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揭示為什麼我們都是韭菜,慘無人道


最近,美團公佈了一個數據,從今年1月20日到2月23日,新招聘了7.5萬名勞動力成為外賣騎手。


這些騎手的原職業以及佔比,大概如下:


美團、商場 | 實例揭示為什麼我們都是韭菜,慘無人道


為什麼突然跑去當騎手:


美團、商場 | 實例揭示為什麼我們都是韭菜,慘無人道


或許你想都想不到,疫情讓宅家的我們,髮型在不斷的變長,樓下的髮型師Tony,卻忙著在美團給人家送外賣。


美團、商場 | 實例揭示為什麼我們都是韭菜,慘無人道


美團作為一箇中介平臺,有幾個數據挺有意思。


一是美團佣金收入的八成多,都用在了騎手工資上。或者直接換句話講,美團的外賣業務,收入的絕大部分都給了騎手。


可以想象為什麼疫情裡那麼多人來跑去當騎手,疫情裡外賣是受益行業;而原本騎手這一行當,在很多地區,收入可並不比白領低。用一個公示來概括他們的工資結構,可以是:


騎手收入=點餐者+商家支付-平臺扣除


點餐者這部分很好理解,就是點餐時額外的配送費。像上個月,超市的額外配送費高達7塊錢。


再說說商家支付,查了一些資料,可能每個地區不太一樣。但大致上是,美團會收取商家銷售額的20%以上作為費用。


要注意,這是銷售額,而不是利潤的20%。相當於,如果商家利潤達不到總營業額的20%以上(10塊的飯,掙不到2塊利潤),在美團就是虧損的。


再說說商場吧。


美團、商場 | 實例揭示為什麼我們都是韭菜,慘無人道


在我所在的城市,去年年底,新開了一家商場。不曾想到剛好碰上這次疫情,白白耗費開發商不少時間成本。


商場建成以後,同樣有很多商家申請入駐。每年創業失敗的人數不勝數,今天還是一家喜茶店,過幾個月一瞧招牌,很有可能就變成了趙大爺牛肉麵館。這很殘酷,但也很現實。


既然創業開店九死一生,為何他們仍舊前仆後繼。想想國內10幾億人,全部擠在幾家巨頭,如騰訊、阿里,給二位馬大爺打工,畫面甚是美妙,但也絕對不可能。


基本上所有創業,講的好聽點,可以說是為了理想;講的現實點,叫謀生圖發展,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創業失敗多數會造成資金虧損,畢竟過程中產生很多前期鋪墊成本,一旦停業,這種成本很難收回。


有一個問題是,創業者會抱怨這個商場嗎?


不會,也沒必要。商場只是提供一個讓創業者產生更多盈利機會和平臺,這是一種博弈。在數學領域裡,叫概率。


看著商場的日趨繁華,入駐的門店多了,人流量也上來了。想到一年之前這裡還是一塊平地,轉瞬之間高樓聳起、霓虹閃爍。商場就是一塊基礎設施,在這裡,會實現價值增量。


我自己也想了一個簡單的公式:


商場的價值總量,就是入駐者的投入+消費者的消費+廣告商的支出等等。


講美團和商場,這些是有共性的,都可以把它們理解為一個平臺、中介。講到平臺,力場也一樣,用商場這種形式來看待一個區塊鏈社區平臺,形象生動許多。


美團、商場 | 實例揭示為什麼我們都是韭菜,慘無人道


接著,可以再講一個結論:


所有讓錢產生流動性,造成轉移的過程,都叫割韭菜。割韭菜的程度,或者說韭菜的被割感知程度,取決於價值互換的匹配程度。


割韭菜的基礎,就是博弈。沒有博弈,就不會產生資金的流動性。這個博弈,可以換成不同的詞,比如打拼,機會,機遇。


甚至是,賭博。


這裡的割韭菜,不是貶義,而是一種現象。去商場買20塊錢的咖啡,我就是韭菜;喜茶老闆虧本不幹,他也是韭菜。自身是否承認,看價值互換的匹配程度。

一個發財的機會,也是價值,只是有可能會失效和破滅而已。


講回內容社區,作者可以有所投入,這個角度他們就是創業者;讀者除了消耗注意力成本,同樣可以有其它支出行為;人多才熱鬧,不愁沒人來花錢打廣告。


在整一個模型裡的各個角色,可以出現虧損的情況嗎?


這幾乎是必然的,開淘寶的商家有虧錢的,美團開店的商家也有虧錢的,有博弈才會有資金的流動。


虧錢並不可怕,由很多因素造成。在別人能盈利甚至大掙的前提下,往往出局的商家會歸因於自身的能力,或者運氣。


一個平臺要做的,就是不斷產生好的案例,讓各個角色產生好的預期,這會決定一個平臺的好壞。


講到這,又不得不提交易所這個作為幣圈食物鏈頂端的平臺。


在幣圈,交易是最基礎的博弈形式。頭部交易所之所以處在行業頂端,他們手握著最大的鐮刀。


美團、商場 | 實例揭示為什麼我們都是韭菜,慘無人道


這把鐮刀也不是貶義,我們這些新老韭菜,掙錢慾望越強烈,交易所就越吃香。只要平臺不搞小動作,比如拔網線和插針各種背地裡的騷操作,韭菜們就算虧了錢,這筆賬就是算在自己頭上。


在交易的發家路上,交易所掙了一大筆手續費,這把鐮刀,割得就是這麼合情合理,理所當然。


換句話講,交易所不愁沒人買單,因為交易就是幣圈最大的剛需。


最近幣乎的改革,包括前段時間力場熱門的一些改動,說到底,就是觸動了買單者的一部分利益。


不管是哪個平臺,都是為了打造更大的一個生態。生態就是價值總量,

價值總量,幾乎等同於有多少人捨得掏多少錢。


所以,無論是讓作者付費也好,讓廣告商付費也罷,讓讀者付費都行,取決於能形成怎樣的價值互換。


很多人說幣乎降低了鎖倉者的買單預期,不利於幣價。很顯然,平臺這種做法是奔著生態去的。鎖倉者拋的這一部分,如果有廣告商認可這個生態,願意接上。那麼,價值總量可以做到不減反增。


至於能不能,現在還為時尚早,可以持續觀望。


美團、商場 | 實例揭示為什麼我們都是韭菜,慘無人道


一個平臺就像商場,價值總量,看各方有多少人捨得掏多少錢。是打工也罷,是博弈也罷,要考慮誰買單,以及憑什麼讓他們買單,讓價值有循環就是好事。幣圈真正掙錢的人並不多,他們捨得為交易所交手續費,圖的是有利可圖。


掙了錢,給交易所包個紅包都沒問題;虧了錢,怪自己運氣不好。你說交易所吃不吃香。區塊鏈平臺,就是要搭建一個像商場,甚至是交易所那樣的基礎設施。


別怕誰被誰割了韭菜,在整個現實社會大環境裡,我們都是韭菜。


但凡有概率和博弈的地方,就有韭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