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審美?

whatabeautifulday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審美?關於審美的解釋網上就有,大家可以去網上找找!我首先就我對審美的理解簡單說一下,只有真正理解了審美才能明白各個名族對於審美的不同理解。

首先,審美與名族氣質息息相關。從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寓言故事中不難發現,中華民族歷來就有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因此那些勇於挑戰自然,反抗壓迫的英雄人物一直都是人人所傳頌的經典,這就是對英雄的審美觀。

其次,審美與名族文化密不可分。中華名族受儒家道家思想影響根深蒂固,因此歷代書法、畫作、詩歌繪畫中都有這樣的具體體現。

最後、地域山川,風土人情也決定了不同名族對審美的獨特性。中華名族地域寬廣,山脈縱橫,河流眾多。既造就了北方的豪放,又造就了江南水鄉的奇特之美。因此也就慢慢的深入生活,進入人們心中,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了人們的審美觀念。

正是因為上述的幾個特點,才決定了各個名族不同的審美,造就了千姿百態的各種文明。






奇石夢想MyDream


影響審美觀念的因素,我覺得是時代背景下的生產力發展程度,還有就是文化傳承和思想觀念,傳媒影響。

首先談談生產力影響對於審美觀念的影響,其實審美觀人天生就具備,我們的祖先從石器時代就會懂得用貝殼骨頭之類的物品做首飾等裝飾品,以此提升 自己在同伴中的吸引力,而當時的人成天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奔波,如果今天待到一隻肥羊,那就是一件美事,所以把“美”字拆開就是一個“羊”和一個 “大”,然而要想抓到肥羊,首先體魄是一件很關鍵的因素,就像狼群裡的狼王,永遠是狼群裡最壯碩的,人們對於美直接感受是來自於能夠滿足自己的 某種需求而發自內心的感受,所以當時崇尚的美很有可能是“強壯”。而到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人們的生產力提高了,掌握了鐵犁牛耕,紡織等技術 ,人們的穿著打扮有了更高的認知,從最開始的粗布,到後來的絲綢等,甚至還會在衣服上添上刺繡,正因為生產力的提高人們才有對美的更高追求的資 本。

還有就是文化傳承與思想觀念,不同民族傳承的文化不一樣,尤其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是影響不同民族審美觀念的因素,還有就是不同時代文化差異 影響,比如盛唐時代的開放闊達,連詩句都充滿了浪漫主義,人們認為女子以豐腴為美,到了宋代,人們對於“美女”又有了新的審美觀,同時那一時代 的文人也由“豪放”轉為“婉約”,到了清朝,封建思想觀念上升到極端,出現了纏足的陋習,人們覺得三寸金蓮好看,再比如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對 藝術的追求,從開始的古典美學的呆板轉換為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抽象主義。這都是人們當時思想觀念的轉變,渴望自由促使對於藝術審美觀 的直接改變。

還有就是當代傳媒和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像“殺馬特”“非主流”“小鮮肉”等,對於80,90,00年代的人都有一個審美轉變的影響。這一時代流行什麼也 會改變著當代人的審美追求。

不管是什麼樣的審美觀念,都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同時也體現了每個民族的文化的象徵。

以上都是個人認知的總結,若有更全面的觀點意見,還望留言賜教學習,謝謝。


哲學智慧


一個民族培養審美意識很重要,當初甲午戰爭為啥會輸給小日本!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出了大問題。

審美是人類社會道德的基礎,有了道德才會產生自覺,有了自覺就有了自省,有了自省就有了自醒,有了自醒就有了自強.....

滿清是人光著半粒腦袋,拖著一根大辮子,是全世界人民眼中的小丑,而這些小丑們人人只求當個好奴才,那個時代全民喪失審美意識,所以建設國家打仗啥的都不行。

那個年代,當西洋人在熱情展示健美的肌肉豐滿的乳房的時候,中國人卻捧著畸形恐怖的三寸金蓮讚不絕口,流著口水目光呆滯。這種被奴化壓抑而產生的變態審美徹底擊垮了中國人的意志,整個國家都呆滯了。

美,是這個世界上最直觀的真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審美水平直接反映出這裡的人民的素質和發達程度。

這裡順便提一下日本人,很有特點,這個大和民族的審美觀也是問題不小。通過對日本人審美觀的研究,更加能夠說明審美對造就於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藝術文化審美觀在地球上是屬於怪異一類的。他們的歌舞伎、相撲等等極度異類的審美觀影響著日本人的人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日本畫”,無論是傳統日本畫和現代日本動漫,都非常具有獨特之處的,日本畫介於中國畫和西洋畫之間,看著很美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邪氣,而這股邪氣到了動漫時代一下子就衝了出來找到了自己的舞臺。童顏巨乳的這種變態審美正是日本人的首創,你不能說這不美但也不能說這個 不變態,這種感覺畢竟在某種程度上切合了人類本性的灰色地帶。但肯定不是健康積極的。

