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佔據英國40%經濟,僅憑甘地絕食,就令英國人放棄印度嗎?

JD開開


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也被印度稱之為聖雄甘地。因為在印度人的廣泛認知裡,是甘地帶領著整個印度大民族慢慢的脫離了英國的殖民主義,並且建立了自己獨立自主的國家。也正是如此,甘地被印度人認為是國家的締造者。

甘地作為一個政治家影響群眾的方式,與其他的政治家有時候會有所不同,其他的人員一般通過遊說等方式讓大家信服,但甘地一生中多次通過絕食的方式來向大家表述自己的決心,讓全國人民心疼,從而來達到自己的真實目的。

甚至有人認為印度的獨立都是被甘地絕食換來的,那麼真實的情況確實如此嗎?

當然這樣的一個說法根本不現實,別說是甘地絕食,就算甘地自殺了,對於英國來說也沒有太大的損失,英國根本不是因為甘地而放棄了印度。

雖然在大家的印象中,印度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但是印度曾經卻是英國40%的財政來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若是能夠維護國家利益死傷一兩個人並沒有什麼好可惜的。

甘地雖說影響力比較大,但對於英國來說如果他死了能夠維持自己的利益的話,英國是不在乎這條人命的。

那麼英國是因為什麼原因讓印度獨立的呢?

一、首先就是英國皇家印度海軍的叛亂。1946年的時候世界第2次大戰已經全面結束,當時各國的軍隊也紛紛回到駐紮地進行集結。

這些已經習慣在外面打仗的軍軍人,回到駐地之後都覺得自己曾經立過戰功,回到駐地之後應該好好的享受一下,結果等他們回去之後發現伙食也不好,住宿條件也不好。

於是這群英國皇家海軍也就拒絕訓練,以罷工的方式要求上級改變他們的生活質量。在海軍罷工之後,空軍還有警察局也想跟著混點好處,所以也就跟著罷工了。

由於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印度人,所以英國也就進行了非常嚴酷的鎮壓。在鎮壓之後雖然說恢復了以往的秩序,但是分裂的種子已經在印度心中埋了下來,由於心中已經存在了怨恨,所以印度境內開始不停的爆發一些戰亂。不過在這個動亂過程中和甘地沒有一毛錢關係,反倒是他一直在勸著大家不要罷工。

二、第2個原因就是印度本土逐漸發展壯大,其實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已經從印度招納了很多的軍隊加入戰爭,從而給印度培養了一批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印度人。

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再次從印度招募了大量的軍人,在印度本土,印度人軍隊成員已經形成了絕對的人數優勢,所以軍隊中的印度人發言權也就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大罷工之後,英國人也明確的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統治印度了。

大罷工被鎮壓之後,不斷的有印度軍隊發動暴力衝突,所以持久下去只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印度發展強大,所以英國也就採用印巴分治的政策之後允許其獨立。

總結

不過這兩點獨立的原因和甘地一點關係都沒有,無非就是甘地當年曾提出過印度民族自大的思想,所以才被印度人尊稱為國父。

而甘地一生之中一共絕食了17次,他也通過絕食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效果,所以印度甘地絕食的故事的國際知名度還是比較高的,


夏目歷史君


以下文字摘自美國人白修德撰寫的《探索歷史》記載了他的親身經歷,看看英國殖民者是如何鎮壓印度人的反抗的:

“就我個人記憶所及,這些意外事件中最令人難忘的事發生在八月的一個悶熱的日子,也就是印度國大黨投票決定起義的第二天上午。我坐在英國履帶式輕型裝甲車隊的一輛裝甲車上,穿過舊德里城一條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昌德尼查夫克大街。我們的裝甲車隊由蘇格蘭人組成,他們都是來自格拉斯哥貧民窟的粗野的年輕士兵,清一色的工黨黨員,滿口髒話,但很講義氣。他們憎恨前任的英格蘭軍官,也討厭以前碰到的中東地區的人,但是這天上午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滿街都是暴徒,到處在流血;遭到毒打的學生揮舞著印度國大黨綠黃兩色的旗子高呼“永遠自由”,從屋頂上朝著我們扔石頭。我是同情暴動一方的,但是我懂得,年輕的蘇格蘭士兵也懂得,此時此刻如果英國的統治被推翻,讓日本奪取了印度,那麼戰爭就有可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而且,如果那天上午抗議的人群戰勝了我們,他們用指甲就會把我們撕成碎片的。不過,印度學生沒有槍支,這支輕型裝甲車隊的年輕蘇格蘭社會主義者開始有條不紊地開槍射擊,將屋頂上的印度人打倒,他們的屍體撲通撲通地墜落到街頭。不到幾分鐘,這一隊輕型裝甲兵就“平定了”昌德尼查夫克大街。”

——[美]白修德:《探索歷史》,三聯書店1987年12月版,90-91頁

也就是說,碰到向他們扔石頭的印度人,英軍士兵可以有條不紊地開槍將他們一一射殺。

印度人的命,在英國殖民者眼中,連根草都不如。

難道大英帝國會因為害怕一個糟老頭子餓死,就放棄印度?


唐律疏議


印度的獨立是國際形勢變化造就的,甘地的主張和絕食固然推動了印度獨立,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一、甘地為什麼要倡導非暴力不結盟運動以及絕食抗議?

