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https://www.toutiao.com/a6710542320690790919/


一、“勢”與“力”的抽象美

書法藝術中文字造型、筆與墨通過純粹的線條表現出來與自然物象聯繫的中間環節就是“勢”,漢代書論明確論述了“勢”與“力”。

蔡邕《九勢》道:“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有力。”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其中對法的論述,看轉筆、藏鋒、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等。蔡邕指出了書法藝術的點畫、結字、章法應有的關係, “力在其中”,而此“力”,是“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之力”。

又如崔瑗《草書勢》道:“獸跛鳥躊,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索靖《草書勢》道:“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騏驥暴怒逼其轡,海水窳隆揚其波。芒草蒲萄還相繼,棠棣融融在其華。玄熊對踞于山嶽,飛燕相近而差池。”均是由於勢、力的抽象難以名狀,故以自然物中勢態作比,其歸結不在物,而在動態與形態所具有的“勢”與“力”、“力在其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王羲之《九勢論》道:“窮研篆籒,功省而易成,篆集精易,形彰而勢顯。”篆書對中鋒用筆要求極高,線條力感以厚實、圓融為上,得其凝重古質,得其奇崛天真,對學草書來講就如同“養氣”,積蓄能量。儒道兩家傳統美學體系藝術觀都是重“道”、重“氣”的。中國古典哲學家提出“道”即“氣”的。老子將氣規定為萬物之本源,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氣”是中國書法藝術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本源,所謂“氣盛而化神”。如書法作品乏“氣”就沒有動人之情,只有氣脈通貫,才有可能渾然天成,真氣彌滿。

《草訣百韻歌》中道:“草聖最為難,龍蛇竟筆端,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意即要精善草書是件不易的事,筆道勾連,宛似龍蛇飛舞,點畫既要毫釐悉辮,不得含糊,但又必須神完氣足,體勢完善,指出了掌握草書基本結構外,還要有精熟的書寫技巧。


二、點畫的使轉

孫過庭《書譜》道:“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行之類是也”,“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是對草書體勢的最好闡明。

草書以使轉為方法,索帶連綿、流而暢是人們眼中構成草書的物質外殼,許多草書形態以為使轉圓圈,而少方折頓挫。包世臣分析點畫使轉關係道:“蓋點畫力求平直,易成板刻,板刻則胃之無使轉。使轉力求姿態,易入偏軟,偏軟則謂之無點畫。”因追求通暢而使線條力度減弱,故點畫使轉要同時兼顧。包世臣又說:“世人知真書之妙在使轉,而不知草書之妙在點畫。”今草用筆不近隸而近楷,若能將精到的點畫與熟練的使轉完美結合,草書的品格也將得到大大提升。

鄔彤告訴懷素:“草書古勢多矣,惟太宗以獻之書如凌冬枯樹,寒寂勁硬,是置枝葉。”


三、點畫的古質

(1)從臨摹中來

顏真卿說:“夫草書於師授外,須自得之。張長史睹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懷素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遇壁拆之路——自然。

王鐸語:“學不參透古碑,書法終不古。”王鐸繼承了米芾“集古字”終能成家的理論,書法貴得古人結構。

米芾《海岳名言》中自述道:“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祖也。”說明米芾最後成名,與其早期大量臨摹至關重要。

劉熙載論書法源流時說:“與天為徒,皆學書者所有事也。天,當觀於其章;古,當觀於其變。”他認為學習書法的人不外乎師法自然與師法古人。師法自然應學習其文采,師法古人應學習其變化。一個“變”字,表現了學古而不泥古的進化論的正確態度。

黃庭堅論書:“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

(2)線條的筋、骨、血、肉

衛夫人《筆陣圖》道:“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如多肉微骨、無力無骨,即無精神,為病態單薄乏力之線。

虞世南論書:“用筆須手腕輕虛,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粗而能銳,細而能壯。”用筆要骨力勁健,筋肉豐滿,陽剛陰柔相輔相成。

《東坡集》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五者缺一,不可為書也。”即是“陽剛”和“陰柔”高度完美的統一,即突出骨力,又充溢著血融肉潤的美,展現一種高逸曠達、瀟灑蘊藉的風流氣骨。

