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藝人背後的粉絲經濟學「第一期」


想用一篇文章寫完整個飯圈,是我不切實際且膨脹的慾望,但是如果只是從一方面展現,不甚嚴謹和全面。因為除去各種撕和投訴橫行,就在今年疫情大爆發,飯圈女孩也是利用自身力量應援武漢。


我並不贊同把追星行為套用到各種“心理”“情結”上。“喜歡”這種感情和與之相關的行為,從來都很難用理性去解釋。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喜歡也有千萬種不同的方式。追星,不過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自我的選擇。我喜歡每一個鮮活的追星女孩,她們是如此不同,如果你真的深入接觸過她們,就知道不應該給她們安上各種各樣的理論的殼。雖然研究者都聲稱自己有過長時間的“潛伏”“臥底”經歷,我還是覺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視角都太過高高在上了。他們饒有興趣地看著粉絲,甚至在工作中利用粉絲,去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尋找可以套用的理論。但是他們,從心底裡大概都是看不起這個群體,也難以真正融入的。萬物都有合理性和複雜性,不要隨便評價那些你從未深入經歷和了解過的事物。永遠警惕那些“標籤化”的分類。

--《真情實感》


飯圈女孩 | 流量藝人背後的粉絲經濟學「第一期」

大事記

2018年8月 吳亦凡 VS 虎撲

2019年1月 蔡徐坤 VS 虎撲

2019年8月14日飯圈大團結聯合出征各大海外社交平臺,“血戰”示威者賬號

2019年4月12日 蔡徐坤工作室通過微博公佈了針對B站的律師函

2020年2月“應援”湖北,飯圈女孩們拼了

2020年2月27號 肖戰粉絲VS AO3

畫出這條時間軸後,我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微博一直是粉絲經濟的主戰場?最大矛盾是在其他平臺,因為其他平臺還不至於完全淪陷,我覺得微博發佈機制,投訴機制,以及超話造就各種成就了粉絲的力量。

此刻你打開微博,搜索

反黑二字,出來的一定是某個人氣偶像的飯圈組織的反黑博,這條微博裡附上了很多“舉報鏈接”。點進去,都是對偶像不利的內容。

舉報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新浪會給這條微博限流或是直接刪除,飯圈便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跨圈執法”,來讓整個社交網絡對自己偶像的評論都是正面的。


最終還是證明了這句話:“參與競爭的方式決定了結果。”

粉絲經濟盤活了文化市場,但是在這個生態下的流量偶像,看似是活生生的人,本質上卻已經成了一個“行走的數據庫。成也數據敗也數據:刷微博轉評贊,衝榜單,漲銷量,只要把這些數據做高做大,就能獲得更好的資源,在市場上更吃香。走入了唯流量是從的病態局面。

飯圈女孩 | 流量藝人背後的粉絲經濟學「第一期」

在微信平臺也看到了遭遇投訴後,而不願意再觸及飯圈偶像內容,不願意再發布評論任何飯圈偶像的文章。細思極恐,這種強勢是會讓人很叛逆,與其說是對“流量偶像”有意見,也許是對於控制了話語權的粉絲圈的逆反心理,導致那麼強烈的反抗,畢竟大家多多少少苦“飯圈”久矣。就算放任不管,他們的力量也已經大到無法熟視無睹。只是從各個角度,去理解龐大流量帝國的力量。

新偶像工業經濟效應


粉絲經濟


“肖戰代言了一套刀具,千把塊,竟然搶都搶不到。真想問問那些妹子,你們平時真的用得到嗎?敢不敢告訴媽媽這套刀具花了多少錢?”


“周深12月底在上海開演唱會,票早就賣完了,黃牛票又貴,幸好機智如我,在某二手電商收了票,去蘇州場,這場是新增的,因為《聲入人心》,他這段時間熱度高,應該是公司想割一茬韭菜,說到割韭菜,陳情令演唱會聽說了嗎?那是真的狠。”


“大學畢業不到半年,粉底的消費從一兩百‘飆升’到近500塊,支持李現,我願意。”

粉絲經濟時代,為喜歡的小哥哥小姐姐花錢應援,是粉絲最重要的自我修養。據央視財經報道,中國的追星族超過5億人,其中36%表示願意每月為偶像花100~500元,年市場規模高達900億元,2020年,這個數字將突破千億元。


流量藝人可以理解成是一個“內容產品”的品牌。他的“引爆”過程涉及到很多新的營銷和傳播概念,比如自下而上、UGC、內容營銷、參與感、故事思維、圈層等,當然,還有流量。


PLACE:粉絲,更高效的渠道


粉圈,一個典型的互聯網“圈子”


