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如何发现孔子发现“仁”(花袭君)

★庐陵裁纸

乡下有句很重的话:“你忘了自己是吃什么长大的?!”——题记

穿雾霾、过闹市、翻简册,复面壁经年,人到中年,阑珊处,我终于找到她!

她是唯一一件最能代表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东西;她是中国生存、发展,乃至受欺,以及被世界景仰的一件东西。她深刻、伟大,如生物基因;她平凡、温暖,似人间炊烟。

是的,她升起华夏千万年袅袅炊烟。

炊烟里,寻她千百度:翻捡《易经》《二十四史》《厚黑学》《三十六计》,远眺三皇五帝、紫禁城、科举、农民起义,近探中医、唐诗、书法、武术、京剧,还有炼丹炉、“四大发明”……这些,惜均不足以代表中国。

她,是仁。可食,可用;可修齐治平。

鄙人如何发现孔子发现“仁”(花袭君)

摩顶放踵,牺牲生命,他率先找到仁,被后人奉为神。

他是神农。炎黄子孙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不知所踪,女娲补天后,不知过了多久,神农降生在烈山一石洞,勤劳勇敢,被推为部落首领,部落在炎热南方,称炎族,就叫他炎帝。一天,炎帝看到一只红鸟衔着一串种子,看见他就把种子吐出。炎帝颖悟,将种子撒进土里,教人制耒耜松泥土,筑渠灌溉禾苗。秋天,大片谷子成熟,人们除掉壳吃里面的仁,无须满山遍野为肚子奔波,幸福满满,敬称他为“神农”。

靠五谷之仁—— 农业,国人很早摆脱靠肉(狩猎)的血腥和采草籽、野果的蒙昧,发育了醇厚、绵延的华夏文明。

神话,是人类童年对影响人类极其重大事件的深刻记忆。五谷的发现、利用,乃华夏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但绝非像神话那么浪漫,透过神农神话,就知是何等艰难困苦。传说神农牛首人身、身材瘦削—— —可知神农万分勤苦。远祖茹毛饮血,吃错东西中毒,重则死;得病不知对症下药,挺不过就死。传说神农肚子透明,尝百草,药草有毒,服下后内脏就显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个部位有影响就轻易知道—— 可知神农中毒发黑后,浮肿得以至半透明。神农辨识无数毒草,终积毒太深而亡。

神农尝百草,我认为还包括更重要的使命—— 辨五谷。三皇五帝,只有神农为民无上光荣地倒在工作岗位上。粮食,自古以来是华夏史册里最悲壮的“关键词”。

将农业奉为神,唯有中国。古人称国家为“社稷”。天安门西侧有“社稷坛”,祭祀社、稷神祗。《周礼》之制“左祖右社”:“祖”,告诉人从哪里来;“社”,告诉人靠什么活。社稷乃“太社”、“太稷”之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均是国之最重要根基。京城有国家社稷坛,地方也有社稷坛。只有中国如此虔诚、浩大、长久感恩大地和五谷。

鄙人如何发现孔子发现“仁”(花袭君)

仁政,首先要让百姓有仁(五谷)。百忙之中看一下五谷吧—— 关乎我们是怎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谷,原指有壳的粮食,稻、黍等种子都有壳,故称做谷。谷字的音,来自壳的音。中国古时的粮食都有壳,含蓄、细小、养人。

五谷,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作物。五谷之说最早见诸《论语》,多指黍(黄米)、稷(又称粟、小米)、菽(大豆)、麦(小麦)、稻(大米)。

西安南郊曾出土一枚木牍,有177字,多以古隶书写,载明彼时五谷为粟、豆、麻、麦、稻,其顺序与秦汉时专用于选时日的《日书》所载内容基本一致。木牍的墓葬在汉宣帝杜陵区,当为杜陵的陪葬墓。结合木牍内容看,墓主生前身份当是大鸿胪或大司农。古籍记载五谷含混,该木牍首次揭秘西汉京都所在的关中地区五谷的种类。

尝尝今人不常吃古人常食的谷物。黍:煮熟有粘性,可做糕、酿酒。稷:品种多,五彩,耐旱,最早的酒用它酿造。菽,粒大养人,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好炼丹,用其创制豆腐,成就“神州第一味”。麻:子比绿豆略小,可像炒黄豆一样吃,也可榨油吃,茎皮可做绳、衣、纸等,茎秆可做柴、盖房。

读《诗经》“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之类的句子,顿起思古之幽情;回忆当代控诉荒唐岁月、糊口艰难的小说《狗日的粮食》,痛心;想起“小米加步枪”的斗争,震惊……

《中国食物》,美国人安德森写的书,说: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可选择的食物多,却选择了最经济和营养差的谷物,养育了众多人口。安德森或许疑惑中国人为何不选择吃肉、喝奶为主吧?

