出現在七篇大論中名為《天元丨紀大論》的文字裡面的。因此,可以斷定《太始天元冊》的成書下限在王冰所處的唐代,大致在公元800年的時間。



洪果果


《黃帝內經》中提到的《太始天元冊》,讓人想起了金庸小說裡面的梵文版易筋經,梵文版易筋經裡用隱形墨水寫成的神足經,卻偏偏是性價比最高的武功,遊坦之一個多月就練了六七成。,大家對《太始天元冊》感興趣是不是也是想學遊坦之,快速練成武功心法,稱霸武林,不對是學會醫術秘籍,稱霸杏林呀。

我一直強調,對古籍的態度肯定先是好奇,然後是學習,然後是揚棄。

沒有好奇心得驅使,你不會去了解搜尋,現在信息社會,存在的東西很容易被找到,不存在的東西也很容易被髮明瞭讓你找到,比如這個問題各位答案中的原文了。

找到之後就是學習,這就涉及到你本身的知識結構適不適合學習了,那些一貫只想看經典白話文,捨不得花時間去琢磨古文原文的,簡易像這樣的偏僻古籍暫時放棄,因為你想呀你看白話肯定是被後人翻譯的,要翻譯準確,必然要讀懂,如果翻譯的人讀懂了,那翻譯的人有沒有達到你想像中,那些爭奪武林秘籍的人那樣的立刻神功大成,天下無敵,成佛成仙呢。

這其實就涉及我說的第三點了,揚棄。學習中醫時刻需要警惕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無時無刻在告知你古人是對的,先賢是正確無比的,另外從小學習看到的又是科技在快速的發展進步,如何調理這二者關係,從而很好的對中醫經典的揚棄,這是衝玉子一直思考努力的方向,解決不好這樣的問題,醫術再高潮,你的人生也可能變成遊坦之,周芷若之類。

如果本回答對您有用,請點贊、關注並收藏。我會陸續分享一些公司股權法務,財務人員進階,中醫芳療,家庭護理相關的知識,還有自己的一些有效的學習技巧和理財心得。

火煉得金,水衝成玉的 衝玉子


財法民醫衝玉子


  說到中國曆法,總離不開干支,中國的干支紀年深深的印刻在每一步經典之中。《黃帝內經》的時間,也與干支有關。所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之處就在於她的融合性,並不是但單一的掌握一門學問就能夠深刻理解的,而是需要對不同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對於天干地支,很多人都可以倒背如流,清晰的烙在自己的腦海之中。但是對於天干的來歷似乎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五行大義》中說,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這裡提到了天干是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那麼《黃帝內經》對於天干是否有所提及呢?其實是有的。

我們再看一下《五運行大論》篇中歧伯提到的《太始天元冊》的一段話: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而戊己之分位於奎壁角軫之間,稱為天門地戶。

而《太始天元冊》這段文字的描述,實際上就是對陰陽變化之象的一種描述,而這種描述用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這十干來分別標示。而這種象的變化實際上是以周天二十八星宿為基礎,這二十八星宿如果畫到二位平面圖上,形成一個圈,但是在空間之中,二十八星宿之間高低距離卻是有所差異的。這裡我們無法知道是由幾維空間組成的,相互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但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氣象,對這二十八星宿進行了劃分。所以,十天干實際上就是從陰陽之中化生出來的。

而十二支的演化則有明確的記載,就是木星繞太陽運轉一週大約需要十二年(11.8年),人們根據這個規律在木星運行的軌跡上找到了十二個點,然後按照和木星運轉相反的方向對這十二個點命名,就是我們所說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黃帝內經》隱藏的驚天之秘(一)提到了時間是陰陽變化的一種表現,而十干十二支就是天地陰陽變化的一種表現,也就是通過象的變化,揭示陰陽變化的奧秘,用以調整自身陰陽的平衡,中國古人的干支紀年法實際上就是一個觀測陰陽變化的體系。

天地陰陽的變化,紛繁複雜,所以沒有辦法用固定的時間來進行統一。但是人身的陰陽變化則是“數之可數”。《五運行大論》篇提出: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

也就是說,人參陰陽變化是可以用數來進行推演的,也就是可以通過陰陽變化反映出來的,所以就可以進行調整,以使人體的陰陽達到平衡的額狀態。

天地陰陽變化有時候與人身陰陽的變化不相吻合,這時候就要看自身的調節能力,也就是看自身的元氣(正氣)的強弱,而人身的元氣與來自於“肇基化元”的元氣,這個元氣的作用就是用來調節陰陽的平衡,如果這個調節器失衡,人就會生病,所以需要藉助外力來調整體內的陰陽,這也就是中醫治病的時間觀念。

所以,《黃帝內經》的運氣學說,實際上就是通過調整天地陰陽與人身陰陽之間關係的理論,這個關鍵點就在於時間。


攀閱


《太始天元冊》到目前為止,應該沒有原文了,我們所看到的是唐時期注內經時補入的。《太始天元冊》應該早於內經的,是最早的古代觀察測算天文星象,物候的文獻。

《黃帝內經•素問》大多認為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後於唐王氏註釋補入,彙集24卷,合81篇。

其成書具體時間和作者不詳,目前不可考究。由此《太始天元冊》原書應不存在。


春秋君言


有些蠢貨不知黃帝內經在幾千年前就對宇宙的運轉規律就有深刻的認識了、而西方在近代才逐漸的瞭解‘、這是多麼的先進、有些人看不懂‘反而認為他落後、太讓人失望了


張醫生161991348


有人想搗亂中醫,所以不管你再牛逼,也不會承認的。順其自然,喜歡就自己研究吧,沒必要你喜歡也要讓大家都喜歡的啊!數千年的東西能夠流傳下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袋裡乾坤


我家有,也許是偽作,但被我直接燒掉了。我為什麼燒掉呢?因為我痛恨中醫。


科技創客243294038


各位大神,給小的開開眼,中醫典籍最早的善本是哪個時代的?是明本還是宋本,別說有人見過唐的,漢的,也別說看過竹簡上的


寂空618


《太始天元冊》大概記錄的是距今三、四千年前,我國東周時期的天文星圖。 它的內容,大多都應當被王冰保留到《黃帝內經素問》,關於五運六氣的七篇大論中。

搜索的答案,既然有這本書,那就是有,但是內容可能就不怎麼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