就像日本人一樣,看著都像個人,又認真負責又禮貌謙遜,而內心深處可能完全不同,即變態又惡毒。這和他們的審美觀有著天然的關聯。

所以日本人在亞洲大屠殺,所以日本人也以國家核心意志的形式推行遺臭萬年的慰安婦政策。


梁現實


民族審美心理指一個民族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的獨特心理結構。由於特定的生活條件、生活方式、自然環境及血統遺傳等因素,使一個民族的各個階級、集團和個人具備了共同的、相對穩定的審美意識、民族性格,這種共同性常常以系統的整體功能呈現於民族成員的審美實踐活動中。

由於民族審美心理是確定的生理基礎和長期社會歷史條件統一的產物,所以,審美心理具有相當穩定的傳承性、保守性,同時,它又隨著民族生活、民族歷史、民族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可塑性。因為世界各民族的心理素質都具有全人類的共同因素,民族審美理想的獨特性中也必然含蘊著人類共同美的普遍性。所以民族審美心理既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歷史侷限性,又有人類的兼容性、開放性,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書寫傳統


民族審美心理指一個民族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的獨特心理結構。由於特定的生活條件、生活方式、自然環境及血統遺傳等因素,使一個民族的各個階級、集團和個人具備了共同的、相對穩定的審美意識、民族性格,這種共同性常常以系統的整體功能呈現於民族成員的審美實踐活動中。

由於民族審美心理是確定的生理基礎和長期社會歷史條件統一的產物,所以,審美心理具有相當穩定的傳承性、保守性,同時,它又隨著民族生活、民族歷史、民族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可塑性。因為世界各民族的心理素質都具有全人類的共同因素,民族審美理想的獨特性中也必然含蘊著人類共同美的普遍性。所以民族審美心理既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歷史侷限性,又有人類的兼容性、開放性,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有著悠久獨特審美心理傳統的中華民族,要對世界文藝宣傳事業有較大的貢獻,尤其不可忽視民族審美心理


Chinaup


什麼是真正的美?\r

什麼是美,什麼是審美,估計多數人一下子答不上來。但是,自己內心都有一個美的感覺。至於對於美的定義,當然得從理論上找。\r

關於美的理論,就是所說的美學。好像是上大學時,突然對哲學有點興趣,曾經翻過李澤厚的一本美學書。說是翻而不說讀,是因為確實沒有看進去。現在只記住了美學和李澤厚兩個字。今天看了女兒轉發的一篇關於“美盲”的微信短文,才使自己又想起了關於美學的過去的回想。\r

最近一年,針對工作中的問題,尤其在團隊內強調了思維方式的學習。所以,不由自主對見到聽到的東西,說好聽點是思考,說不好聽點是辯理。不過兩者很多時候還是重合的多。於是早晨三點時差睡不著時,便在歐洲的酒店裡學習和思考一下美的問題。\r

關於美和美學,查了查百度,大抵是這樣。\r

最開始美學的概念,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需要在哲學體系中給藝術一個恰當的位置,於是他建立了一門學科研究感性的認識,並稱其為“Aesthetic”(感性學)。\r

也就是美學從出發時,是哲學的一個分支。\r

個人認為即是:對美的思考,以及對美的實踐的指導,也是審美活動的理論提煉。\r

如此,要想真正懂美,懂美學,當然是對美的思考,對美的實踐(這個實踐,可以是從事藝術、文化等的一定的直接活動,也可以是對藝術、文化等的欣賞和體悟等),對美的理論(這裡理論是動詞)。即思考、實踐和理論。\r

多數人來說,比如我們中國人,如那篇關於“美盲”的微信短文中的上一代的爸爸媽媽,基本屬於思考、實踐和理論都很欠缺的。\r

當父母條件好了,下一代子女有了條件,特別是物質條件後,子女有了一定藝術的學習和薰陶,比如舞蹈,練琴,繪畫等等的技藝學習,這個屬於有了一定的實踐。無疑這個是美和美學的很好的入門。因為,實踐第一嘛。\r

不過,總體來說,對美的思考,對美的理論,這個是比較欠缺的。稍微思考一下,不難看出,就是我們國家雨後春筍般的各種培訓班下出來的,總是感覺技藝似乎不錯,但是,缺乏一種靈性。這種靈性,如果用美來表達,簡單說那就是美的氣質、品格和底蘊。這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需要時間的培育和熬製。這個是急不得的。\r

