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廬陵裁紙

鄉下有句很重的話:“你忘了自己是吃什麼長大的?!”——題記

穿霧霾、過鬧市、翻簡冊,復面壁經年,人到中年,闌珊處,我終於找到她!

她是唯一一件最能代表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東西;她是中國生存、發展,乃至受欺,以及被世界景仰的一件東西。她深刻、偉大,如生物基因;她平凡、溫暖,似人間炊煙。

是的,她升起華夏千萬年裊裊炊煙。

炊煙裡,尋她千百度:翻撿《易經》《二十四史》《厚黑學》《三十六計》,遠眺三皇五帝、紫禁城、科舉、農民起義,近探中醫、唐詩、書法、武術、京劇,還有煉丹爐、“四大發明”……這些,惜均不足以代表中國。

她,是仁。可食,可用;可修齊治平。

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摩頂放踵,犧牲生命,他率先找到仁,被後人奉為神。

他是神農。炎黃子孫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後不知所蹤,女媧補天后,不知過了多久,神農降生在烈山一石洞,勤勞勇敢,被推為部落首領,部落在炎熱南方,稱炎族,就叫他炎帝。一天,炎帝看到一隻紅鳥銜著一串種子,看見他就把種子吐出。炎帝穎悟,將種子撒進土裡,教人制耒耜松泥土,築渠灌溉禾苗。秋天,大片穀子成熟,人們除掉殼吃裡面的仁,無須滿山遍野為肚子奔波,幸福滿滿,敬稱他為“神農”。

靠五穀之仁—— 農業,國人很早擺脫靠肉(狩獵)的血腥和採草籽、野果的矇昧,發育了醇厚、綿延的華夏文明。

神話,是人類童年對影響人類極其重大事件的深刻記憶。五穀的發現、利用,乃華夏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但絕非像神話那麼浪漫,透過神農神話,就知是何等艱難困苦。傳說神農牛首人身、身材瘦削—— —可知神農萬分勤苦。遠祖茹毛飲血,吃錯東西中毒,重則死;得病不知對症下藥,挺不過就死。傳說神農肚子透明,嘗百草,藥草有毒,服下後內臟就顯黑色,因此什麼藥草對於人體哪個部位有影響就輕易知道—— 可知神農中毒發黑後,浮腫得以至半透明。神農辨識無數毒草,終積毒太深而亡。

神農嘗百草,我認為還包括更重要的使命—— 辨五穀。三皇五帝,只有神農為民無上光榮地倒在工作崗位上。糧食,自古以來是華夏史冊裡最悲壯的“關鍵詞”。

將農業奉為神,唯有中國。古人稱國家為“社稷”。天安門西側有“社稷壇”,祭祀社、稷神祗。《周禮》之制“左祖右社”:“祖”,告訴人從哪裡來;“社”,告訴人靠什麼活。社稷乃“太社”、“太稷”之合稱,社是土地神,稷是五穀神,均是國之最重要根基。京城有國家社稷壇,地方也有社稷壇。只有中國如此虔誠、浩大、長久感恩大地和五穀。

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仁政,首先要讓百姓有仁(五穀)。百忙之中看一下五穀吧—— 關乎我們是怎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谷,原指有殼的糧食,稻、黍等種子都有殼,故稱做谷。谷字的音,來自殼的音。中國古時的糧食都有殼,含蓄、細小、養人。

五穀,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泛指糧食作物。五穀之說最早見諸《論語》,多指黍(黃米)、稷(又稱粟、小米)、菽(大豆)、麥(小麥)、稻(大米)。

西安南郊曾出土一枚木牘,有177字,多以古隸書寫,載明彼時五穀為粟、豆、麻、麥、稻,其順序與秦漢時專用於選時日的《日書》所載內容基本一致。木牘的墓葬在漢宣帝杜陵區,當為杜陵的陪葬墓。結合木牘內容看,墓主生前身份當是大鴻臚或大司農。古籍記載五穀含混,該木牘首次揭秘西漢京都所在的關中地區五穀的種類。

嚐嚐今人不常吃古人常食的穀物。黍:煮熟有粘性,可做糕、釀酒。稷:品種多,五彩,耐旱,最早的酒用它釀造。菽,粒大養人,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好煉丹,用其創制豆腐,成就“神州第一味”。麻:子比綠豆略小,可像炒黃豆一樣吃,也可榨油吃,莖皮可做繩、衣、紙等,莖稈可做柴、蓋房。

讀《詩經》“中原有菽,庶民採之”之類的句子,頓起思古之幽情;回憶當代控訴荒唐歲月、餬口艱難的小說《狗日的糧食》,痛心;想起“小米加步槍”的鬥爭,震驚……

《中國食物》,美國人安德森寫的書,說: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可選擇的食物多,卻選擇了最經濟和營養差的穀物,養育了眾多人口。安德森或許疑惑中國人為何不選擇吃肉、喝奶為主吧?

