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完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读完成为明史专家?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每周能够读完一本书,每本读完后,写几百字的读后感,我能否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呢?为此,我思索良久,终于踏出最重要的一步,开始行动。


高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一本书非常有名,甚至可以说是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当赵瑞龙公子公关不下高育良时,突然发现高书记是个明史爱好者,桌上放着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每周读完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读完成为明史专家?

于是赵瑞龙让人去请大学历史教授,对高小凤的明史进行突击恶补,重点就是万历十五年,争取一个月之内,让小高成为明史专家。

每周读完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读完成为明史专家?

结果高育良上钩,对人格美容后的小高好感度直升,慢慢被腐化,直至走上不归路。

每周读完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读完成为明史专家?

这本本身口碑不俗的书,借着《人民的名义》又火了一遍。那段时间,如果你没读过这本书,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讨论明朝历史。这本书躺在我的书架里已经有一两年了,现在终于让它重见天日。


每周读完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读完成为明史专家?


推荐指数:★★★★★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但是为什么仍有人给出了低分呢?因为它不是入门书,里面涉及到大量的文言文和专用名词,对明朝历史一点儿都不了解的人读起来会很吃力。建议读这本书前可以先读《明朝那些事儿》,同时结合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食用更佳。


本书的作者是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他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有这样的机缘,后来赴美研习历史,刚来美国时,已到中年,囊空如洗,在餐店洗碗碟,在堆栈作小工,受过被裁失业,与家人一起感受经济危机和被人歧视的景况,所以作者自称"自此学历史已有探询人生意义的趋向"。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这样的经历,让作者能够以"大历史观"、国际性的观点解析历史,戴上望远镜看历史,而不是以显微镜的目光注重局部。

每周读完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读完成为明史专家?

万历十五年就是公元1587年,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当年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正因为没有大事,才更显得悲剧。明朝是1644年灭亡的,虽然这期间涌现出了一群能臣治吏,但是没人能阻止大明王朝走向衰落、灭亡。


黄仁宇先生以六个人物为切入点,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的张居正、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根据从小所学所看,每个人物我们都有一个固有印象,但这本书把这些传统加在他们身上的面具都打碎,还原他们在历史中的本相。


在我们印象中,皇帝应该是古代最幸福的一种职业了,不愁吃不愁穿,想干什么干什么,后宫佳丽三千,坐拥天下,圣旨一下,大家都得听我的。但是到了明朝就不一样了。小高在《人民的名义》中说,明朝的皇帝太难当了。

每周读完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读完成为明史专家?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目的是使皇权不被分割,啥事都自己亲力亲为。没想到后来的皇帝比较愿意享受人生,不愿意像开国皇帝任劳任怨,所以活交给谁干呢?内阁大学士和秉笔太监。尤其是以内阁大学士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而且他们不怕死,如果杀死他们,皇帝在历史上的记载就是昏君,而他们则名垂青史。他们什么都管,从吃喝拉撒到国家大事,动不动就是集体上书,不答应集体请辞,明朝的皇帝真的太难了。

每周读完一本书:《万历十五年》——读完成为明史专家?

黄仁宇先生在每个人物描述中,或多或少都揭示了明朝灭亡的真相。"全国的广大农村中遏止了法律的成长发育,以抽象的道德取代了法律。上至官僚下至村民,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善和恶,而不是合法或者非法;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我们的帝国缺乏有效的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书里诸如以上的总结,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


那么我们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除了增长知识,里面有很多可以应用到我们实际生活。万历十五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逐渐开拓疆土,吞并附近的部落。结果首辅申时行认为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引起关注。这位酋长并非别人,他名叫努尔哈赤,就是后来的清太祖。小事情要及时解决,才不会变成大问题。再比如,戚继光的成功,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更不大事声张。他带着镣铐跳舞,拿出了当时的环境里惟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我们在很多时候都被条条框框束缚,如何能在束缚中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作者在自序里说到,"多年以来摸索于材料之中,我对明史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开始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这些看法容或有所不当,但多少总可以有助于学术界的探讨。"如果你对明朝历史的认知还停留在中小学的教科书,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