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最仙氣的一首絕句《贈白道者》,果真是贈給白道士的嗎?

驢可樂


【1】

晚唐的詩壇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意為前輩李白、杜甫的文章光芒萬丈,我作為後來人,只能抬頭相望,追趕不上。

走過了盛唐李白、杜甫的輝煌,轉眼到了公元829年,韓愈已經離世,白居易、元稹等老牌詩人也漸漸淡出,晚唐的詩壇是要走下坡路了嗎?就在同年,李商隱出生了,他的父母是想讓他像秦漢時期著名的隱士“商山四皓”一樣,做官不一定多大,但一定要有德有才。

晚唐的詩壇有李商隱在,就不會荒蕪和落寞。

 

【2】

李商隱其人

    李商隱,字義山,出生於今河南沁陽一個小官僚之家,從小聰慧過人,十七歲受到牛黨令狐楚的賞識,讓其擔任幕府巡官;二十五歲時經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推薦,中進士。後受到李黨王茂才賞識,在其部下擔任書記,其後成為王茂才女婿。以此捲入李黨、牛黨黨爭之中,一生鬱郁不得志,四十五歲死於今鄭州。

   李商隱擅長詩歌寫作,駢文也有很高成就,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商隱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寫的纏綿悱惻、優美動人,被世人廣為傳頌。

【3】

其詩《贈白道者》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

此詩時李商隱離開玉陽山道觀時贈予白道士的詩作,意為正值春風勁吹,碧桃花盛開,與白道士作別,此情此景真令人傷懷,即使取酒澆愁,只是恐怕更加深離愁別恨。也是對詩人鬱郁不得志,鬱悶心懷的寫照。

    壺中若是有天地,典故為《恬岌七籤》中,遇張申為雲臺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中,自號壺天,謂曰壺公,因此得道。李商隱藉此比喻白道士嗜酒,並非是白道士能藏入壺中的法術。





青鳥whn


贈白道者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

李商隱的這首七言絕句,大眾從正面的解釋來看是指微風輕撫著碧綠桃枝,李商隱在道觀與白道長辭別,心中有些感傷。若是此時有酒,定要把酒共醉,好好傷心一回。

然而為什麼這首詩被稱為最仙氣的絕句呢?

個人認為,一則這是由於他曾作為一個修道者,引經據典上的玄妙,構造出一種人間難有的唯美仙境。

至於這詩是不是真的寫給白道士?為什麼會引發很多的猜測?

一則,是李商隱的詩文風格所致,就算標題寫明,讀者仍然不信

二則,他詩句的用典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影子

首句中的“十二樓”出自《十洲記》:“崑崙山三角,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這裡無非是指代仙宮。

《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偷桃竊藥事難兼,十二城中鎖彩蟾。應共三英同夜賞,玉樓仍是水精簾。

第二句中的“碧桃”出處是指老子西行,曾與王母共食碧桃,而三四句的“壺中”取自道家傳說“壺內乾坤”的意思

這些典故都是對仙境的刻畫,同時不斷加強拜別對象是仙境中人,這難免引發大家的猜測。

詩中具體所指如何,我們也無實證,大家留有一些想象的空間也是一種美……

這也正是李商隱詩詞的獨特之處,意境美,故事美,妙!


阿海之家


《贈白道者》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

詩題目為《贈白道者》,李商隱在詩中引用崑崙神山天墉城中的十二座玉樓,充滿靈蘊息的仙桃,以及仙道張申得道的壺中乾坤,用於贈送給白道者其人。



然而,李商隱最後一句卻用了“又向壺中傷別離”,聯繫前面三句所描寫的仙境、仙桃、仙器、仙術,就讓人不禁懷疑,此詩是否真的全是為贈給白道者所作?

