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SaaS的第二波機會臨近

01 SaaS的衰退拐點已至?

就在ToB公司等待復工期間,SaaS行業有一條好消息:據《BusinessInsider》報道,企業協作領域獨角獸Slack擊敗競爭對手微軟的Teams,將為IBM全球超過35萬名員工提供服務。

隨後,又有一條壞消息說:國內200多家ToB SaaS公司聯名以公開信形式,尋求政府的減稅降費支持。

原因是受疫情的影響,公司現金流可能堅持不了多久。

粗略算來,至少有數百億資金投向了SaaS這麼窄的一個行業。為什麼大部分SaaS公司仍活得比其它中小企業還差?靠減稅降費就能挺過疫情?

首先我個人覺得,SaaS公司很難獲得政府實質性的資金扶持,有以下的原因:

  • 知道SaaS是什麼人不多,其對於恢復和發展經濟起到多大作用,也無從證明;

  • 中小企業的資金大多來源於高利率的借貸,而SaaS公司則來源於風險投資,誰的壓力更大顯而易見;

  • 對中小企業的減免和扶持,會立即使其激活和恢復;而扶持SaaS公司,可預料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改觀。

所以,這根本就不是錢的事兒。

SaaS從來就沒有什麼最好的時代,當下的疫情也不會是最壞的時代。疫情只是讓潮水提前退去,不但使裸泳的顯露出來,也確實擊中了某些ToB SaaS公司的致命軟肋。

SaaS創業過程存在各種坑,但絕大多數都屬於走了彎路、花了冤枉錢而已。而疫情的出現,讓我們清楚看到:什麼才是SaaS行業最致命的坑。

正常的SaaS公司並不會受疫情多大影響,但下列三類公司:

  • “偽SaaS”公司

  • 還在“從0到1”的公司

  • 缺乏專業能力的產品公司

可能會受到疫情的影響或重創,甚至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2 自帶“抗疫”能力的SaaS

先說說SaaS的“抗疫”能力,不是蹭熱度,這個還真的有。

注意:SaaS的第二波机会临近

為清楚起見,我們用傳統軟件做個對比:圖中分別是SaaS和傳統軟件的營銷漏斗-收入模型

可以看到,傳統軟件的營銷漏斗-收入模型為一個漏斗形,一次營銷的收入截止點在漏斗底部。

而SaaS的營銷漏斗-收入模型為一個沙漏形,除了一次收入之外,在客戶生命週期內的營銷和服務並沒有停止,因此會產生持續的收入。除了訂閱續費外,持續收入項還包括增購、加購和交叉銷售等多種收入結構。

也就是說,疫情隻影響了新客的銷售收入;由於收入的持續效應,並不會馬上就造成現金流的緊張

03 偽SaaS將遭受重創

所謂偽SaaS,即平臺產品雖是SaaS的架構,但經營模式與傳統軟件並無差別。偽SaaS賣的不是服務,而是定製化的軟件或者項目。

偽SaaS不但生意效率極低,而且缺乏利潤空間

這種“一錘子買賣”的交易方式,失去了SaaS持續收入優勢;必須依靠不斷籤新客戶和高成本的定製化交付才能維持。

受疫情影響,當下有需求的潛在客戶更加稀缺。而沒了新客銷售的偽SaaS就變得不堪一擊,疊加資本寒冬的因素,這才是產生現金流問題的根本原因

偽SaaS的天花板有多低?我們還是用軟件公司做對比參考。

偽SaaS的競爭對手不是SaaS公司,而是傳統軟件公司。因為目前能夠接受SaaS雲模式的客戶數量,遠少於軟件公司的潛在客戶;所以從預期市場容量上,偽SaaS的天花板更低。

好好的SaaS,為啥非要搞成偽SaaS?

