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面子


中國人的面子


中國有兩個很有意思的詞,一個是“門面”,還有一個是“頭臉”。這兩個詞都關乎面子。女子以諸多飾物來裝點自己的頭臉,男子則以諸多頭銜光環來支撐自己的門面。

——《中國民族性》

面子之於中國人,猶如寶劍之於劍客,騎士之於榮譽,是丟不得的。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中庸》雲:“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可見,古代中國人確實有比較繁複的禮儀規定。既立長幼,序尊卑,也確立了人際交往的手勢姿態,併兼有道德法律之綜合功效。所以孔子有感於春秋之禮崩樂壞,提出儒家的最高理想就是克己復禮。

再看“禮貌”一詞,我們就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重視面子了。因為,“貌”即是面容,外表的意思。講禮貌,自然要重視面容,重視面子了。或者說,只有講禮,才有貌(面子)。

儒家文化,強調的是個人的品德修養,所以,作為《四書》之首的《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與個人修養有關的。按照這個思路,只有個人品德修養做好了,才可能有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換一個說法,個人修養是一切事業的起點,甚至也是個人追求的終點!(止於至善)。而怎樣衡量一個人的個人修養好壞?“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內心與外在同樣完美,才能稱為君子。內心只有自己知道,外在只有通過“禮”反映出來,並獲得大家的認同——這自然與面子相關了。所以,才有“士可殺不可辱”!連生命都可以放棄,但是,絕不能被侮辱!就如子路臨死也要把帽子戴正一樣。

這樣的文化也孕育出了一些相關的舉措。比如,在科舉考試以前,官吏的選拔可以通過舉孝廉的方式推舉出來。所謂孝廉,當然是又孝順又廉潔了。這樣的人,無論能力如何,都是可以做官的了。至於科舉考試,從考試用書到考試內容,幾乎無一例外都與道德修養有關。因為中國專制歷史的悠久,法律制度的相對不完善,道德幾乎成為控制官員腐敗的唯一也是最後一道閘門。所以,道德品質的評價,在歷朝歷代都異常重要。德才兼備固然好,可那樣的人畢竟少之又少。如果無才,有德也行。沒有德的(缺德已經成為一句罵人的術語),無才到沒什麼,因為翻不起浪。千萬不要無德而有才,那是歷代統治者很忌諱的。就如漢朝劉邦之殺韓信,明朝朱元璋之誅群臣,甚至智慧如諸葛亮也要在死後安排人殺掉智勇過人的魏延。雖然,他們殺掉的,並非缺德之人,但他們害怕的,還是這些人“缺德”。所以,寧可枉殺,決不放過!

民間評判也是這樣的,道德是一切評判之首。德高望重之人在任何時候都是令人敬仰的。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頗具流氓氣的劉邦也只能打消廢太子劉盈的念頭,因為那四位人物,基本上就是道德的化身,誰敢觸碰?

三國中被稱為人中之龍的呂布,其武藝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由於其投靠不當,加上別人的挑唆,幾次背叛主子,故有“三姓家奴”之惡名。統一大半個中國的曹操,其才華遠出劉備之上。不過,其用人“唯才是舉”,也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甚至“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之徒都可以重用。所以曹操在民間的評價充其量為“亂世奸雄”,而在不少文藝作品裡都是一副白臉奸臣的嘴臉。劉備雖然只偏居一隅,國弱將寡,但在百姓心中是一忠厚長者形象,所以愛戴的多。其桃園三結義更是令無數人嚮往景仰。至於關羽,要論治國安邦能力,比他強得多的大有人在,但因為其忠肝義膽,所以地位一路攀升,成為與文聖人孔子齊名的武聖人,終年享受祭祀供奉,更可見道德之威力。

從上到下的道德至上觀念,使中國數千年來研究道德的經典汗牛充棟,研究道德的人物名家輩出,放眼中外,可說無出其右。相反,研究法律的人士可就相形見絀了,甚至數千年來,惟屈指可數!由此可見,依法治國之路有多麼艱難!