但是,單看此詩,我們又無法真正做出具體解釋李商隱到底是贈給白道者還是另有所指,所以我們再結合李商隱的另一首詩《白雲夫舊居》一起來看或許可以一窺端倪。

《白雲夫舊居》

平生誤識白雲夫,再到仙簷憶酒壚。

牆外萬株人絕跡,夕陽惟照欲棲烏。

在《白雲夫舊居》中前兩句描寫了李商隱在白雲夫的舊居中,想起自己與白雲夫結識,回憶起二人曾經共同在酒壚把酒言歡的場景。但是到了後兩句卻又變成了,舊居牆外長滿荒草以及夕陽只能照到無處棲身的烏鴉荒涼場景。

看看上面的場景,這是何等的悽慘!白雲夫其人是誰呢?讓李商隱如此感傷。


白雲夫即是唐朝宰相令狐楚,令狐楚字殼士,自號白雲孺子。生平歷經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五朝,幾乎親歷了五朝中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對李商隱非常賞識,將李商隱聘為幕僚,擢拔李商隱進入士大夫階層,臨死前更是請李商隱代為撰寫自己呈給皇帝的遺表,令狐楚本人就是駢文大家,而其讓李商隱代筆,足見對李商隱才華的賞識和信任。李商隱詩中的白雲夫的夫和白道者的道者皆是對其尊稱。

可偏偏是令狐楚對李商隱的知遇之恩,成為了令李商隱後半生陷入黨爭漩渦,始終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輾轉各地如同“夕陽惟照欲棲烏“中的烏鴉一樣無棲身之所,一生不得志的因素之一,這可能就是《白雲夫舊居》開頭所寫“誤識“白雲夫的原因吧。


我們再回頭來看《贈白道者》“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兩句明寫壺中天地仙器、仙術,實則是寫的懷念令狐楚又感傷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悽楚心境。

結合兩首詩一起來看,不論是《白雲夫舊居》還是《贈白道者》兩首詩中李商隱所寫的都是懷念令狐楚以及令狐楚對其知遇之恩,而又感傷本人陷於牛李黨爭的漩渦之中,胸中錦繡無法施展,不得志的自己。


所以李商隱《贈白道者》一詩表面是寫給白道者,實際即是寫給已經去世的令狐楚,也是寫給李商隱自己的。細細品讀我們從中可能讀到不是詩中的仙氣,而是李商隱慘淡一生中那心中的無限悽楚。


劉道嚴


NO!

而且詩裡可能有當年的娛樂圈八卦新聞喲!

從全詩來看,這個“白道者”似乎李義山沒有什麼過深的交情,而且好像還是一個男士(也有可能是女性相好之一,證據見此文論述)所以這首詩才寫得如此敷衍,甚至還玩起了文字技巧。因此,題主說此詩是李商隱“最仙氣”有些過譽了。

此詩與李商隱其它詩作相比,不論是技巧,還是藝術,或是情感,均不值一提。或許正是因為和“白道士”沒有什麼過硬的交情,所以根本寫不出好詩來?又或許這個白道士是傳說中那個李商隱的情敵之一?

或者,這詩中有什麼隱情麼?

小可不妨掰一掰來看

按資料所述,這首詩是離開玉陽山所作。那麼這首詩就有蹊蹺。

因為

玉陽山的李商隱的初戀之地!

唐朝有許多公主都修行的,或是入廟,或是入道。當年大詩人王維的緋聞女友玉真公主不就曾在玉陽山修道麼?

而且,唐朝還有另一種風氣,就是和女冠(女道士)談戀愛,最著名的當是“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魚玄機。然後就是李商隱的初戀或大愛“宋華陽”了。

當一件事情成為潮流,那麼一定會失去原有的味道。於是中唐以後便有一些女人故意去當道士,以求一波轟轟烈烈的時尚戀愛。而且根據歷史資料所載,那些女冠帶有半妓的性質。

何況宋華陽的男友也不止李商隱一人。

有些跑題,我們言歸正傳。為什麼小可認為,這首詩沒有言外之意,甚至沒有什麼情感。除非是故意隱藏,來看一下此詩就知道了。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

