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 哲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西文學村柳家巷),後遷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宗元於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生於京城長安,他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進士,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逝於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六百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 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並編成集。有《 柳河東集》。

柳宗元的家世:在北朝時,柳氏是著名的門閥士族,柳、薛、裴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說:“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充於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係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二十三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在玄宗天寶末曾做過太常博士,安史之亂後又繼續為官,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於著名的士族范陽盧姓,但是,家道早已沒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兩個女兒分別配與山東崔氏、河東裴氏,都是沒落的舊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捱餓。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終保持著對祖先“德風”與“功業”的嚮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語氣,敘說祖上的地位與榮耀,表現出強烈的重振“吾宗”的願望和對功名的追求。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剛剛平定二十年。雖然已有二十年的短暫和平,但這時的大唐王朝已走過了它的太平盛世,開始逐漸衰朽。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展,中唐以後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盪,都有所聞見和感受。他九歲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爆發了繼安史之亂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誘發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鎮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嶽謀繼襲,得到河北其它兩鎮和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的支持,企圖確立藩鎮世襲傳子制度。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鎮就聯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由於夏口是一個軍事要衝,這時又成為李希烈叛軍與官軍激烈爭奪的目標。年僅十二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

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父親柳鎮到江西做官。在這以後一段時間,柳宗元隨父親宦遊,到過南至長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區。這段經歷使柳宗元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從這以後,他已經開始參與社交,結納友朋,並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少年受到人們的重視,“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見《柳宗元集》附錄)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莊園裡,盧氏信佛,聰明賢淑,很有見識,並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捱餓,也要供養親族。後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她身上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從小薰陶了柳宗元。

除了母親外,父親柳鎮的品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響。柳鎮深明經術,“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於內而文於外,垂聲當時。”可知,他信奉的是傳統的儒學,但他並不是一個迂腐刻板、不達世務的儒生。他長期任職於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瞭解,並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他還能詩善文,曾與當時有名的詩人李益唱和,李益對他很推崇。父親和母親給予柳宗元儒學和佛學的雙重影響,這為他後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春,二十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時中進士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一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瞭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於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裡行,時年三十一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臺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他的革新精神與鬥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