甘地倡導非暴力不結盟運動和絕食,有兩方面原因。從主觀上說,甘地是有神論者,相信人性善良,相信愛是一切。他認為只要自己不使用暴力,英國人就會被他打動,喚起內心的愧疚,放下手中的屠刀,與印度人和平的解決獨立問題。

從客觀上說,印度歷史上沒有統一過,即便英國人把它的土地一統了,但它實質上仍然是一個由無數個邦組成,且各邦之間還相互敵對的地理概念,不是一個有大一統思維的國家。當時的印度人很難團結一致,拿起武器共同對抗殖民者。

也就是說,印度的國情比較特殊,它的高種姓和低種姓合不來,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也合不來,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更是合不來,地域之間還有矛盾,想靠單一的暴力革命手段促成各階級人民團結起來趕走英國人,太不現實了。非暴力不合作這種看似奇葩的運動恰恰在印度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二、甘地的主張有沒有起到效果?

實事求是的說,有效果。

印度國大黨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和綱領性策略之前,英國剛剛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民眾對非必要的戰爭、流血、屠殺很反感。如果印度人此時以暴力手段反抗英國,肯定還會有不少英國人支持政府鎮壓。但印度人以冷處理的形式對抗英國殖民當局,英國民眾在面對一大群手無寸鐵並且不反抗的印度人時,就下不去手裡,鎮壓不僅從法理上說不過去,從國際輿論上更是說不過去。

其實為了瓦解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英國政府一直在背後謀劃,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轉化為暴力行動,以此創造鎮壓的藉口。比如1919年的“阿姆利則慘案”,英軍故意促使幾萬印度人集會抗議,一天就打死兩千多印度抗議民眾。



這種事情放到某些國家,比如日本,壓根就不是事,但放在英國那就是大事了。當屠殺的消息傳回倫敦後,英國本土炸了鍋,時任殖民事務大臣的丘吉爾迫於民意,帶頭要求處罰指揮屠殺的最高指揮官戴爾。導致戴爾最後被下議院強迫離開現役退休。



(“阿姆利則屠夫”雷金納德·愛德華·戴爾)

丘吉爾為什麼這麼反感戴爾?因為站在他的角度看,此次屠殺極為失敗。英國在全世界各地殖民地的統治,從來都是通過和當地人合作而實現的(也就是所謂的利用一部分印度人管理另一部分印度人),畢竟英國才多少人,要管理那麼多的殖民地,不和本地人合作是無法實現的。而駐印英軍屠殺手無寸鐵的民眾,這不僅導致英國內部扯皮,而且極大地削弱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基礎。既沒有讓印度人心甘情願合作,反而使很多原本親英國的印度買辦開始支持甘地。

也就是說,甘地的主張雖然很慫,是一種投降主義。但在客觀上,它把一盤散沙的印度人給擰成了一股繩。這為印度的獨立創造了廣泛的民眾基礎。



第三,甘地推行的主張是不是印度獨立的關鍵因素呢?

很顯然,並不是。

甘地絕食,以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當時有效果,是建立在三個前提之上的。

①:一戰後,英國國力衰退明顯,對殖民地的控制力降低,殖民當局無法再以單純的暴力手段維持統治。

②:美蘇二戰後強勢崛起,兩國都主張去殖民化,英國無法忽視這股反殖民浪潮給自己帶來的國際壓力。

③:英國人對土地不感興趣,他們最重視的利益。當維持殖民地的投入大於收益時,英國人會選擇放棄。

所以印度能獨立,歸根到底來說,就是甘地碰上了好說話的英國人。而英國人從自身利益角度考慮,也想主動撤了。

如果統治印度的不是英國人,而是沙俄人或日本人,甘地的那套主張根本就沒用。抗戰爆發的前一年,甘地會見戴季陶,他認為中國應該用非暴力方式對付日本帝國主義,而不是暴力對抗。這話讓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蔣委員長聽了都汗顏。從這也可以看出甘地的主張實際上有很大瓶頸。他把獨立的主動權交給了殖民當局,而不是自己手上。



第四,印度獨立,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與暴力鬥爭相輔相成的結果。

前面說了,甘地的主張太過於被動,幾乎完全把獨立主動權交給了英國人,而印度獨立前有三億多人,既有印度教教徒,也有穆斯林,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要說他們都支持甘地,陪甘地死耗,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事實上印度獨立前,當時的獨立派大致上分了三派勢力。

一派是以國大黨領導人提拉克為代表的中間溫和派,他們主張過議會選舉以及憲政改革等手段,以合法的方式與英國人做鬥爭。

第二派是鮑斯為代表的激進派,他們主張暴力鬥爭,包括武裝鬥爭,藉助國外勢力,比如暗中與日本勾結等手段,趕走英國人。

第三派才是以甘地為代表的極端溫和派,他們主張死耗到底,用愛感化英國人。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印度,不合作運動只不過是溫和派中的一個派別,只是因為西方輿論對甘地的宣傳導致他的影響極大,因此給人一種印度獨立全靠甘地的錯覺。而其他對印度獨立有重要貢獻的偉大領袖,比如前面提到的鮑斯和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卻沒有得到與之相對應的輿論宣傳。

至於說誰的貢獻更大,一半一半吧。這就跟美國黑人爭取平權成功是一樣的道理。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感化式鬥爭固然有貢獻,但也不能忽視了美國“黑豹黨”這種以暴力鬥爭震懾極右翼白人,為黑人爭取來平權利益的另一股力量。