詩中的典故用太普通了。

比如十二樓,我們一定會想起李太白的“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實際上據某個忽悠漢武帝的方士所言十二樓在黃帝時期就存在。此處只是說這個白道士是求道之人。

所謂拜辭,就是先行一禮之後再說拜拜,是禮儀,而且是敬語。因此,這個詞看不到熟悉,看不到知交,只看到了李義山是相當禮貌,甚至有些虛偽的客氣。所以不可能是熟人,更不可能是夢中情人。要麼就是做戲給別人看!

靈風,平常解釋就是春風,當和道士放在一起的時候,就應當解釋為道士的高人風範,比如《通幽記》“靈風颯然,凌虛而上”,比如《集仙錄》“,雖真仙降眄,光景燭空,靈風異香,”巧的這兩處記載都形容女仙的。李商隱不是經常把宋華陽比喻成仙女麼?

碧桃,即仙桃。《太平御覽》中說是“(尹喜,就是老子把《道德經》傳授之人)從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碧桃”更讓人發暈的是,這個碧桃在古代傳奇中形容的還是女仙。比如

蕭郎不顧鳳樓人,雲澀回車淚臉新。

愁想蓬瀛歸去路,難窺舊苑碧桃春。

壺中天地,指的就是《雲臺治中錄》中的仙人施存,他有一個 神壺,壺中有天地日月。

第二個壺,指的是酒壺,指壺。

所以,疑點便出來了,李商隱當時雖然年輕,但畢竟是深具寫詩天賦的人,如果說一個典故說女仙還是巧合,連用兩個女仙典故就讓小可生疑了。

是不是隻有一種可能,當時是公共場合,表現濃情蜜意不方便,所以寫得如此平庸普通,只是為了不想惹人注意。可是卻在用典上露出了馬腳!

第二個可能就是小可在開始所說的,丫就是一個男道士,年齡也不少,客氣一番了事。

到底是哪一種呢?

小可沒有去查這個白道士的性別,萬一真的是女道士,那麼他們之間必有隱情無疑。

順便吐槽一下自己,誰說詩詞愛好者沒有八卦之心?


亦有所思


《贈白道者》全詩: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

這裡的“白道者”,在作者《歸來》詩裡也有出現:“舊隱無何別,歸來始更悲。難尋白道士,不見惠禪師。 草徑蟲鳴急,沙渠水下遲。卻將波浪眼,清曉對紅梨。”

“壺中天地”典出范曄《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傳》:“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後與老翁“俱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雲笈七箋》也有類似記載。

從這兩首詩裡可以看出來這位“白道者”跟作者的交情。“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碧桃靈風,景何盛也,“昔我去兮,楊柳依依”,“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就是到了壺中天地,我們還是要為別離悲傷!別離不可怕,可怕的是別離後無邊的孤獨。贈的是友人,何嘗給的不是自己?


盛荷聽雨


巜贈白道者》是晚唐詩人李商隱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是李商隱拜別玉陽山道觀時贈送白道士的!但其實際是代指另一個女子,就是李商隱心中愛慕很深的道姑宋華陽。這裡的白道者,是另一首詩《歸來》(難尋白道士,不見惠禪師)中的白道士。

李商隱年青時曾入道觀修行學道,在那裡認識了修行的道姑仙女宋華陽,倆人一見鍾情,互生愛慕,你來我往,時間一長,倆人的感情就越來越深,越來越濃,乾柴烈火,到了不可控制的地部,最後由於種種不利原因,被迫無奈離開了道觀,離開了他深愛的女人。李商隱離開道觀後,乃然與他們(白道士與他的師傅令孤楚)一直保持著書信來往,這種來往是李商隱痴情於她,牽掛著她,希望通過這些書信來知曉於她的一些牽掛的事情,但這些往來的書信也使得聰慧的她從中得知李商隱的一些近況。

李商隱藉助《贈白道者》來拜別深鎖在十二樓中的所愛的女人,因為這十二樓對他來說有著特殊的感情,樓裡藏著他日思夜想的最愛的人。這次的鄭重拜辭,不是小別,而是意味著漫長的人生仕途的奔波,這一別或許三五個春秋,或許是數十載!