而這個培育和熬製,首先就是社會的大環境的總體因素。想一想,巴黎的整體環境和北京的整體環境,怎麼能比?別的不說,巴黎整體的城市建築的氣質,就不是北京的高樓大廈所能比的。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對北京市長彭真說,五十年後證明我是對的。\r

關於美的思考,以及美的實踐不說,其實,最終主要是美的理論。\r

如果從百度介紹的來看,歷史上包括現在對美的定義,盲人摸象的多,全面的少(應該是自己看得少)。\r

比如,柏拉圖說:美是理念;聖奧古斯丁說:美是上帝無尚的榮耀與光輝;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r

康德《判斷力批判》的結構美學,以及黑格爾的《美學》是從思辨角度,即從思考思辨理性的理念角度,對美的認識論。\r

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則是側重建立兩個理論體系,一個美學體系,一個藝術體系。所以,德索是從方法論角度談美學。\r

朗費德《審美態度》單從審美心理學來結構一個美學原理的典型。\r

後面的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迪基《美學導論》等,看介紹那就是越來分的越細,或者是以前的總結和一定的糅合。\r

中國美學的發展歷程,大抵四種觀點:\r

1、客觀派: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r

2、主觀派:美是主觀的,以高爾泰和呂螢為代表;\r

3、主客觀統一派: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為代表;\r

4、社會派: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r

這四種觀點互相爭鳴,從20世紀50年代爭論到20世紀80年代,80年代的美學熱是這四派爭論的繼續及各派的體系化的完成。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成了中國美學的主流。\r

張法的《美學導論》,論述了中國現代美學的歷程與模式。有一定的總結深度。\r

自己當然不是研究美學的,但是,也不妨談談聊聊。\r

個人認為,所謂美還是美學,不過是對美的思考,實踐和理論。沒那麼複雜,也沒有那麼神秘。\r

至於再往下分,也就是角度問題,切入點問題。那麼,美可以從身、心、志、慧的角度去分析和綜合。\r

身,就是美要有功能性,物質性和客體性的支撐。佛法來說,就是,共業別業。\r

心,就是包括心理,感受,思考等的個體性。這個如果看看佛法中的唯識,會更透徹。\r

志,就是社會性。不能否認社會性。社會性就多了,政治、經濟、文化、道德、風俗等等。\r

現在所謂個體談美,特別是小資類的,往往執著心的角度,而排斥社會性。以及以自我的所謂品位,而排斥他人的品味兒。這些,都是關公戰秦瓊的思維。總不能拿郭德綱和朗朗比吧。\r

以上是入世世俗的角度。\r

最後是慧。\r

以上的身心志,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生命這個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美最終要有永恆性。即主體和客體的永恆。用佛法來說,也就是依報正報的永恆。而我們看到的所謂世間的“美”,不是生命短促,就是國土危脆,哪裡有什麼永恆?既然不是永恆,就是苦而非是樂。不是樂又何來美?\r

所以,世間的一切本質上根本沒有美。而要得到永恆的美,那就是隻能到永恆的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對於我們的唸佛人來說,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r

如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美。\r

真正的美,美學,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佛知呼


我覺得是人們的信仰出了問題,你信仰什麼就追求什麼樣審美觀,有些人追求明星,覺得明星很美,無理性無原則的追求明星,現在影視界的個別明星一出場就是幾百萬,幾千萬籌金撈足了錢,跑到外國去加入了外籍,國家有難了一毛不拔,你能說他《她》們心裡美嗎?如果你認為他《她》美,那就是你的信仰審美觀有問題。我們心中的明星韓紅為武漢募捐善款,朱之文

一個農民歌手不忘本為武漢捐款140萬元善款。鍾南山李蘭娟七八十歲高齡等白衣天使奮戰在第一線,他《她》們才是真正的明星,才是最可愛的人,他《她》們的心靈才是最美的,這就大多數人的審美觀。


愛國40335


人類的審美其實是自遠古時候就遺留下來的,再加上現在生活的環境影響所共同造就的。

你可以這樣理解。任何一個物種,它存在的核心意義就是生存 以及繁衍後代,並且讓後代健康的成長。這就是使命。這個玩意決定了人的審美走向。

所以說,之所以有人喜歡健壯高大。是因為遠古時候的古人,面對眾多猛獸。健壯高大就意味著生機。意味著能保護下一代成長。

有些人會喜歡那種高鼻樑,高眉骨。這種傾向多出現在歐美以遊牧為主的民族。因為高眉骨可以在打獵時保護他們的眼睛,高鼻樑可以加速適應高山氣候。增加生存概率。

有人特別喜歡年輕的女孩。這可能是因為年輕的女性更加能多的繁衍後代。讓遠古人把基因留下來。

甚至還有這麼一種說法。之所以有些男生喜歡大胸的女生。也是有基因的關係。胸部大可以為嬰兒提供更好的營養,也意味著雌性更加健康。據說還有如果是過於平坦的地方。會讓嬰兒吃奶更加費力。甚至有在餵奶時被憋死的危險。