Mer86


當然不是,僅憑一個甘地絕食,就想讓掠奪了無數殖民地英國放棄印度這一塊到嘴的肥肉,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好比你跑到一個陌生人跟前說,你不讓我幹這,我就絕食給你看,你想想,人家可能理你嗎?而印度獨立完全是由當時的國際局勢所決定的,是英國經過充分考慮之後所做出的權衡,僅靠一個甘地的絕食是不可能實現印度獨立的。

對英國而言,印度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印度的經濟總量曾佔據整個英國的40%,因此被英國女王譽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最為光亮而珍貴的寶石”。在1930年,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在公開場合宣稱:“英國若是讓印度離開帝國的懷抱,就永遠不能再稱為一個強國。”那麼,印度對英國如此重要,英國為何還要放棄印度呢?


早在1919年,英國人制定了一項名為《Rowlatt法案》的新法律,這項法律給了統治印度的英國總督政府極大的權力,從而損害了印度人的利益。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為了抗議,對英國政府不滿的情緒開始在印度國內瀰漫起來,儘管不是全國性的,但這時已經開始了對英國統治反抗的苗頭。而不久之後發生的“阿姆利則”事件則為這個苗頭添了一把火。

“阿姆利則”事件,是印度人為了抗議這項法案在阿姆利則所舉行的抗議活動,這次活動共有約10000人參加,這件事很快驚動了在印英國統治者。於是,在一位英國軍事指揮官的授意下,英國軍隊便朝著手無寸鐵集會抗議的人開槍,打死打傷了一千多人,此次抗議活動雖然被殘酷地鎮壓了下去,但卻使印度人開始恨起英國人。也正是在這件事之後,印度人對英國人失去了信任,他們開始渴望獨立。


眾所周知,從古到今但凡是反抗運動,都通常會有一個主心骨、領袖人物。而在此時,在印度國內,反英情緒已經高漲,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精明的領袖人物出來振臂一呼,然後反抗英國統治運動便順理成章了。

這時候,印度有名的人物甘地出現了。這哥們在1893年的去南非的時候,在頭等艙和一名白人發生了衝突,結果被人給拋下了火車,他覺得很沒面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於是便在南非搞事,結果還真讓他給搞成功了。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此時在印度反英情緒高漲。於是,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人開始以和平的方式打破不公平的法律以抗議英國的統治,即所謂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甘地的倡導下,印度人開始抵制罷工、抵制英國貨、抗稅等非暴力手段企圖迫使英國統治者妥協。


但事與願違的是,一些印度人不相信這種和平抗議的方式不會那麼容易地讓英國人使印度獨立。於是,在一些地區,非暴力運動演變成了暴力運動。

1942年,第二次大戰期間,甘地所在的國大黨因未和英國人達成共識而提出“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同樣,甘地希望這次決議是一次和平運動,不希望國人採用暴力的方式。

但是,英國人卻在第二天將國大黨的領導人包括甘地等全部逮捕入獄,人數多達10萬人,甘地的妻子和他的秘書在拘留期間死亡。為了對抗英國人這一暴力行為,甘地決定通過絕食向英國統治者示威。


也不知道是甘地的絕食感動了英國人還是感動了上天,兩年後,也就是1944年,鑑於甘地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英國人明白,作為印度人的領袖甘地若是死了,可能會激起印度人對英國人的仇恨,從而將非暴力運動轉變為暴力運動,這對英國人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反正印度遲早要獨立,還不如借坡下驢,於是英國決定釋放包括甘地在內的所有印度人。

之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實力,它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大打折扣。隨著全世界革命浪潮的進行,英國人明白,戰後印度人的反英浪潮會更加強烈,如果那時候印度爆發獨立運動,對英國來說遠遠不如讓印度軟獨立的好。


同時,由於英國地位的衰落,蘇美等國崛起,它們不願意再看到英法維持它們在全球的殖民地,如果英法等國依靠這些殖民地重新崛起的話,會威脅到它們的地位。因此,美國和蘇聯通過各種手段,發動了全球殖民地獨立運動。最終導致了英法等國全球殖民地獨立浪潮。

最終,迫於國際壓力以及自身的利益,英國人決定放棄印度。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直到現在。

總結

因此,從上述我們可以發現,印度能夠獨立其實跟甘地關係不大,完全是英國根據自身利益以及國際局勢在充分權衡之後做出的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甘地只是運氣好,成了被英國選中的那個人。而若是沒有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印度或許會早獨立兩年,他通過絕食這一方式,只是將自己塑造成了印度人心中的神,對解決問題並無實際幫助。


秦皇唐宗


正是因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國40%的經濟來源,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才會那麼有市場。印度在二戰時已經有約4億人口,毫無疑問這是個重要的商品市場,只要甘地發起抵制英國商品或者當地經濟活動的措施,遠在倫敦的議會就不得安生。而甘地作為精神領袖的巨大號召力,加上絕食換來的國際社會同情,讓英國的任何武力鎮壓都有不可預估的風險。

(甘地的絕食沒那麼簡單)

英國為何放棄印度這麼重要的殖民地,絕對不是幾句話能概括的,筆者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把目光放的太近,英國人早在一戰前後的20年代就開始考慮印度獨立問題了!此時英國面臨的麻煩遠不止印度一個,南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白人居多的殖民地,紛紛要求獲得更多獨立性,近在咫尺的愛爾蘭也在積極要求獨立,日不落帝國已經顯得日薄西山了。

