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人為什麼不吃韭菜?

出家人斷不能食葷,這個誡條廣為人知。但作為蔬菜中的韭菜,也是佛門禁食之物。這是為何呢,其中的根據又在哪兒?

《西遊記》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悟能說他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他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三藏說:“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那呆子歡歡喜喜道:“謹遵師命。”——這裡需要廓清的一點是“八戒”指的是八種佛門禁戒,並非是“五葷三厭”合起來為“八”,禁食只是“八戒”中的一個。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蒜》:“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中的“五葷”指的是“大蒜、蔥、藠頭、韭菜、興渠”等。“三厭”則是道家所指的“狗肉、大雁、烏魚”。

請注意看,“韭”均在各教五葷之列,都被禁食。這還得從韭菜的特點、功效說起。

首先是韭菜的氣味濃烈。現在大家吃完韭菜要麼刷刷牙要麼吃片口香糖才會出門,要不然跟人講話就太不雅了!有不少新聞都報道過公交/地鐵裡有人吃韭菜餡食物被人鄙視的事件。你想想看,這些佛門弟子吃完韭菜圍坐一起誦經拜佛,清淨整肅的佛堂之上,一團團臭烘烘的韭菜味,成什麼樣子?是對佛祖的大不敬,十方天仙,都會嫌棄他的臭、髒,而遠離他;

其次,韭菜對消化系統有刺激作用。出家人長期茹素,胃壁裡脂肪要比我們這些俗人的要少,所以對辛辣之物比較敏感;另外韭菜富含粗纖維,不易消化吸收,它的這個特點就是我們常說的吃韭菜能“排髒”。《達摩寶傳》裡說“韭傷肝”,即對修行之人的元氣有所傷害,故不能食;

再者,韭菜具有“催淫增欲”的作用。這個大家都懂!吃燒烤時大家往往也是心照不宣地點上一份“烤韭菜”。韭菜這個作用很早就被某“牛人”發現了,中醫裡有稱它為“起陽草”,我等就直白叫它“壯陽草”。現代化學家發現,起這個作用的就是韭菜的“臭味”,其中所含的揮發性油質物質。不過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韭菜壯陽那是無稽之談,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溫腎”作用。不過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觀念,韭菜也就被打上“壯陽”的標籤。在《首楞嚴經》中就講到“五葷”本身具有刺激性,熟吃會增加人的淫慾,生吃又會增加人的恚心,對修行沒有好處,當然就不適合修行之人食用。

不可否認,“五葷”雖為食物,但在過去又是常用的中藥,如因治病,不得不食,該怎麼辦?根據《僧祗律》、《十誦律》、《五分律》等,如此,應該在七天內住到一個僻靜的小房子裡,不能蓋僧人的被褥,不能到人多的地方,更不能在佛前進拜,只能遠觀。就是要“隔離”七天,之後沐浴更衣,才能回到僧眾當中。


佛門中人為什麼不吃韭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