既然可选的食物多,选择谷物为主粮,则彰显从容、宽容和理性,是早慧的国人选择的一种平和、远大的生活方式,是国人哲学思维、养生理念的体现……

西方难懂东方的仁。

鄙人如何发现孔子发现“仁”(花袭君)

奔波一生,历经万苦,他发现仁,被后人敬为圣。

他是孔子。他怎么发现如婴孩般极其弱小,但又必将力大无穷的仁?遥望井田时?陈蔡绝粮时?整理《诗经》时?夫子嘴里嚼着五谷,胃里运化五谷,心里比兴五谷。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读着《黍离》的诗句,孔子遥念《周礼》。西周亡后,周大夫长途跋涉到西周都城,过去的宗庙宫室都成了长满禾黍的田地,触景伤怀,痛作此诗。

礼乐崩坏,春秋无义战……孔子含泪将《黍离》刻进《诗经》,慌忙在黍、稷、菽、麻中找、找、找,找他日思夜想的东西。“找到了,就是它——仁!”高大的孔子兴奋地猛一击掌,将颜回等弟子吓一跳。

五谷中,孔子发现仁。

仁,有四义项:一种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的道德范畴;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种子中可吃的部分;姓(多好的姓,可惜人极少);排序,长子为仁或以伯称之。

仁,最早写作“|二”,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即整个世界),明代后改作“仁”,会意,从人,从二,义为两人亲近友爱;一说:从人,从上,指社会中的上等人,引申出精华之意。

仁,本作“人”,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仁可作人解,《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注意,仁字,古人、老字典读音为yín,土话至今读yín,与“人”的土话(古话)读音一样,后因多数人读为rén,广播跟着读,新字典就没yín这个读音了。“人”、“仁”两字古时的读音、写法一样,大有深意—— 人须仁。

孔子原创将人类的整体最高道德规范集于仁,构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含孝、悌、忠、恕、礼、勇、爱、恭、宽、信、敏、惠等)。

春秋时仁与上述诸多德性并列。孔子以前,仁并未被高看一眼。孔子从诸多有关仁的思想中取舍、提炼、综合,赋予新的丰富内涵,仁才从其它德性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早期儒家思想体系。春秋时期世衰道微,孔子之仁种进人的心田。

孔子之后,历代儒家前赴后继悉心浇灌,仁这棵小芽长成参天大树—— 儒家文化及其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仁,使孔子之前和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连通不绝,营养中华;使华夏文明成为与基督文明比肩而立的最大人类文明之一。全新意义上的仁,乃孔子敏求善思、动心忍性,自家从“五谷的仁”中体悟而出。

“君子远庖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撒姜食”的孔子,是汉人祖先饮食文明、卫生、科学的代表。他能从“五谷的仁”中,体悟出作为中华最高道德原则、标准、境界的仁,绝非偶然。

我梦见子曰:“五谷之仁者:至柔、至善、至和也,乃精、乃魂、乃心,为种子、希冀、远大。天下无一物如此弱小却强大,全面且中庸;仁者,爱人!以五谷之仁为营养、为楷模、为恩报,克己复礼,护仁、育仁、成仁,人方为人;家国天下必彬彬有礼、欣欣向荣也哉!”

哦,“吃”啥,像啥。

你可以骂孔子“丧家犬”、“卫道士”什么的,但你不按孔子的仁去做人,众人必骂你……

鄙人如何发现孔子发现“仁”(花袭君)

外亦有仁,形态异于华夏。

文盲哥伦布以血肉之躯探险,引领世界大航海时代,他们也许是无意中找到的仁,改变了世界。

这些冒险家,要找黄金白银,要证明地球是圆的,十几条船、几百个人从大西洋结队出发,风狂雨暴,路迢迢却无路,往往只几条船、几十个人返回—— —大多数人或葬身海底、或饿死荒岛,吃老鼠……

1492年哥伦布终于发现新大陆,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薯、南瓜等近30种农作物传入欧亚旧大陆。今天,薯条成为西方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粮食的瓶颈,明朝以前中国人口最多在1亿徘徊,到19世纪初已达4亿(世界人口达十几亿,比十七世纪增加近四倍),这主要归功于上述美洲农作物的引入和广泛种植。这些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中国传统的五谷高出许多倍,且耐旱、耐瘠,易管理,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粮食。玉米成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

玉米、土豆、番薯、南瓜等,它们不像中国的五谷,有壳、含蓄、精美,它们特像美洲土著人,热烈、浑厚、纯朴,它们有硕大、饱满、甘美的“仁”—— —带皮也可食用—— —一种异于东方五谷的,但同样伟大、无私的仁呀!

孔子的仁是精神的,中国的五谷、美洲的玉米等的仁是物质的,那么茶叶、咖啡、烟草、辣椒、甘蔗,是介于此二者的“兼而有之的仁”吧。世界因这些“特殊的仁”而有滋有味、多姿多彩:东方神奇的树叶—— —茶,主静;原产于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主动;原产于南美的烟草,主思;原产于中南美的辣椒,主勇;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主乐……

茶叶、咖啡、烟草、甘蔗等叫做经济作物—— —赚钱用的,但没有谁敢将小麦、稻谷、玉米等叫做经济作物—— —其价值不是谁敢简单地用钱衡量。

远古各国的“食”差异多,文化差异也大。今天各国的“食”慢慢互通、接近,文化也渐趋同。若说,世界三大饮料:茶代表农业文明,咖啡代表商业文明,可乐代表工业文明,如今这三大饮料的饮者遍布世界东西南北。

又想起:中国古人吃的小麦原产于中东,哥伦布船上的指南针源于中国,西方人示爱的玫瑰源自一千多年前的长安终南山……

地球是一个村。一切“仁物”,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莫分彼此,可凭汗水换来享用—— —这是仁慈的老天的愿望。

鄙人如何发现孔子发现“仁”(花袭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