當其他殖民地獲得自治領地地位甚至獨立之後,印度還被倫敦直接管控,這引起了次大陸的激烈反抗,尤其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納稅人出錢出力與同盟國作戰,卻親眼見證了英國軍隊的在各大戰場的糟糕表現,這更加堅定了印度獨立的決心!最後英國迫於壓力,在1919年通過了《印度政府草案》,這是妥協的第一步。

後來綏靖政策的創始人之一“愛德華-伍德”(後來的哈利法克斯勳爵,張伯倫的好搭檔)擔任駐印總督,他主張以經濟利益或者帝國穩定為重,如果民族自決和權利移交不可避免,他會選擇順應潮流。伍德在1929年發表聲明,暗示印度可以獲得自治領地的地位,這意味著了印度可以和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等一樣了。

(愛德華 伍德)

甘地隨即要求印度獲得自治領地地位,還要制定自己的憲法(到底是律師出身,他很清楚有了自己的憲法就能更快建國),但以丘吉爾為代表的強硬派發起抗議,他們堅決要求印度就在帝國版圖中,倫敦也要保持對這塊戰略要地的絕對控制權!面對英國內部的激烈鬥爭,甘地發起非暴力不抵抗運動。

這種運動在30年代如火如荼,也絕不是“絕食”那麼簡單,它的精髓還是通過抵制英國的貨物或者法律,打亂它在次大陸的經濟活動,這讓倫敦的議會不得不重視, 因為支撐起英帝國的說到底還是資本家,他們最受不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比如,在甘地發佈《德里宣言》要求獲得自治領地地位而得不到應答後,他開始了“食鹽運動”,通過抵制英屬印度政府的食鹽稅和鹽行業壟斷,動搖了英國資本在印度大陸的利益,這個小插曲只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冰山一角,充分體現了甘地的神奇之處。也足夠說明,正是因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國40%的財源,才讓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了市場。

時間到了上世紀的40年代,此時英國改朝換代,而新的政府依然偏向於讓印度獲得自治領地的計劃,印度事務部大臣霍爾勳爵甚至提出拉攏印度的土邦王公和少數精英,確保重要的經濟利益不變,以此為基礎賦予印度自治領地的地位。儘管丘吉爾聲嘶力竭的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但在只想安心掙錢的資本家眼裡,他一點也不受歡迎。

40年代中期的1935年,英國議會通過《印度政府法案》,讓印度獲得自治領地該有的大部分權利,丘吉爾從此下野直到張伯倫對德國的綏靖政策破產,他才作為強硬派重回英帝國權利的核心,但二戰的巨大壓力讓他無力阻擋印度在獨立道路上的狂奔,尤其是英國陸軍在歐洲被德軍擊敗、英國海軍在印度洋和馬來海域慘敗給日本,此時如果甘地發起武力抗爭,也許印度能獨立的更早些。

為了穩住印度,丘吉爾放言可在戰爭結束後的適當時機,讓印度獲得獨立!這個承諾確保了印度3.5億人對英帝國的支持,約有130萬印度人對軸心國作戰,次大陸作為資源寶庫幫助英國打贏了二戰!

(當印度學會了打仗,英國只能讓它單飛)

但這也反過來加強了印度的武裝力量,儘管英國在二戰之後擁有500萬軍隊,也不敢小覷獲得自治領地資格僅僅12年的印度,最終它在1947年獲得獨立。


兵器世界


大抵上就如同鬼子割肚皮除了汙染環境並沒個卵用,甘地老頭的餓肚皮其實也沒啥大用。我統計了一下,甘地老頭總共玩了17次餓肚皮,最短的那次1天,最長的3次足足有21天,偏偏最長那3次他的訴求一點都沒被滿足,只好繼續吃飯。

而且這老頭餓肚皮時提出的要求也不是印度獨立,他其實是個挺精明的政客,不是愣頭青,很清楚以印度獨立為條件玩絕食最大的可能性是活活餓死。所以印度能夠獨立和他餓肚皮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靠的還是潤公總結的真理。

“現在的情況是,我們蹲在一條起火的船上,不棄船就得和船一起沉沒”——印度總督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

印度能夠獨立最直接的原因在於1946年2月18日的皇家印度海軍兵變,說來可笑的是這次兵變真不是甘地老頭煽動的,原因倒是非常印度,那幫水兵覺得自己的伙食不好,生活條件也不舒適。

然後他們很英國的組織了海軍中央委員會,由通訊兵中尉穆罕默德·謝里夫擔任擔任主席,經過多輪討論後委員會決定發動叛亂,叛亂的方式為罷工,俺們不幹活兒了!好吧,我承認這還是很印度......

水兵大爺的罷工很快吸引了一群湊熱鬧的傢伙,他們是皇家印度空軍和皇家印度警察,他們混在一起搞事情,並對英國人施以殘暴威脅。其內容包括自稱“皇家印度海軍”,並用左撇子的方式向英國人敬禮,把約翰牛羞辱的莫名其妙......

被羞辱的約翰牛自然不肯罷休,操傢伙就衝了上去,把這幫二貨一通暴打,沒幾天就把他們鎮壓了。說來搞笑的是整個過程中甘地老頭一直像唐僧一樣在旁邊嗶嗶,你們怎麼能搞叛亂呢?說好的非暴力呢?你們怎麼敢不經過我們領導就做事情呢?