既然可選的食物多,選擇穀物為主糧,則彰顯從容、寬容和理性,是早慧的國人選擇的一種平和、遠大的生活方式,是國人哲學思維、養生理唸的體現……

西方難懂東方的仁。

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奔波一生,歷經萬苦,他發現仁,被後人敬為聖。

他是孔子。他怎麼發現如嬰孩般極其弱小,但又必將力大無窮的仁?遙望井田時?陳蔡絕糧時?整理《詩經》時?夫子嘴裡嚼著五穀,胃裡運化五穀,心裡比興五穀。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讀著《黍離》的詩句,孔子遙念《周禮》。西周亡後,周大夫長途跋涉到西周都城,過去的宗廟宮室都成了長滿禾黍的田地,觸景傷懷,痛作此詩。

禮樂崩壞,春秋無義戰……孔子含淚將《黍離》刻進《詩經》,慌忙在黍、稷、菽、麻中找、找、找,找他日思夜想的東西。“找到了,就是它——仁!”高大的孔子興奮地猛一擊掌,將顏回等弟子嚇一跳。

五穀中,孔子發現仁。

仁,有四義項:一種人與人相互友愛、幫助、同情等的道德範疇;果核的最內部分或其他種子中可吃的部分;姓(多好的姓,可惜人極少);排序,長子為仁或以伯稱之。

仁,最早寫作“|二”,一豎二橫,一為陽,二為陰(即整個世界),明代後改作“仁”,會意,從人,從二,義為兩人親近友愛;一說:從人,從上,指社會中的上等人,引申出精華之意。

仁,本作“人”,後以二人相愛,人旁加二為仁。仁可作人解,《論語》中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觀過斯知仁矣”,“井有仁焉”,這些仁字都應作人解。

注意,仁字,古人、老字典讀音為yín,土話至今讀yín,與“人”的土話(古話)讀音一樣,後因多數人讀為rén,廣播跟著讀,新字典就沒yín這個讀音了。“人”、“仁”兩字古時的讀音、寫法一樣,大有深意—— 人須仁。

孔子原創將人類的整體最高道德規範集於仁,構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含孝、悌、忠、恕、禮、勇、愛、恭、寬、信、敏、惠等)。

春秋時仁與上述諸多德性並列。孔子以前,仁並未被高看一眼。孔子從諸多有關仁的思想中取捨、提煉、綜合,賦予新的豐富內涵,仁才從其它德性中脫穎而出,真正成為一個範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早期儒家思想體系。春秋時期世衰道微,孔子之仁種進人的心田。

孔子之後,歷代儒家前赴後繼悉心澆灌,仁這棵小芽長成參天大樹—— 儒家文化及其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仁,使孔子之前和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連通不絕,營養中華;使華夏文明成為與基督文明比肩而立的最大人類文明之一。全新意義上的仁,乃孔子敏求善思、動心忍性,自家從“五穀的仁”中體悟而出。

“君子遠庖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撒姜食”的孔子,是漢人祖先飲食文明、衛生、科學的代表。他能從“五穀的仁”中,體悟出作為中華最高道德原則、標準、境界的仁,絕非偶然。

我夢見子曰:“五穀之仁者:至柔、至善、至和也,乃精、乃魂、乃心,為種子、希冀、遠大。天下無一物如此弱小卻強大,全面且中庸;仁者,愛人!以五穀之仁為營養、為楷模、為恩報,克己復禮,護仁、育仁、成仁,人方為人;家國天下必彬彬有禮、欣欣向榮也哉!”

哦,“吃”啥,像啥。

你可以罵孔子“喪家犬”、“衛道士”什麼的,但你不按孔子的仁去做人,眾人必罵你……

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外亦有仁,形態異於華夏。

文盲哥倫布以血肉之軀探險,引領世界大航海時代,他們也許是無意中找到的仁,改變了世界。

這些冒險家,要找黃金白銀,要證明地球是圓的,十幾條船、幾百個人從大西洋結隊出發,風狂雨暴,路迢迢卻無路,往往只幾條船、幾十個人返回—— —大多數人或葬身海底、或餓死荒島,吃老鼠……

1492年哥倫布終於發現新大陸,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薯、南瓜等近30種農作物傳入歐亞舊大陸。今天,薯條成為西方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糧食的瓶頸,明朝以前中國人口最多在1億徘徊,到19世紀初已達4億(世界人口達十幾億,比十七世紀增加近四倍),這主要歸功於上述美洲農作物的引入和廣泛種植。這些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中國傳統的五穀高出許多倍,且耐旱、耐瘠,易管理,成為當時中國的重要糧食。玉米成為我國三大主糧之一。

玉米、土豆、番薯、南瓜等,它們不像中國的五穀,有殼、含蓄、精美,它們特像美洲土著人,熱烈、渾厚、純樸,它們有碩大、飽滿、甘美的“仁”—— —帶皮也可食用—— —一種異於東方五穀的,但同樣偉大、無私的仁呀!

孔子的仁是精神的,中國的五穀、美洲的玉米等的仁是物質的,那麼茶葉、咖啡、菸草、辣椒、甘蔗,是介於此二者的“兼而有之的仁”吧。世界因這些“特殊的仁”而有滋有味、多姿多彩:東方神奇的樹葉—— —茶,主靜;原產於埃塞俄比亞的咖啡,主動;原產於南美的菸草,主思;原產於中南美的辣椒,主勇;原產於印度的甘蔗,主樂……

茶葉、咖啡、菸草、甘蔗等叫做經濟作物—— —賺錢用的,但沒有誰敢將小麥、稻穀、玉米等叫做經濟作物—— —其價值不是誰敢簡單地用錢衡量。

遠古各國的“食”差異多,文化差異也大。今天各國的“食”慢慢互通、接近,文化也漸趨同。若說,世界三大飲料:茶代表農業文明,咖啡代表商業文明,可樂代表工業文明,如今這三大飲料的飲者遍佈世界東西南北。

又想起:中國古人吃的小麥原產於中東,哥倫布船上的指南針源於中國,西方人示愛的玫瑰源自一千多年前的長安終南山……

地球是一個村。一切“仁物”,都是人類共有的財富,莫分彼此,可憑汗水換來享用—— —這是仁慈的老天的願望。

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