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尤溪」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桂峰

「 走進尤溪」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桂峰

「 走進尤溪」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桂峰

桂峰村位於洋中鎮東北部,毗鄰南平市樟湖板鎮,村部距福銀高速公路互通口僅13公里。全村土地總面積1593公頃,古建築保護區佔地面積13公頃,傳統街區建築群面積2.6萬平方米,現存明、清時代古建築39幢。歷史上曾名桂嶺、又叫蔡嶺、嶺頭,被譽為“遺落在山中的明珠“、“山中理窟”、“雲霞仙境”。2007年6月9日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桂峰歷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於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來,迄今已750多年了。南宋中後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東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隨著南移。作為名門之後的蔡長,承祖訓避世築居、耕讀傳家,桂峰便成為他理想的首選之地。後來,尤溪至福州的一條官道從桂峰經過,是尤溪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華起來,素有“小福州”之美稱。“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絃聲樂悠悠;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是當時桂峰情景的真實寫照。蔡氏子孫在這裡經過幾個世紀的辛勤耕耘、創造文明,使桂峰成為方圓幾百裡之內的名門望族。整個村落的建築風格風格獨特,依山就勢分佈於村的三面山坡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村中小橋流水,曲巷通幽,四周群山環抱,雲霧縈繞,山青水秀,氣候宜人,真可謂旋踵即景、移步換天。漫步村中,宛如涉足於一片夢中仙境。許多專家學者來桂峰參觀後驚歎:“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歷史”。

桂峰村滿目皆古,古道、古街、古樹、古書齋、古碑刻、古畫、古族譜等,最出色的則是古建築,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有:蔡氏祖廟、蔡氏宗祠、石獅厝、樓坪廳大厝、後門山大厝、後門嶺民居、後門田大厝、資壽寺(古建築都存有詳細的VCD聲像資料)。據統計,清代以前的古建築就有39座。 重點分述如下:

1、蔡氏祖廟:蔡氏祖廟位於村中心,坐南朝北,佔地面積1390平方米,建築面積731平方米,為二進單簷歇山頂木構建築,是蔡氏最早的肇基之地。祖廟背倚青山,面朝綠水,龍脈雄偉,案堂俊秀,地理先生稱之為“飛鳳銜書”。從建築的風格來看,祖廟並不豪華,但在蔡氏子孫的眼中,卻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蔡氏宗祠:蔡氏宗祠位於石印橋上游。系清康熙八年已酉(1669),蔡茂相(名雲鶴)高中進士後,第三年為首主持興建的。據桂峰《蔡氏族譜》記載:當時正值盛世,也是蔡氏家族鼎盛時期,“一時撥幣興工,備極輝煌冠冕”。從此,它成為蔡氏族姓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築之一。

3、石獅厝:石獅厝為於村部右後側,方向113度,因厝藏一精美的石獅而得名。該厝系蔡氏天房25世加朝公於清嘉慶年間所建。面闊五間,進深3間,佔地面積590平方米,建築面積486平方米,為二進穿鬥式歇山頂木構建築。

4、樓坪廳大厝:該建築位於村部後側,方向170度,佔地面積594.6平方米,建築面積520平方米,為二進制穿鬥式木構建築。是臺胞蔡龍豪先生兒時舊居。因地勢陡峭,於右側另搭一樓板為廳,故曰“樓坪廳”,主體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

5、後門山大厝:後門山大厝為獨立建築,始建於明末清初年間。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方向113度。為三進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構建築。據記載,本厝出過文武舉人各1名、秀才7名,文化氛圍濃厚,在桂峰村影響較大。

6、後門嶺民居:位於村部左後側山邊,方向坐丁向巽(45度)。為二進制單簷穿鬥式木構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後堂、廂房、二堂、門亭。左右為橫厝,左側建有華表山門。佔地面積1026平方米,建築面積893.75平方米。始建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

7、後門田大厝:後門田大厝位於村部右側山邊,方向坐東朝西。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為三進重簷歇山頂木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築以圍牆。始建年代為清咸豐年間,據載,因厝主在該房建築後期出現意外變故,地面部分還來不及裝修,迫使工程中斷,故留下一些缺憾。但是,就其藝術氛圍來說,不失為桂峰現有建築的佼佼者,在本省民居中也是獨樹一幟。特別是木刻藝術,工藝精湛,數量繁多,堪稱尤溪縣各類古建築之最。

8、資壽寺:又稱“皇山寺”,位於村東2-5公里處,是一座千年古寺。建於唐乾寧四年(897年),明崇禎十二年(1640年)重個,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僧瑞光復修。建築主體部分保留典型的唐代風格,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5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觀音殿、三寶佛殿、放生池、迴廊山門。整個建築拾級而上,寺門踏跺高達30多層,殿宇顯得莊嚴肅穆,氣派非凡。(1992年,該寺被列為尤溪縣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