被嗶嗶到頭昏腦漲的起義領袖穆罕默德·謝里夫實在是怕了這個老逗逼,為了不再聽他嗶嗶,在印巴分治時謝里夫毅然投了巴基斯坦,成為巴鐵海軍的功勳上將,現在他雖然退休了,可依然活躍在國際外交舞臺。

這次海軍叛亂很快被鎮壓,但造成的影響極其深遠,首先這次大罷工由孟買席捲了整個印度,暴力抗爭層出不窮,印度開始出現武力叛亂的苗頭;其次是英國人開始擔心印度裔軍人的忠誠,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人在英軍序列膨脹了30倍,一旦他們倒戈就是玉石俱焚。

最後幾經權衡之下,英政府決定退出印度,讓印度獨立建國。也就是說印度獨立最直接的誘因不是甘地老頭的絕食,還是潤公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英國是因為最後的統治基礎——武力開始動搖才決定退出的。

“瞧那個倫敦大學法學院畢業、長於煽動的逗逼甘地啊,他居然開始光膀子裝苦行僧了!”——毒舌之王丘吉爾

那麼甘地老頭對印度獨立一點作用都沒有嗎?還真不是,這老兄其實扮演了一個不太高明的精神領袖角色。其實他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印度風情,如丘吉爾所說,甘地接受過完整的英國教育,還拿到了律師資格證。

從現實角度看他是殖民地精英階層,作為既得利益者甘地最初沒有反抗英國統治的慾望,直到被派去南非工作。在南非最初的時間甘地一向認為“英國第一,印度第二”,他和一般的紅頭狗腿子其實沒啥區別。

後來這哥們被殘酷的現實糊了一臉,因為不肯讓出一等座,他被南非白人從火車裡扔了出去。那一刻他才恍然大悟,再牛X的狗腿子也只是狗腿子,永遠也當不了主人,於是開始在南非搞事情。

1915年他回到印度參加了國大黨,但他很快就發現作為精英階層不可能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這才開始纏著腰布,光膀子去鄉下走街串巷。一邊樹立自己的親民形象,一邊忽悠老百姓別暴力反抗,咱們一起抵制英國貨吧.....

其實如果我們把眼光拉的足夠長遠就會發現英國退出印度是歷史必然,即使英國沒被兩次世界大戰收拾的無力顧及印度也會讓他們獨立,只是時間會晚一點而已。因為整個世界的國家剝削體系已經從早期的原料掠奪變成了更快速的金融掠奪。

搞殖民地還需要大量統治成本,金融掠奪只需要簡單的幾個操作就行,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是典型的金融掠奪,這種短平快的方式幾個月就捲走了泰國幾十年的積蓄,用起來方便的多。

而如果沒有甘地弄非暴力不合作的話,印度可能更早擺脫英國殖民,一戰中印度在甘地的煽動下百萬人加入英軍,如果那些人在一戰中鬧獨立會怎樣?即使不鬧,以此為條件和英國談判又會怎麼樣?如果使用暴力手段的話,印度早就獨立了,甘地做的一切沒成就印度,只是成就了他自己。


總結起來吧,印度能夠獨立當然不是僅憑甘地絕食做到的,事實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反而拖延了印度的獨立時間。所謂“聖雄”之類的偉大封號和非暴力的高尚道德水準還是繼續留給三哥吧,要不是恰好遇到完茄子的英國,印度大抵現在還掛聖喬治旗呢。最後留一段甘地老頭評抗日戰爭的段子給大夥,看看這老兄聖人到什麼境界。

從非暴力主義者的立場來看,我必須說,以擁有四億人口的中國,對付一個開化了的日本,還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樣手段來抵抗侵略,這是不適當的。假如中國人有我這樣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樣使用毀滅手段。中國人可以告訴日人:“帶著你們的毀滅手段來吧,我們以兩億人給你,可是還剩下兩億人,我們是不會屈服的。”假如中國人真的這樣做了,日本人就會變成中國人的奴隸。

我們真那麼做了,今天估計骨頭渣子都TM涼了.........


歷史吐槽機


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後,甘地所領導的絕食運動,就讓他被整個印度人視作民族英雄,對歷史稍微有點研究的人就應該清楚,其實印度之所以能夠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跟甘地所謂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沒有太大關係,當時的大英帝國在綜合了各種情況之後,才會無奈的同意印度獨立。

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國40%的經濟來源,所以才會讓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變得非常有市場,整個印度在二戰時期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大概4億人,這就讓印度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商品市場,如果甘地發起的抵制英國商品和當地經濟活動的措施,這就會讓遠在英國倫敦的議會疲於應對。如果作為印度人的精神領袖,甘地以絕食的方式來換取了國際社會的同情,這能夠讓英國所有的武力行動,都帶有非常多不可預估的風險。

