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足夠強大,便沒有什麼可怕的:怕,就會輸一輩子


自己足夠強大,便沒有什麼可怕的:怕,就會輸一輩子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好多話想說卻一直沒有說出口;本來想好了見面該說的話,到見面時竟不知說啥;本來我想對他反唇相譏教訓他一頓,卻仍是選擇了嚥下這口氣……這樣的情景在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著。那麼,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害怕?你有沒有試圖尋找害怕的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對自己不自信。

當然,不自信的人很多,所以成功者少。怎樣才能讓自己自信起來呢?樹立自信的第一步就是克服自我封閉的心理,把心靈之窗打開,讓它照射更多的陽光便不會灰暗。

過分浮誇的感情並不可取,但我們不能因此對生活中真正打動我們內心的人和事也裝作視而不見。如果你試圖一直封閉自己的感情,戴上所謂成年人的千篇一律的面具去生活,只會使你的生活腐敗變質。

人的內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結而成的,所以我們才能在鄰居或朋友之間建立起誠摯的友誼,才能在夫妻間建立起成功美滿的婚姻和家庭,社會也才能通過感情的紐帶協調轉動。

真摯的感情無影無形,但它卻比任何實際的東西都更有價值。正因為如此,尋找失落的童年時的笑聲和真情,也才會成為人們歷盡磨難後的夢想。

天性開朗、熱情、奔放的人,根本就沒有必要去追求少年老成的效果,以至於製造出一副扭曲的性格,它比肢體的殘疾更令人悲哀。裝出一副老於世故的外表和麻木不仁的面孔,去迎合某種觀念和大眾化的口味,是脆弱、怯懦的表現。因此,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注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並大膽表現它,生活才會美好而幸福。

當我們要壓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閉起來時,我們有必要反躬自問:我怕的是什麼?我為什麼不能更自由、更真實地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在面具裡呢?

自己足夠強大,便沒有什麼可怕的:怕,就會輸一輩子

為了你生活得更快樂、更有意義,請你摘下成年人的面具,重視你的內心吧。

1.信任他人和你自己

如果你對新結識的人表現冷淡,這往往意味著你對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覺已被自我封閉的重壓毀滅了。那麼,你就不會從你周圍的人們中獲得樂趣。

這時,你應該放鬆自己緊張的生活節奏,不妨和初次見面的人打打招呼;或者在你常去買東西的小店裡和售貨員聊聊;或者和剛結識的新朋友一道參加郊遊。努力尋找童年時交友的感覺,信任他人和你自己,而不要每時每刻都疑竇叢生。

2.對自己說“沒關係”

孩子們常常發出無緣無故的笑聲,他們的煩惱從不悶在心裡。我們常常會被生活中各種各樣傷腦筋的事壓得兩腿打顫。生活中果真有那麼多的煩惱嗎?其實,許多事情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是我們把它放大了而已。我們要學會對自己說“這沒關係”,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常常充滿開懷的笑聲。

3.順其自然地去生活

不要為一件事沒按計劃進行而煩惱,不要為某一次待人接物禮貌不夠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對每件事都精心策劃以求萬無一失的話,你就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感情緊緊封閉起來了。你已經忘記了自己小時候是一副什麼樣子。

應該重視生活中偶然的靈感和樂趣,快樂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價值標準,有時能讓自己高興一下就行,不要整日為了一個明確的目的或為解決某一項難題而奔忙。

4.真實的感情不需打扮

如果你和你的摯友分離在即,你就讓即將湧出的淚水流下來,而不要躲到盥洗室去。為了怕人說長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掩飾起來,這種做法沒有任何道理。

正如巴魯克教授所說:即便做錯了事,我們也不會太難過。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都是這樣,遵從你的心,聽取你心靈的聲音,給自己足夠的自信。

當然,要想樹立自信,也需要消除對生活的恐懼感。

自己足夠強大,便沒有什麼可怕的:怕,就會輸一輩子

有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社會的發展變化太快,面對生活,每個人都會產生某種恐懼:恐懼沒有錢,恐懼沒有出路,恐懼沒有人理解,恐懼批評,恐懼健康不佳,恐懼失去愛,恐懼失去自由,恐懼年老,恐懼死亡……總之恐懼有很多。

恐懼的理由有無數種,但最可怕的是對貧窮和衰老的恐懼。我們把自己的身體當作奴隸一般來驅使,因為對貧窮恐懼,我們希望積聚金錢以備年老之需。這種普遍的恐懼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壓力,促使身體過度勞累,極度困惑。

比如,當一個人剛剛達到生命旅程中的第四十個年頭——達到這個年齡之後,他才算剛剛心理成熟——卻又不斷壓迫自己,這真是一大悲劇。一個人到40歲時,只是剛剛進入一個能夠看清楚、瞭解及吸收大自然奧秘的年齡而已。大自然的奧秘是寫在森林、潺潺小溪及男女老少的臉孔上的。然而,這種恐懼感卻把他壓迫得如此厲害,以至於使他變得盲目並迷失在各種衝突與慾望的糾纏中。

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在我們的恐懼中,有很多是年幼時當某種價值觀受到威脅後所產生的後遺症。為什麼這麼說呢?