十二樓前再拜別,靈風正滿碧桃枝(十二樓)出自《十洲記》(崑崙山三角,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這無非是指代仙宮。這首詩的首句是說:道觀前的再拜辭,清風正輕輕的搖動著碧綠的桃樹枝。其實這正是李商隱在寫自己的心情,在這暮春時節,我在道觀樓前鄭重拜辭,而深愛的人卻在十二樓裡隔著簾子望著拜辭的我,卻無言以對,那種隔空相望,傷心離別的感受,難以言表!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這句詩表面是與白道士說:假如壺中真的另有仙界天地,我依然會在裡面傷感的離開你!但其實際是寫給他那深愛的人,他倆心有靈犀一點通,以她那等聰慧,是完全能理解這層意思,(你我就算是同門中人,進入了所謂的另一個仙境世界,我倆依然不能在一起,仍舊會傷心的離開。所以這首《增白道者》不是增給白道士,而是來鄭重拜別他的深愛的女人!


老劉34614


《贈白道士》

十二樓前再拜辭,

靈風正滿碧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

又向壺中傷別離。

——李商隱

標題上看起來,這是李商隱贈別給一個姓白的道士所寫的使。

這是一首看似比較簡單的贈別詩,但是讀它的人反而覺得沒有這麼簡單了,其中定有別的隱喻。簡單了,就不是李商隱了。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十二樓前再一次的相拜告辭,風兒輕輕搖動碧綠的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咱們就這麼別過了吧,若是壺中有酒,有酒共醉我們又要傷心一回了。

這首詩看似簡單明瞭,其實並不是,李商隱的詩經常使用典故,明白了其中的典故,也就明白了李商隱。

第一,李商隱的詩長期文不對題,所以就算他自己註明《贈白道者》,讀的人也不信。

第二,他詩句中用的典確實明裡暗裡指向了另外一個女人。

“十二樓”出自《十洲記》:“崑崙山三角,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這裡呢指代的是仙宮。

在李商隱的詩

《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

偷桃竊藥事難兼,

十二城中鎖彩蟾。

應共三英同夜賞,

玉樓仍是水精簾。

在這首詩中呢同樣出現了十二樓,十二樓對於李商隱有著特殊的意義,代指的是另一個女子,他心目中的仙女和愛人。



甜橙加油站


李商隱這首詩叫做《贈白道者》: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

為何稱其為最仙氣的絕句呢?其實作為一個曾經的修道者,李商隱離開道宮後和很多道士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常有詩信相贈往來。而寫給道士朋友的信自然是仙氣瀰漫,用詞用典偏向道家傳說。

其實這首詩倒是沒什麼難理解的,只是詩人本身的離奇際遇和其他的很多作品為這篇詩作打下了很深的底色,或者說挖了很多很深的坑,到了這首比較簡單的贈別詩,反而沒有人相信他這麼簡單了。

簡單了,就不是李商隱了。

平仄沒什麼好講的,我們來看為什麼這首贈別詩會有很多爭議。先解詩的本意,詩題《贈白道者》,這個白道者應該就是李商隱另外一首《歸來》詩“難尋白道士,不見惠禪師”中的白道士。這個白道士好酒,也是長安永寧裡華陽觀裡的修道者,與詩人素有來往。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道觀前再拜辭別,風兒輕輕搖動碧綠的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咱們就這麼別過了,若是有酒共醉,我們又要傷心一回。

這看起來簡單明瞭,其實不然。李商隱的用典是晚唐一絕,這幾句詩中用典也非常多,但是並不明顯。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認為這首詩其實不是寫給白道士的呢?