其實英國人早在一戰前後的20年代,就開始考慮是否讓印度獨立出去的問題了,因為當時大英帝國號稱是日不落帝國,在他手中有非常多的殖民地,而所面臨的麻煩是成堆性的,遠不止印度一個,像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地的殖民地也在不斷的要求獲得更多的獨立,即便是近在咫尺的愛爾蘭,也試圖想要獲得獨立,可見這時候的日不落帝國已經走到了時代的末端。要是當其他的殖民地都獲得了獨立的地位之後,印度還被抓在英國人手裡,那麼很有可能會引起印度人的激烈反抗。要知道在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人出錢出力與同盟國作戰,但是英國軍隊在戰場上的糟糕表現卻是讓印度人看在眼裡的,印度人就決定說既然自己的宗主國混得那麼差,軍力表現的那麼不堪,那麼為什麼我還要接受他的統治呢?所以最終英國迫於種種原因的壓力之下,才在1919年通過了印度政府草案,邁出了妥協的第1步。

英國一向會在自己的殖民地上派駐總督,而當時的駐印總督是後來隨境政策的創始人之一愛德五華,他主張的是要穩定殖民地等局面,同時以英國的經濟利益為上,如果說民族獨立跟權力移交不可避免,那麼他會很自然的答應這種要求。但是他壞就壞在哪,他一方面發表聲明,暗示印度人有可能獲得獨立的地位,但是一方面又在整個社會上遺留下一些破壞因子,簡單來說就是我認可你可以獲得獨立,但是我絕對不會讓你輕輕鬆鬆獲得獨立。

愛德華五華在發表了聲明之後,甘地很快的就打蛇隨棍上,他要求英國給予印度自治領地的地位,還要求需要自己制定憲法。可是這樣的要求就引發了以丘吉爾為代表的強硬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要求印度就必須停留在英帝國的版圖當中,印度作為英國的戰略要地,倫敦必須保持對他的絕對控制。於是乎,面對英國內部的激烈鬥爭和遲遲不作出決定,甘地就決定發起非暴力不抵抗運動。

其實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種運動看起來就是一個笑話,但還真不是一個笑話,我們不要單純的就將它看作只是絕食,而已遠沒有那麼簡單,這場運動的精髓在於它是希望印度人抵制英國的貨物和律法,打亂他在印度的經濟活動,同時影響他的統治地位,這就讓倫敦議會最開始的擔心變成了現實,因為英帝國的和平穩定在於資本家的經濟支撐,一旦經濟抵抗變成了現實,那麼他們是最受不住的。

到了上世紀40年代英國議會改朝換代,新組建的內閣政府偏向於讓印度獲得自制領地的地位。對於印度事務比較瞭解的內閣大臣提議最好是能夠拉攏少部分的印度王宮和精英階層來確保,英國資本家在印度的利益不受到影響,也可以以這樣的基礎作為條件來讓印度獲得自制領地的地位,但是當時的首相丘吉爾是非常反對這樣的事情呢,只不過即便身為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強硬態度也影響不了資本家的決策,一心只想掙錢的資本家,眼中丘吉爾算不得什麼。

193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政府法案,這個法案讓印度獲得了自治領地,絕大多數應該有的權利,正是在這一年丘吉爾下野,到張伯倫上臺後對德國的政策徹底失效,丘吉爾才以強硬派的身份重新回到了英國統治階層的核心。但是這時候二戰已經爆發,英國人在面對德國的進攻時,節節敗退,毫無抵抗之力,在歐洲印度洋和馬來海域都敗給了日本人。為了能夠穩住印度人心,讓他不倒戈,像日本人丘吉爾只能夠是含糊其辭的答應說能夠在二戰結束後選擇一個比較恰當的時機來讓印度獲得獨立。好在丘吉爾及時放出了這樣的承諾,才讓印度將近4億人口堅定的對英國的支持派出了130萬印度人對軸心國作戰。否則印度要是倒戈日本,戰爭結束的時間還得往後大大延遲呢!

就是說從我們上述的分析中就可以發現,印度之所以能夠獲得獨立,本質上跟當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沒有多大關係,根本原因是在於英國在考量了自身利益得失的情況下,再結合國際發展的局勢,充分權衡之下做出的決定。只是當地非常幸運的成為了英國人認可的那個人。恰恰相反的是,如果甘地沒有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而是在二戰爆發初期,以武裝反抗的形式來抵制英國的統治,很有可能在當時印度人就已經更早的獨立了。


小芊芊愛歷史


印度獨立是甘地絕食,或者非暴力不合作就能換來的?

別說笑話了。

印度能夠獨立得益於國際大勢變化。英國二戰初期底褲都輸乾淨了,已經不能再強制壓制印度的獨立運動。美國為了徹底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最終剝離印度這個英國糧食與人力資源的最大供應者,用美援一步步逼迫英國承諾戰後允許印度獨立,藉口是民族自決,中國蘇聯顯然也是支持美國的。

蒙巴頓方案:

就如二戰後,英法試圖挽救自己的殖民體系,1956年聯合以色列入侵埃及,結果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反對,蘇聯公開威脅核打擊侵略者,美國曖昧不明,英法十天內狼狽撤退。英法殖民體系徹底雪崩,此後英法才正式成為美國跟班小弟。

1954年日內瓦和會:

歸根結底,中美蘇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不想讓英法吸血殖民地,如新中國就間接幫助美國達到目的,在越南打擊法國,日內瓦和會默契驅逐法國出中南半島。


四川達州


我是河邊小牛。印度佔據英國40%經濟,僅憑甘地絕食,就令英國人放棄印度嗎?