偽SaaS的最大受益者是銷售員,比如可以一次拿完三年、甚至更多年的續費總額提成;公司層面在數字上也增加了當年的銷售額(嚴格講,在財務上後續年費並不應計入當年收入)。

值得說明的是:實際上並不存在純粹的SaaS和偽SaaS,大部分SaaS公司是二者的混合。對經營有重要影響的是二者的佔比

所以判斷一個公司偽SaaS的成分有多大,有一個直觀的方法:看一下新增銷售收入和續費收入的佔比就清楚了。

04 SaaS的創新困境

SaaS一直被認為是企業服務領域的互聯網創新,“從0到1”也被當作SaaS的創業信條。

的確,有些SaaS公司把創新當作是創業的目的,而不是創造生意。它們消耗了大量的融資資金,數年間始終在努力“概念創新”。

創新本身並沒有任何過錯,問題在於SaaS行業並不屬於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範疇

除了服務的對象不同外,SaaS行業與其它服務行業本質上並沒有多大區別,

SaaS就是一個提供服務的普通生意

SaaS公司曾經人手一冊的《從0到1》,其實誤導了很多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

整天考慮的是顛覆、創新、風口、賽道… …,把自己定位的過於高大上,就可能脫離客戶實際業務。

從0還沒到1,錢就花完了。

回顧過去的20年,SaaS行業只有Salesforce能真正稱得上是從0到1,其它的都是從1到N。所不同的,只是有的是從1到10、有的是從1到100的差別。

所謂資本寒冬並不是真的沒錢了,而是資本對SaaS的生意效率失去了信心,疫情使投資人徹底踩下了剎車。

嚴重依賴融資生存的SaaS創新者立刻陷入窘境。

05 什麼才是SaaS的核心能力?

一直以來,投資人和創業者都認為:要成為SaaS行業的獨角獸,選擇哪些“賽道”最重要;而同賽道公司之間的差別,則完全取決於產品的好壞。

而事實是:

  • 並不存在所謂的熱門賽道,因為在美國的SaaS市場,每個業務領域都有成功的公司;

  • SaaS的好產品和爛產品,都是在自賣自誇;而在用戶看來並沒有多大差別。

既然不是賽道和產品,那是什麼決定了SaaS公司之間的優劣?我覺得是專業化能力。

ToB與ToC 的最大差異就是專業化:ToC基於常識,而ToB則需要專業化知識和認知。

專業化能力是制約SaaS公司發展最大的軟肋。

可以設想一下專業化對SaaS的必要性,比如:讓沒有做過業務的人去設計企業產品(就是抄,也得懂原理),讓沒有企業諮詢經歷的人去做銷售,讓沒有行業前沿認知的人去做市場,讓不懂業務處理方法的人去做CSM…。

客戶在整個生命週期內,可能會觸及數十個、乃至上百個關鍵時刻(MOT)。公司所有崗位的專業化水準,決定了客戶是選擇你,還是離開你、去選擇竟對。

當然,專業化問題跟疫情關係不大,但疫情下的客戶關係維護,專業與業餘的表現很不一樣。

06 疫情下的客戶關係維護

  • 疫情是取得信任的時機

要想幫助客戶真正解決困惑,首先必須知道客戶最為困惑的是什麼?

疫情下,對於中小企業的老闆,考慮的必定是關乎企業生存問題;中高層關心的,自己負責的業務是否會被削弱或砍掉;基層員工考慮的,自己的崗位是否會被裁員?(其實SaaS公司本身何嘗不是如此呢)

很顯然,此時客戶各個層面的人,最需要的不是SaaS產品,而是專業的見解、解決方案和出路。

而疫情恰好就提供了這個機會,如果此時真的能幫到客戶,也就無需擔心疫情之後沒有合作機會。

  • 疫情不是推銷存貨機會

當市場在某個階段不需要你的產品時,這時即使是SaaS這樣的虛擬產品,也變成了滯銷的存貨。

利用疫情推銷存貨,是不識時務的業餘表現,容易招致客戶的反感。萬一被拉黑,疫情後也沒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