既然道德之重要關乎一個人的幾乎所有評判,所以,與之相關的禮儀(禮貌)的重要就不言而喻的了。

不過,如果真能做到內外兼修,表裡如一,這又何嘗不是中國人之大幸呢?

遺憾的是,由於道德中的仁、義、智、信等品質不好評判,也不好約束,所以,禮儀在道德評判中就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了道德的標誌。看一個人有無道德,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看其有無禮儀,有無禮貌。

一方面是對道德修養的極度重視,甚至隨時以聖賢之德要求普羅大眾,另一方面是真正具有聖賢之德的人畢竟不多,巨大的差距怎樣填補?現在好了,禮儀成了道德的標誌,而禮儀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中國成為禮儀之邦也就順理成章了。

禮儀是道德的表象,而面子直接依附於禮儀,以此類推,好面子就是好禮儀,好禮儀就是好道德,你想,中國人能不重視面子麼?

但是,畢竟本質比現象更加重要,現在卻成了本末倒置,輕重移位。長期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一代代重視道德品質的中國人成了一代代重視道德表象(禮儀甚至面子)的中國人了,也即你真正是怎樣的一個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表現出你是怎樣一個人!無怪乎有那麼多的“道德楷模”不堪入目,有那麼多的“高尚君子”不能深究……甚至“虛偽”成了中國的民族性之一。“好偽至極,至於如今日中國人,真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無論何人,無論何事,無論何地,無論何時,而皆以偽之一字行之。”——梁啟超

播下龍種,卻收穫了跳蚤。是為一嘆!

那麼,既然有如此副作用,禮儀是否就該打倒不要了呢?

激進的人們正是這樣乾的!

先是打倒“孔家店”,隨後是破四舊,搞**革命。“我是大老粗”成為時髦,粗俗野蠻成為榜樣。長幼無序,尊卑無別,沒有敬畏,造反有理,禮儀之規幾無存矣。相互稱呼,均稱同志。殊不知,世界之大,知音渺渺,獨同志眾多乎,幾乎囊括天下!所以現在同志一詞已經變味,結果相互間連個正事稱呼也找不到了。或者,做生意的都稱老闆,機關的統稱領導,實在找不出的就稱兄弟。先生、小姐、太太等尊貴的稱呼也躲躲閃閃,流向小眾人群。最典型的是,作為教育殿堂的學校,學生上臺領獎時應該怎樣接獎狀,領導頒獎後應該怎樣表示,都成為問題!禮之不存久矣!

所以,現在要說中國是禮儀之邦,那隻能笑人齒缺罷了。相反,在日本,在韓國這些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遠的近鄰,倒還把我們許多棄如敝履的禮儀完整保留。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既然禮儀不存,那依附在上面的面子還有中國人好(hào)嗎?

好!幾千年的血脈傳承形成的基因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只是由於禮儀已經被貶斥忽視,面子沒有真正的依附場所,於是就隨波逐流,與時俱進了。

請吃飯,非要點一大桌菜,才算有面子,即使倒掉一大半也毫不心疼;朋友聚會,本來自己經濟拮据卻非要爭著去買單或者假裝爭著去買單;結婚時,別人請了五十桌,我偏要請一百桌,才顯面子;你穿的是耐克,我就要穿阿迪達斯;你開的是寶馬,我就要開勞斯萊斯;你買了遊艇,我就要買飛機……面子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異化,基本上與道德禮儀無關,甚至走向了它的反面。

可不悲哉!

更可悲的是,因為一句話的不到位,因為一個眼神的不對,因為無意中被踩了一腳,甚至因為懷疑別人說了自己的壞話等等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被一些中國人認為是傷了自己的面子,不惜拳腳相加,大打出手,甚至拼個你死我活。而外敵入侵了,領土被佔了,甚至家破人亡了,他們卻不敢或不願拿起武器去戰鬥!因為,那是國家的事,無關自己的面子,或者,大家都沒面子,自己也就不存在沒面子了。

如此“面子”還有什麼面子呢?束之高閣可矣!

當然,也有一些變異的基因,其面子因為禮儀之不存而付之東流,於是成為隨時隨地都可以不要臉的人,其行為處事則更令人恐怖了!

E�i7��\u001bP

中國人的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