答案的否定的。實際上,印度的獨立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是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印度”這個名稱本來不是一個國家名,嚴格意義來講,“印度”指的是地理上的“印度次大陸”,也可以稱之為“南亞次大陸”,除了印度國之外,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現代印度國只不過脫胎於英屬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所以現在印度國老想著稱霸南亞,欲吞併南亞其他國家,印度國想的就是繼承英屬印度殖民地勢力範圍。

一、古印度歷史

印度本來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起源於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內),這一時期的印度人創造燦爛文明成果,但公元前1500年前後,從從伊朗高原來了一支說著“印歐語”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也就是希特勒鼓吹的那個最高貴的種族,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開始征服印度當地土人,並且建立一套完整統治體系——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把創造璀璨文明的印度當地人變為世世代代奴隸。

這一時期印度次大陸處於四分五裂狀態,陳列著大大小小的國家,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上也很少出現過統一的大帝國,之後幾千年裡,印度次大陸上更熱鬧了,和雅利安人一樣,波斯人、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阿富汗人、蒙古人都先後統治過印度,而且和雅利安人一樣,都是從伊朗高原或者中亞草原過來的遊牧民族。

這些民族也在印度次大陸這塊土地上建立顯赫一時的大帝國,如阿育王的孔雀王朝、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等,但這些民族的特點大多數都是低端文明,憑藉著強悍的武力征服有著稍微高端的文明印度,直到英國人17世紀來到印度這塊土地上才結束這種狀況。印度這樣來回的被征服的歷史導致文化斷層,根本沒有完整史料。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評論印度,“印度是個沒有歷史的國家”。

二、印度被英國殖民歷史

1600年,東印度公司成立。最初,英國人主要是利用東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東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國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

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不久,又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拉斯建立商館。1698年,東印度公司向印度莫臥兒政府買下了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村莊雖小,作用卻非常大,其周圍盛產大米、黃麻,河流縱橫交錯,平原一望無邊。東印度公司在這裡設立了貿易總部,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因為東印度公司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就佔領了上面提到的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另外一個城市孟買。他們在這裡設立了三個管區,各設一名省督管轄,把這些地方變成了進一步侵佔印度其他地區的根據地。英國人在印度大肆掠奪,勢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滿,所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更順利地入侵其他地區,便在加爾各答修築了一個巨大的堡壘,裡面是荷槍實彈、全副武裝的英國軍人,這些英軍還積極訓練印度人幫助他們打仗。 本來是做生意的東印度公司,光是經濟掠奪就已經使印度人民非常不滿,這時,他們又建立了軍隊,印度政府理所當然地就出面進行干預了。 1756年,孟加拉的納瓦布(相當於總督)向東印度公司提出抗議,要求他們在加爾各答拆除堡壘,英國人根本不理睬,納瓦布非常氣憤,發兵趕走了英國人,收回了加爾各答。這就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英印“七年戰爭”。此後,英國殖民者獨霸了孟加拉,並任命親英派印度人作了納瓦布。

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此法規定,原加爾各答的省督改為總督,並由國家直接任命,其任務是代表英國政府全權管理英國佔領下印度的全部領土。至此,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以後,英國繼續佔領印度其他地區,1774年,佔領了奧德,1799年,經過持續23年的戰爭之後,英國又佔領了印度南部具有很強實力的封建國邁索爾。1849年,又佔領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從此,英國完全佔領了印度,印度全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當時兼任印度皇帝的人是英國國王,控制區域更是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在英國人殖民下,印度大陸實現了大統。

三、印度民族大起義

印度民族大起義,又稱印度僱傭軍兵變、土兵起義,是指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領導的、以印度僱傭兵為骨幹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發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主要領導者是章西女王和巴哈杜爾·沙二世。這次起義終結了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體制,使得印度置於英國直接統治之下,故此常被視為印度的第一次獨立戰爭。

19世紀上半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極力把印度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激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極大仇恨。英國在印度實行兼併封建主領地的政策,引起許多貴族的不滿。

1849年英國吞併旁遮普以後,取消20萬印度僱傭兵的特權,激起印度僱傭兵的不滿情緒。

從1857年2月到4月,軍隊起義事件不斷髮生。5月11日,起義者進入德里,擁立莫臥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成立了由十人組成的行政院為領導機構。起義者佔領古都德里,激發了各地起義的迅速發展 。年輕的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於6月領導人民起義。起義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廣大地區,中心是德里、坎普爾、勒克瑙。從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義者進行英勇的德里保衛戰。7月初,巴雷利起義領袖巴克德·汗到達德里,被任命為德里起義軍總司令。但巴哈杜爾·沙二世周圍的封建貴族反對巴克德·汗,致使起義軍失去統一指揮。9月中旬,在血戰6天之後,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軍出走法魯哈巴德。巴哈杜爾·沙二世屈膝投降,後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後,奧德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

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接近20萬人 ,其中3.5萬以上是孟加拉軍團的印度僱傭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義軍在勒克瑙進行艱苦的保衛戰,最後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領導下,起義軍進行詹西保衛戰。6月,這位女王在瓜廖爾犧牲。

四、印度獨立

在英國的所有殖民地中,印度是最龐大,也是最富裕的。在二戰前,印度的經濟規模已經可以佔到英國的一半了。這對英國來說是塊巨大的肥肉,每年殖民地大量的財富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英國,這對英國的發展可謂是至關重要。因此,英國不是萬不得已,是不可能放棄印度的。