當然這些也不是絕對的。畢竟這些只是基因賦予我們的一些記憶。很多東西在現代環境的影響下。審美也發生了變化。

不過大概。人的審美是由基因裡為了自我保護和繁衍後代需求所留下的先天記憶,以及後天環境所共同影響的。

而所謂的美醜。其實片面膚淺點說,是遠古人類根據外表來篩選健康,充滿安全感,豐富的雄/雌性激素的異性來交配繁衍後代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被基因刻到了現在。

某種意義上。審美的存在。就是一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體現。

真是殘酷,要我們這種醜人怎麼過啊~



小視頻趕集


決定一個民族審美的因素應該是多方面的,有時也很難讓人斷定究竟是哪一單一因素起的決定作用,而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則由於中間環節太多,就是有也增加了確定的難度和準確性,因此不宜歸結為一個因素,更不可歸結為一個外延太大、內涵不定的概念上;而且民族審美也包括多項不同層面、不同面向的問題,比如側重哪一審美題材、審美方式、審美範疇和審美心理等等。

如果強行解說的話,可以嘗試如下:

首先,地理環境雖然不是決定因素的突出者,但是畢竟在客觀制約方面起著比較基礎性的作用。中華民族生存的地理環境與其他偉大文明的創造者對比,應該是矛盾最為突出的,是得天獨厚和艱難險阻並存、開放和封閉共在的。肥沃的土地和寬闊的平原,這是和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相同的;但是黃河的經常氾濫、作為原始工具的石器材料難以加工等等,這又是和上述三大文明不同的。中國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可是又不像地中海那樣島嶼星羅棋佈、適宜航海交流。這些都對中國早期審美文化的民族性格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之後作用於審美方面。

其次就是生產方面。一是生產形式是種植業、是畜牧業還是工商業容易發達,對一個民族的各個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商朝應該畜牧業比周朝發達,像祭祀用犧牲的種類和數量,就都是後來的朝代都不好企及的,甚至可能由於種植業相對後世的不太發達,而難以接納入生產領域,所以許多戰俘被殺掉了,包括許多青壯年和兒童。二是生產工具的相對落後,農業方面精耕細作就逐漸形成傳統。根據考古材料揭示,商代和西周時期雖然青銅文明達到了甚至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在農業生產方面,骨刀、蚌鐮、石耒之類,不是生產工具的主流,到了鐵器製造成熟之後,生產工具才走出落後的時期。可是即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有這種當時堪稱先進的工具體系,甚至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的一些農村還採用最為原始的方式務農。這些對於聚族而居、重人情輕理性等等社會生活、政治制度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產生和發展,其作用是極其巨大的。

又次是在聚族而居的社會生活、君主集權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諸如“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家中不是講理的地方、上級不是講理的對象等等各種智慧,由此樂觀、含蓄、隱忍等等心理形成民族傳統,就是容易理解的了吧。

更次就是創作工具的影響。漢字、筆墨同樣既以其使用的難度,和沉澱在人的心理和行為中逐漸形成和明確的精神取向,對文藝作品的精神內涵、思維模式、價值選擇、意義構建也進行著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或大或小的規範、訓練和誘導。

最後就是其他思想文化的影響。其他思想文化和審美文化可以說應該是同時產生、共同發展、一同壯大的,在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過程中形成了共性,並一起參與了民族性格的建設。尤其到後來,審美文化更是自覺接受其他思想文化的指導,比如儒、道、釋思想對文藝創作、理論批評的直接而巨大的影響,應該是眾所周知的吧。

總之,決定一個民族的審美文化的因素多層次、多角度的,間接的深層的因素也不限於一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對於不同的作者個人來說,影響最大最廣的因素也是固定不變的,要具體分析才好。而如果說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我還是相信馬克思說的,應該是在社會生產方式上;如果這個歸根結底在審美文化自身的範圍內,就是在審美創作的方式上吧。


孟周


民族的美,美的東西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不同民族都是有差異的;美的東西有時候不是那麼一目瞭然的;審美觀代表一個人、一個民族對美的東西的嚮往

美好的東西也具有生命力的;比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善惡要看站什麼立場,凡是符合社會主流、符合公序良俗、法律道德的應該是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