包世臣語:“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不按則血不溶,不提則筋不動,不平則肉不勻,不頗則骨不駿。圓則按提,出以平頗,是為絞轉。方則平頗,出以按提,是為翻轉。知絞翻則墨自不枯,而毫自不裹矣。”


四、點畫的古澀和凝重

點畫追求“古質”,即自然、質樸、靜穆。勢疾是澀,如錐畫沙,如屋漏痕,如篆籒氣。要善用枯筆,善用墨的枯潤,落筆凝重,墨色要飽滿而溼潤,隨書寫而枯潤,枯筆澀行最易產生力感。

姜夔《讀書譜》道:“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燥潤得宜,全在對筆之時空節奏把握。在用筆中速度疾,澀形成律動感,力多注入線內,又具有向外的張力。提、按、頓、挫,用力的輕重控制線型質感。


五、章法的空間節奏

蕭何論筆道:“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道正在皖前,文武櫃於筆下,出沒須有起伏,開闔籍乎陰陽,每欲書字,喻如安營下寨,穩思審之,方可用筆。筆者心之,墨者意也,書者營也,力者道也,塞著決也,依次遵妙矣。”意在筆前,各部分之間的協調,才構成完整的空間。

(1)單元式

單元式,若一個字,可上下或左右開合;若兩三個字連寫,看似一個字,或疏或密,或正或敧,或輕或重,結體空靈大氣,虛實相生,上下相綿,左衝右突。

(2)行列式

行列式,行距較分明,字距緊密,是以數個字或一行為一段落,縱向連貫,以行中軸線擺動產生節奏上的變化。

(3)整幅作品章法

一件完整的作品是由無數個單元、多個行列組合而成,各部分之間並非簡單的排列堆積,而是氣脈通暢,意連氣貫,線條分組清晰,各節奏段落對比強烈。在行間留白中,或相互“謙讓”“計白當黑”產生奇趣,或如“擔夫爭道”相互“衝撞”,造成“密不容針”之勢。字形結體上或大或小,或方或圓,或左或右,或正或敧,或開或合。書法空間要素中,黑與白、虛與實、聚與散、疏與密、剛與柔、燥與潤、動與靜、敧與正、巧與拙等矛盾衝突激烈,空間節奏與奔放的筆觸獲得統一,揮運自如,使轉如意,達到心手雙暢的境界。

懷素的狂草《自敘帖》,石陽休藏本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蘇先生薦書畫|草書的“古”法


可能有人問,懷素的《自敘帖》不是這樣的呀?你這是糊弄人吧?如果你這麼問,就是孤陋寡聞了。其實傳世的懷素《自敘帖》有三個版本,一個藏在蘇子美家,蘇子美就是蘇舜欽(1008-1048)今河南開封人,宋朝官員。咱們經常看到的現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自敘帖》就是蘇子美家的這個版本。

另一個藏在馮當世家,馮當世就是馮京(1021-1094)北宋大臣,今廣西宜州人,有句成語“連中三元”說的就是他。還有一個藏在蜀中(今成都市)石陽休家。三帖筆意不同,作於不同時間。咱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卷末自題寫作時間為大曆丙辰,即公元776年,應該是石陽休家所藏的版本,絕對少見,請朋友們欣賞。

所謂“書為心畫”,書法是表現人的心態的藝術。理性和非理性傾向皆可造就藝術傑作。《自敘帖》即是一種“進入癲狂狀態的創造美、人性美的淋漓盡致的表現”,昂揚激越,生機勃勃,充滿激情和想象力。唐任華有詩描繪了懷素作書場面:“狂僧前日動京華,朝騎王公大人馬,暮宿王公大人家。誰不造素屏,誰不塗粉壁。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待君揮灑兮不可彌忘,駿馬迎來坐堂中,金盤盛酒竹葉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後始顛狂。”草書最能表現書家心境,而“醉書”更將個性、意氣和不可遏止的激情,連綿不絕地任筆流淌,超然自得。

懷素酒酣興發,進入“忘我”之境,又將“自我”化入筆鋒,盡情釋放,於潛意識功能作用中,達到如得“神助”的意外效果:“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慾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真可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