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基礎


夯實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基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深入貫徹落實這一部署,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高舉民族團結旗幟,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政治基礎。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對我們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至關重要。新時代,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要堅持和發揚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要在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下,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展的成果。

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民心基礎。

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首先,要多創造促進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通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爭取人心。其次,要用心用情爭取人心。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各民族要相互瞭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只有這樣,才能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第三,要善於團結群眾爭取人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離不開整個社會的支持,全社會要一起做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共享發展的紅利,從而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向著偉大理想去奮鬥。

抓住“發展”這個核心,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物質基礎。

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要緊抓“發展”這個核心,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打好脫貧攻堅戰,確保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用好“發展”這把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興辦產業,穩定和鞏固脫貧成果,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機制。要通過發展,重點解決各族群眾的民生問題。要緊緊圍繞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多搞一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要增強改革發展的普惠性、包容性,縮小發展差距,使各民族都搭上現代化的快車,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增強文化認同,打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思想基礎。

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要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凝聚人心,弘揚中華精神,彰顯中國力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助推器。第二,要加強“四觀”和“五個認同”教育。要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和“五個認同”教育。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第三,要加強革命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完善法律法規,築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制度基礎。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法治保障。只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係才會牢固。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要增強各族群眾法律意識,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誰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要牢固堅持和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工作的制度優勢,把制度優勢轉化成做好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率優勢。

高舉民族團結旗幟,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政治基礎。

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需要有好的方式和途徑,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真抓實幹,把民族團結進步的各項政策舉措落實落細落地。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不端架子、不空喊口號、不搞轟轟烈烈的形式,少“漫灌”、多“滴灌”,多做精耕細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工作。要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順應網絡時代宣傳工作的新趨勢,樹立人文化的理念,運用大眾化的方式,打造實體化的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創新發展。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多渠道、全方位、多手段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把網絡建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臺。

(文:閻佔定 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謝謝閱讀

監製:魏旭文 審核:馮銳 編輯/製作:郭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