粉絲基本上在活動直播過程中就一邊出了高清現場圖和一部分視頻,拍攝設備、技術、文字編輯都不輸於媒體,且靈活多變。活動當天大部分物料都會釋放出來,這個過程中,基於現場物料產生的二次傳播物料也會在各個平臺、社區陸續上線。


整個過程流暢、高效,有自然而然形成的“分工”,有真正自下而上推動的基於“內容營銷”的傳播流程,“站子”出圖,粉絲傳播,有二次創作能力的粉絲創作,粉絲傳播……粉絲群體都是他存在感最強的一個渠道。


圈子的引爆這幾年,互聯網上的各個圈層結構也趨於成熟,各個圈子的活躍區域、玩法各有規則。由於活躍度和密集度高,圈子熱點很容易產生。密集度高了,“病毒式”“感染式”的傳播就容易發生,扔過去一個引爆點,一朵朵“蘑菇雲”就遍地開花。所以一個好的傳播點在打通各個圈子之後,傳播效率驚人。


PROMOTION:自產自銷的內容營銷


消費自己的情感附加值


《AKB48的格子裙經濟學》裡提到的“心智消費”,指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大家就傾向於不涉及金錢的消費活動,比如在網上寫博客,自己生產這種情感和內容,自己又來消費這種情感和內容。


我們現在很多網友依然是自己在生產情感的同時消費這種情感,自產自銷,不僅如此,他們還願意為此產生花費。粉絲不僅忠誠度更高,他們也更願意花費,而他們買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自己生產出來的情感附加值。


只要愛豆們出來“營業”,粉絲們就能“爆風式”地產出,形式多樣,自制圖文、小視頻、小作文、段子等等,是他們重要的精神生活形式,也佔據了他們大量的上網時間。


所以對愛豆們而言“營業”很重要。“營業”可以是作品,可以是活動,可以是一條微博,一定要通過某種形式與粉絲之間的互動。


PRICE:“流量”的性價比


“心理賬戶”中的價格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理查德·塞勒,上個世紀80年代塞勒首次提出“稟賦效應”,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我們或許對另外一個概念更熟悉,“沉沒成本”。它經常出現在這樣的例子裡,一個男生花了更多的成本追到的女生,會讓他更難放手。投入越多,越真情實感。這時我們來看PRICE就不單單指定價的高低,而是能否讓消費者花錢花得開心,是消費者的“心理賬戶”中的價格。


渠道商眼中的“性價比”以上都是面向C端的價格與性價比,然而現在談流量的性價比更多的其實還是來自媒體、平臺、廣告主等渠道商的感受。


這種感受也包含了品牌商(這裡指藝人品牌)和渠道商之間亙古不變的博弈。當品牌商強勢的時候,相應的就是渠道弱勢,這個時候渠道商會傾向於開發和扶持新品牌,保證自己利潤和主動權。除此之外,藝人品牌的渠道商多為內容製造商,新人身上還有很多未過度開發的傳播概念,這也是內容製造商看重的。


廣告主如今愛找“流量”還有一個原因,傳播媒介更加多樣化,受眾接受信息的時間碎片化之後,只有砸錢的高空投放是不行的,精準地觸達消費者和引起他們的互動成了新的考核指標。

飯圈女孩 | 流量藝人背後的粉絲經濟學「第一期」

“流量”們之所以被稱為“流量”,是因為粉絲的行為軌跡會帶來“流量”,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他們的行為軌跡都暴露在了網上,可以數據化,還有了可追溯性,這對正在數據化轉型的品牌們(這裡指廣告主)非常有吸引力。和流量合作,然後最大程度地接觸到消費者,用互動和親和力去感染消費者,同時還能得到這部分消費者數據反饋,這其中包括銷量,包括這群人在消費過程中的行為軌跡,和以往粗獷的投放廣告不一樣。


“帶貨”原本是附加的,後來被很多粉絲群體完成了一個固定流程,這部分是不健康的。


PRODUCT:依然是最重要的

流量藝人這個“品牌”的生成過程有著符合當下傳播環境的天然優勢,他從一開始就是在市場需求下,受眾和他們自己共同打造並在整個過程中都一直在修正的一個品牌形象。

但是後面發生的一切,還是要基於“有產品”上的。老話是,產品是1,營銷是0,沒有1,再多的0都無意義。


打造“流量藝人”這個品牌時必不可少的是

1.有記憶點

2.有背書

3.有話題性

4.有故事性


飯圈女孩 | 流量藝人背後的粉絲經濟學「第一期」


Reference

《飯圈女孩圖鑑:數據女工和他們背後的組織》

《AKB48格子裙經濟學》

《何帆·年輕人們到底在想什麼,來自飯圈的調研》

《品牌年輕化:如何抓住年輕用戶的5大邏輯》

《解密“流量爆款”蔡徐坤:如何靠粉絲野蠻生長?》

《飯圈2.0:粉絲的自我修養 | 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