自己足夠強大,便沒有什麼可怕的:怕,就會輸一輩子

首先,“害怕被拒絕”的恐懼,可以歸咎於小時候所受到的批評。這些批評則來自父母、親戚或教師,而最嚴重的是我們同輩夥伴的批評。這些批評把我們和錯誤聯結在一起。我們不妨聯想一番,幼年時期,如果我們犯錯誤或失敗時,父母的反應是什麼?是“壞孩子”“淘氣鬼”“再不乖,就趕你出去”,還是“不聽話就把你賣給壞人”?

父母一時無心的責備,無意中等於給孩子的行為貼上了標籤。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對自己的行為並無認識能力,於是造成了行為與觀念的混淆,導致不安的後果。

入學後,玩伴又會給你取些綽號:“大頭”“四腿田雞”“糊塗蟲”“竹竿”“雀斑”“胖子”“齙牙”……

等到上了大學或進入了社會,情況並未改善,這時經常被別人批評:“無聊”“刻薄”“呆板”“假認真”“頑固”“粗野”“虛偽”“激進派”……在充滿挫折、消極的綽號以及各種批評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會成為吹毛求疵的成年人,缺乏足夠的自尊。“害怕被拒絕”的恐懼因此成為“害怕變化”。他們隨波逐流,追求與社會制度相配的安全與地位,不敢“輕舉妄動”。“害怕變化”最後變為“害怕成功”。在我看來,“害怕成功”和“害怕被拒絕”是同出一轍。

其次,“害怕成功”之所以充斥在我們的社會中,原因在於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嬰兒一直被撫抱,接著孩子開始知道,有許多事情是做不好的,許多事情是不應當去做的。孩子從電視中看到,演員在戲中互毆、廝殺、破壞別人的生活,等等。但每當節目終了,一切也就恢復正常了。這種種變化在孩子心中都印下深刻的痕跡。

再次,在所有這些令人洩氣的現象中,還有一種現代流行的反常行動,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因為工作的緣故無法盡心照顧愛護子女,因此在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內疚,他們往往用金錢來彌補自己的不安,藉此換取孩子的愛。他們還對孩子做了微妙的暗示和提醒:“既然我們對你的前途做了這些重大的犧牲,你將來一定要好好幹,一定要勝過別人,絕對不能失敗。”

這些使孩子產生了“害怕失敗”的後遺症,甚至對任何嘗試都恐懼。它的特點就是拼命為自己做合理的解釋以及儘量地拖延。“我無法想象自己獲得成功。”“我按照他們通知的,在早上8點30分就去應徵,但我到了那兒,應徵的隊伍已經排滿了半條街道,所以,我就離開了。”“我很願意做這件工作,但是我沒有足夠的經驗……”“我會把那件事辦妥的,只要我有充分的時間……在我退休之後。”

大多數人都瞭解,只要運用想象力,就能發揮創造力。他們都曾經閱讀過一些偉人傳記,這些偉人本來也都是普通人,他們都是克服重大的缺點與障礙之後,才成為偉大的人物。但他們卻無法想象這種情形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使自己安於平凡或失敗,並在希望與嫉妒中度過一生。他們養成了回顧過去的習慣(加強了失敗的意念);並且幻想同樣的情形會再出現(預測失敗)。他們受制於別人訂下的標準,因此經常把目標放得高不可及。他們既不相信夢想能夠真正實現,也未充分準備有所成就,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

失敗已固定在他們的自我心態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進展的時候,他們卻把它弄砸了。事實上,對成功的恐懼感,使他們拖延了成功所必需的準備工作以及創造的行為。而為失敗找出合理解釋,正好可以滿足這種微妙的感覺:“如果你們也經歷了我的遭遇,你們也不會有所進展的。”

因此,我們現在對生活的恐懼是由於早期沒有得到信心的鼓勵,這種恐懼我們如果不克服就會嚴重影響今天的發展。因為在恐懼所控制的地方,是不可能達成任何有價值的成就的。有一位哲學家寫道:“恐懼是意志的地牢,它跑進裡面,躲藏起來,企圖在裡面隱居。恐懼帶來迷信,而迷信是一把短劍,偽善者用它來刺殺靈魂。”所以一個人要改變自己,首先就要克服恐懼,肯定自己。

那麼,怎樣排除恐懼呢?

首先,你要進行自我激勵,不斷地在自己內心裡對自己說:沒什麼可恐懼的,我一定可以做好。

自我激勵就是鼓舞自己作出抉擇並且化為行動。激勵能夠提供內在動力,例如本能、熱情、情緒、習慣、態度或者想法,能夠使人行動起來。

其次,行動起來,用事實克服恐懼。很多事情沒有做的時候,常常會感到恐懼,一旦做起來就不會恐懼了。特別是事情做成功了,就可以克服恐懼,樹立起信心。

再次,把事情的最壞結果想象出來,如果最壞的結果你能夠承受,那麼就沒有必要恐懼了。比如,下崗了,又能怎麼樣?我還有基本生活保障,不至於活不下去。我可以幹自己能夠乾的事情。

所以,這世上根本就沒什麼事情是可怕的,一切源於你的內心。心無畏,便無懼。


自己足夠強大,便沒有什麼可怕的:怕,就會輸一輩子


以上內容來源於張靈芝《不怯場》節選:自己足夠強大,便沒有什麼可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