但是,從二十世紀20年開始,印度甘地,致力印度獨立事業,帶領印度人民於英國爆發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而此時歐洲地區,希特勒上臺後,德國開始對外擴張,英國人意識到戰爭可能無法避免,在一戰中,英軍就陣亡66萬人,深知戰爭的恐怖。面臨歐洲戰場不可迴避的戰爭,再加上印度的內亂,當時的英國首相向印度作出保證:在二戰結束後,還給印度自由。在得到英國的承諾後,印度開始配合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喪失世界主導地位,國際上掀起新一輪獨立自主浪潮。當時英國的總兵力是510萬。但是當時的數字並不全部都是英國軍隊,而是包含了各個殖民地軍隊數量。印度要英國兌現承諾,而此時的丘吉爾卻反悔了,印度對英國的重要性簡直太大,丘吉爾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承諾。

但是面對印度,英國想要繼續維繫對這個國家的統治,需要大量的軍隊,而經過二戰後,英國國力嚴重損耗,國內一片廢墟,已無法維持龐大的軍隊。此時的英國是真不想放棄印度,但是卻又無力阻止印度獨立。

在丘吉爾卸任首相後,接任的艾德禮比較溫和,其想做的是快速恢復英國的經濟,改善英國民眾的生活狀況,對於戰爭和印度的維持關注點不大。而且從戰略上,採取主動的收縮戰線,儘量維護英國戰後的地位。因此,如果英軍到印度平叛,那麼那是曠日持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費用,這是艾德禮不能接受的。艾德禮在對外問題主張戰略上的收縮,同意了印度的獨立要求。

縱觀印度的獨立是水到渠成,英國無法阻攔和控制。經過二戰的消耗,曾經的大英帝國已經一去不返。

英屬印度獨立後,在隨後二十年裡,開始分家,最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然後緬甸宣佈獨立,東西巴基斯坦分家,孟加拉國誕生,在印度獨立後,亞洲的英屬殖民地也紛紛獨立,從此英國的亞洲勢力消逝。


河邊小牛


甘地被印度人稱之為“印度聖雄”,他的一生都在為印度爭取民族獨立而奮鬥不息。據資料統計,在印度局勢危急之時,甘地採取以絕食作為鬥爭手段的次數多達18次,他絕食的總天數共計144天。在這些絕食鬥爭中,甘地最負盛名的一戰,是推動英國在二戰期間退出印度。1943年2月10日,甘地為了抗議英國殖民者非法捕人,已經73歲高齡的他開始了長達21天的絕食鬥爭。

甘地

甘地的此次鬥爭運動,讓英國殖民當局在國內外人民的壓迫之下釋放了被捕之人,同時,也讓長期萎靡不振、人心渙散的印度民族振作起來,最終取得了印度的獨立。由於甘地的這一壯舉,讓許多人都認為,英國殖民者之所以會放棄印度,其功勞就源於聖雄甘地的絕食鬥爭。

然而,當時印度佔據英國經濟的40%之巨,這也意味著,一旦英國人失去印度,英國國力將受到重創,事實也是如此,印度獨立後,作為二戰戰勝國的英國,從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淪為了二流國。英國人真的會因為一個人的絕食而退出印度,放棄巨大的利益嗎?

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

這顯然不可能。二戰後,英國退出印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甘地的絕食鬥爭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並非推動英國撤出印度的最大力量。想要明白英國為何撤出印度,就要綜合當時印度國內外的政治現狀、英國綜合國力等多個方面考慮。

第一:英國雖是二戰的戰勝國,但是為了這場戰爭,英國付出了慘痛經濟代價,並且喪失了世界霸主地位。據資料顯示,英國在二戰中的直接損失經濟高達70億英鎊,這筆財富相當於英國全國國民經濟的1/4,同時,英國在戰爭軍費中所支出的費用多達250英鎊。

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導致英國工業、進口貿易、財政信貸都受到強烈衝擊,大英帝國的經濟力量早已經被嚴重削弱。當國內經濟一蹶不振之時,必然減弱英國對印度的控制力,自然,這也會給英屬印度殖民地的人民擺脫殖民者提供可能。

英屬印度地圖

第二:由於二戰的影響,印度國內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儘管自18世紀中葉以來,印度一直處於英國殖民地的地位,但是,英國人在剝削印度人的同時,為了方便掠奪南亞次大陸的資源,客觀上又推動了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

尤其是在二戰時期,英國軍事上的失利,需要殖民地的工業品為他們提供戰爭支持,這就導致英國對於印度的控制權暫時放鬆。印度工業正是抓住這個戰時機會,迅速發展經濟工業,這為印度民族以後的獨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時,國內的工業基礎甚至還不如印度,印度之所擁有比中國更為優越的工業基礎,所憑藉的,正是英國人當年的建設。

甘地絕食

第三:自二戰後期開始,印度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日益高漲。印度人在參加二戰的過程中,與其他民族廣泛接觸,這讓印度人的政治覺悟受到很大提高。再加上俄國十月革命思想在印度的影響力,本國人民終於意識到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性,而甘地正是為印度百姓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人物之一。

甘地的絕食鬥爭,喚醒了印度民族獨立意識,讓人民團結起來敢於反抗英國鎮壓政策,最終讓英國從印度撤退。綜上所述,印度人民的覺醒、國際形勢的變化和英國實力的衰落,才是英國放棄印度的根本原因所在。甘地的絕食和非暴力不合作,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導火索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