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日行20英里

題記:近日因為中國新年活動、幾門功課集中考試、SAT複習,今晚又陷入“時間不夠用”的焦慮狀態。給老爸溝通將近五十分鐘,狀態恢復正常,滿血復活。老爸推薦了閱讀了一則故事,現將故事及感想記錄如下。

1911年10月,兩隊探險家做好了探險前的最後準備,希望成為現代歷史上抵達南極的第一人。對其中的一隊而言,它們取得了成功,並且安全的返回。而對另一隊而言,它們遭受了毀滅性的失敗,當他們抵達南極時,對手的旗幟早在34天前就已經在南極迎風飄揚,這亦是一場生存競賽——他們失去了生命,因為提前到達的冬天將他們吞噬。正如探險隊的成員在給家中愛人的最後日記中寫的那樣,第二支南極探險隊的所有五名成員都死去了,因為他們筋疲力盡地蹣跚前行,遭受了致命的凍傷,直至最後被凍死。


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日行20英里

羅阿爾德·阿蒙森(1872—1928) 挪威極地探險家


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對比。在這裡,我們有兩個探險隊隊長——勝利者羅爾德•阿蒙森和失敗者羅伯特•法爾肯•斯科特——他們年齡相當(39歲和43歲),擁有相似的經驗。阿蒙森和斯科特同時開始南極探險,往返里程同樣為1,400多英里,面臨著同樣的不確定性和艱難的環境。即使夏天,氣溫也經常在零下20攝氏度;如果再遇上大風,就更是雪上加霜了。而且,您需要牢記一點,當時是1911年。他們沒有現代的溝通工具與探險隊營地通話——他們沒有收音機、手機和衛星通信——如果他們在南極遇險,要想營救他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一個隊長帶領團隊取得成功,並安全返回。而迎接另一個團隊的,是失敗和死亡。


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日行20英里

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1868年-1912年) 英國海軍軍官和極地探險家


這兩個隊長有何不同呢?為什麼一個可以在極端嚴峻的條件下取得成功,而另一個甚至無法求得生存呢?


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日行20英里

阿蒙森一行到達南極點


阿蒙森和斯科特取得的結果截然相反,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面臨的環境截然不同。羅蘭•亨特福德在他的鉅著《地球盡頭》(The Last Place on Earth)中描述,在最初的34天行程中,阿蒙森和斯科特面臨的好壞天氣的比例相同,均為56%。如果他們在同一年面臨的環境和要實現的目標相同,導致他們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是就不會是環境。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二者的做法截然不同。


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日行20英里

阿蒙森一行搭起一座帳篷,命名為“南極之家”,並插上挪威國旗和“前進號”船旗


1911年12月12日,阿蒙森和他的隊伍到達了距離南極45英里遠的地方。他不知道斯科特的具體位置。而斯科特的行程路線與他不同,略微偏西,所以阿蒙森認為,斯科特已經超過了他。阿蒙森坐在平坦的南極高原,天空變得清澈平靜,在到達南極前的最後行程中,他擁有絕佳的滑雪速行的身體條件。阿蒙森寫道:“繼續前進,道路和之前一樣好。天氣極好——寧靜且陽光燦爛。”他的隊伍已行進650英里,在山上畫出一條直線,他們從海平面爬升到1萬英尺的高度。現在,他們正牽掛著“斯科特在哪裡?”。實際上,他的隊伍完全可以咬咬牙在24小時內衝刺到終點。


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日行20英里

斯科特隊伍發現阿蒙森留下的帳篷


但阿蒙森是怎麼做的呢?

他只走了17英里。

在整個行程中,阿蒙森始終堅持穩定一致的步伐,天氣好時不會走太遠,謹慎遠離筋疲力盡的紅線,因為這樣會使他的隊伍處於危險之中。在惡劣的天氣中,他們繼續前進,以保持合理的進度。阿蒙森控制了隊伍的前進速度,在一路向南的艱難行程中,每天前進15至20英里。當他的成員建議加快速度至每天25英里時,阿蒙森說“不”!因為他們需要休息和睡覺,以不斷的補充體能。


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日行20英里

斯科特一行5人在巨大的失落中插上英國國旗,留下幾張飽經風霜面容沮喪的合影。


與此相反,天氣好時,斯科特會讓隊伍走到筋疲力盡;天氣惡劣時,他們躲在帳篷裡抱怨天氣。12月初,斯科特在日誌中記錄下了被暴風雪阻攔時的情景:“我不相信任何團隊可以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繼續前進。”但是,阿蒙森卻這樣描述與斯科持筆下相似的天氣:“天氣惡劣——暴風雨、漂沙、凍傷,但是我們距離目標又前進了13英里。”


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日行20英里

1912年11月12日,前來搜救的夥伴發現了斯科特的帳篷與遺體,隊友們就地放倒帳篷覆蓋現場,築起一座冰雪墳塋


按照羅納德·亨特福德在《地球盡頭》一書中描述的,斯科特在在6個大風天中寸步未動,而阿蒙森在同樣的15個大風天中前進了8天。阿蒙森以合適的速度抵達了南極,平均每天15.5英里。


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日行20英里

為了讓人們永遠地紀念他們,美國把1957年建在南極點的科學考察站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


為何堅持20英里征程理論的領導者能最終勝出?

答案是:在失控的環境中保持自制力。

認知收穫

每日20英里的方法對我們這個時期有非常深遠的借鑑意義:

  1. 明確你的目的地:比如你的夢之校(最想申請就讀的大學),這會像北極星導航一樣,及時反饋你是否偏航,而又不拘泥於細節。
  2. 具體你的目標:你可以將你的夢之校拆解成具體的小目標,比如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是將42公里拆解為420個100米,你只需要關注當下的100米即可。
  3. 提高你的反饋:
    當將你的夢之校申請拆解為每一天的某一個小時的SAT的複習時,你將會得到及時的反饋,比如今天這一個小時計劃閱讀三篇文章和背誦50個單詞,當今天沒有完成時,你可以很快知道明天這一個小時的複習時間內是否把閱讀減少到兩篇,或者不減少閱讀,而應該把單詞減少到30個。
  4. 提高自我控制:當老友來訪、當吃貨聚餐、當刷抖音時,如果你時刻記得自己今天還有“20英里要走”,你會及時結束約會、結束飯局,放下手機等;但是如果昨天狂走50英里,今天一點兒不走(去Happy),那麼很快你會失去節奏,你不會在規定的時間到達你的南極點(夢之校)

總之,分割你的人生目標,比如申請夢之校,每日行走20英里的方法好處是:

  1. 將你駛向目的地的行程實現最大的穩定性,減少不確定性。
  2. 將你在行程中的遇到的目標之外的誘惑減少到最低,在不同的環境下均可以實現自我控制。
  3. 將你的目標完成分割成時間與空間的方塊,長期目標時間可控,容易管理,短期目標空間可控,行之有效。

簡而言之,日行20英里的方法讓我們人生的目標在短期與長期上保持高度的一致,大大提高的人生的成功幾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