第一,李商隱的詩長期文不對題,所以就算他自己註明《贈白道者》,讀的人也不信。

第二,他詩句中的各種用典確實明裡暗裡指向了另外一個人,一個女人。

首句中的“十二樓”出自《十洲記》:“崑崙山三角,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這裡無非是指代仙宮。可是“十二樓”這個指代在李商隱的詩中出現得太多次了。《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

偷桃竊藥事難兼,十二城中鎖彩蟾。

應共三英同夜賞,玉樓仍是水精簾。

這宋華陽姊妹中就有他的情人,是陪同華陽公主一同修道的女道士,和學道的年輕詩人一見鍾情,乾柴烈火,發生了故事。因為不合禮法,李商隱被驅逐出道觀,宋華陽幽禁宮中。兩人不得不分離,在痛苦詩人的玄幻腦海中,這女子就鎖在了“十二城中”。

還有《碧城三首》:

碧城十二曲闌干,犀闢塵埃玉闢寒。

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

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

對影聞聲已可憐,玉池荷葉正田田。

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

紫鳳放嬌銜楚佩,赤鱗狂舞撥湘弦。

鄂君悵望舟中夜,繡被焚香獨自眠。

七夕來時先有期,洞房簾箔至今垂。

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

檢與神方教駐景,收將鳳紙寫相思。

武皇內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

這三首詩詳細地記敘了住在“碧城十二”的仙女與自己偷情後導致仙女珠胎暗結,不得不用藥打胎的舊情事。最後一句“武皇內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還點出,這事兒吧,其實大家都知道了。

李商隱和女道士宋華陽的事情,不但他們的師父《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中的劉先生知道,這白道士自然也知道,他和他們一直保持詩信往來未必不是因為痴情於宋華陽。而李商隱知道自己和這些道士們的唱和作品總會傳到宋華陽手中,不能當面拜別,藉助《贈白道者》和“十二樓中”的情人拜別也是有可能的。

李商隱這七竅玲瓏心,和他相愛的女子自然也是聰慧得緊。這份款曲暗通,即便是後人臆測,也不過分。

第二句中的“碧桃”出處是指老子西行,曾與王母共食碧桃,而三四句的“壺中”取自道家傳說“壺內乾坤”的意思,具體出處忘了。

不過這些典故都是對仙境的刻畫,同時不斷加強拜別對象是仙境中人,這倒是和其他詩中對宋華陽的稱讚暗合,更容易讓又閒又愛八卦的後來者去猜測這首詩的真正意圖。

其實也可能就真的只是和白道士話別的詩,只是習慣性地用了很多典罷了,包括用了自己的典。

但是後人不信啊,還是那句話。

簡單了,就不是李商隱了。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贈白道士

唐.李商隱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

譯文前二句謂正值碧桃之ET與白道士告別,後二句謂辭別真令人傷懷,即使取酒澆愁,只恐更加深離愁別恨。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出生於鄭州滎陽,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在家族裡都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十二樓前再拜辭,他不是對白道士有著特殊感情,他是對十二樓樓有著特殊感情,那裡面藏著他最深最美的愛人,此次李商隱拜訪道觀,是見一見原來的愛人,再一個就是辭行。表面贈白道士,實際上是贈他最深最美的愛人。






德行天下崔


從詩的表面上看應該是贈別姓白的道士的。

但好像十二樓對李商隱有著特殊的感情在裡面,不僅是在碧城十二曲欄杆,還在瓊樓十二層裡都有所指,代表著一個女子,或許此女子是他的愛人和心裡臆想的人。

李商隱雖說曾經在道觀修行學經過,他尊重道觀中人,但他並不過於相信道教成仙的這一說法,只是有可能藏著他深愛或臆想的女子。

所以說,他分明寫著十二樓前再拜辭。他不是對白道士有感情,而是對十二樓有感情,因為那裡面藏著他深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