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三條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深度)


人際交往的三條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深度)

前言: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與人交往時,只考慮自己利益,不遵循規則的人,永遠不會有真心朋友。

一個人有沒有遵循交往規則,直接影響對方判斷他是否值得深交。

而在人際交往中,有3條是大家沒有說出來,但非常重要的規則。

拒絕

在成人的世界裡,沒有明確的答應,就是拒絕

小何月底拿到獎金,出於興奮,發了條朋友圈,得到了很多誇獎和鼓勵,然而其中有個朋友,卻留言詢問獎金數額。

還未來得及揣測用意,朋友便發來了消息,先是一陣寒暄,隨後便說手頭緊,張嘴向小何借錢。

剛發完朋友圈,想說沒錢也不行,但小何打算給父親換個智能手機,已經看好型號,準備下單。

無奈之下,只好對朋友說,這筆錢的用途已經有了計劃,請他再找別人。說完之後還因為決絕了朋友,感到很愧疚。

沒想到同學接著說:“作何用途?不是特別著急,就先借我吧,下個月就還你。”

小何尷尬到了極點,不知如何回覆,明明已經拒絕了,朋友還極力勉強。顯然朋友是因為沒有被直接拒絕,以為還有爭取機會,再次要求小何把錢借給自己。

相同的案例會還有:

被推銷東西時,回答:我先考慮下一下吧;

被邀請吃飯時,回答:我不確定有時間呢;

被請求幫忙時,回答:我可能不太方便呢;

人際交往中,不可能所有的請求都會被答應,若直接拒絕別人,難免產生尷尬,為了不得罪人,很多人會選擇婉拒。

其實,“下次再說”更多是在表達拒絕,“看情況”更多是在表達不可能。如果說“好啊”“行啊”“沒問題啊”這類的就是答應了;如果說“好吧”“行吧”“我看看吧”這類的其實就是拒絕了。

所以,請記住,在成人的社交規則中,沒有堅定的提出,就是客套,沒有爽快的答應,即是拒絕。

人際交往的三條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深度)

借還

你借我應急,我送你謝禮,借少還多是規矩。

記得小時候,青黃不接時,會向鄰居借麵粉,一袋100斤,等小麥打下來新的,再及時還上,並且每次都會多還10斤。

奶奶總說,100斤是理,10斤是情,後來才明白,多的10斤,是為了答謝的饋贈。

有時候會疑惑,借多少還多少就行了,不多還,鄰居也不會說什麼。

但是奶奶不這麼認為,她說,你借我應急,我送你謝禮,借少還多是規矩,這是禮尚往來。

長大後,一直記著這段話,請人幫忙,無論大小,都會給予答謝。

請教同學一個問題,會和他分享自己的零食;

同事幫忙加了一個班,會請他吃一頓飯;

即使是在網上請教問題,也會在索得地址後,給對方寄一份家鄉特產。

《禮記·曲禮上》有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沒有人的付出是無償的,幫了你的忙,一定花費了別人的時間和經歷,想要維持好的人際關係,對於幫助,必須予以答謝。

如禮記中所說,有來有往才是禮,如果只是單向的接受幫助,有來而無往,也就失去了禮。

失禮的人即使佔了再大的便宜,也會得不償失,至少,會因為沒有遵守禮尚往來的規則,而付出代價。

成功的人際關係在於,看一件事,做到兼顧你和對方的不同角度。

人緣好的人,都遵守了這個規則,考慮對方的需求與難處,尊重對方,不為難對方,不忽視對方。

而那些不考慮對方想法,認為社交就是諂媚和阿諛奉承的人,永遠無法獲得好的人緣。

遵守人際交往規則,用真誠的態度與人交往,你會擁有更多的朋友,更和諧的人脈關係。

人際交往的三條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深度)

鏈接

不與人鏈接的人,往往在忙碌和辛勞中無法自拔。

人脈帶來的資源和機會,遠比獨自一個人埋頭苦幹更為珍貴和重要。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曾經為了體驗底層人民的生活,選擇了六個不同的城市打工。

在這場體驗中,她決定不利用自己的知識、學歷和人脈,斷絕所有和過去朋友來往,只靠1000美元的積蓄從零開始打拼。

芭芭拉換了六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

她租住在偏遠的房子,耗費大量時間在無意義的通勤上;因為沒有朋友,導致沒有人為她引薦更好的工作;她不得不同時兼好幾份零工,沒有精力管理自己的儀表和情緒,漸漸顯露出一個粗暴、疲憊、不修邊幅的失敗者。

她得出一個讓她無法接受的結論:單靠她一個人的力量,怎麼樣都無法擺脫貧窮的生活,並且還會越過越慘。

人際交往的三條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