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工廠》看十年以後的國內製造業

從《美國工廠》看十年以後的國內製造業

去年,有一個記錄片很火,《美國工廠》。

這部片子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但它火的原因倒不是製片人的特殊身份,而是講述的內容和呈現的方式,中美兩國的文化衝突、後工業時代美國傳統產業工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將要面對的更不確定的未來,在記錄片裡呈現的淋漓盡致。這既是一箇中美兩國的故事,也是全球化的故事,更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本地是個工業城市,產業工人――尤其是汽車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是這個城市最主要的經濟驅動力。然而很奇怪,本地幾乎從沒有誰議論這部片子――即使在片子熱映的時期,雖然它所講述的故事與大多數人都息息相關,卻幾乎沒有人關注它。

但是十年之後――甚至要不了十年,我們就可能面臨同樣的困境。

從《美國工廠》看十年以後的國內製造業

國內知名民營企業家、福耀集團的董事局主席曹德旺,2015年到美國鏽帶區俄亥俄州代頓市開了一家汽車玻璃廠。接下來,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和由此而引發的衝突、紛爭、艱難的融合(表面上的),企業由虧損到贏利的曲折過程,似乎告訴人們――當然是美國人――這樣一個事實,全球化背景下的“工業模式”,至少是現階段的“工業模式”,即是“中國模式”。只有中國模式的工業生產才有競爭力。所謂“美國工廠”,本質上仍是中國工廠,區別只在於地點不在中國而在美國,主角不是中國工人而是美國工人。

什麼是中國模式?曹德旺的工廠,就是典型的中國模式,由內到外滲透著幾乎盛行於所有中國工廠的中國式的管理文化。如果你在國內其他工廠有過工作體驗,你也就間接體驗了曹德旺工廠的中國模式。

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無孔不入地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我們所經歷的這個時代,我們的生活在過去幾十年裡所發生的變化,無論是經濟的還是文化的,絕大多數都是全球化直接和間接的產物。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全球化悄無聲息深入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我們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全球化使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製造業中心,我們跟著受益,但它的另一面是,製造業由歐美髮達地區向更低人工成本的國家轉移,於是,美國製造業逐漸空心化,傳統工業區走向沒落,變成“鏽帶區”。

所以特朗普才要想方設法讓製造業迴流美國,至少為了選票,他得這樣做。

而正如這部記錄片所揭示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全球化背景下,美國傳統模式的工業生產,已經毫無競爭力。片中,儘管美國工人時薪比以前在通用汽車公司上班時少了超過一半,但2017年,福耀美國工廠仍然虧損了4000萬美元。引進“中國模式”後,也就是福耀集團在中國本土的管理模式,工廠實現了盈利。

從《美國工廠》看十年以後的國內製造業

那麼,中國模式真的可以在美國鏽帶區落地生根,遍地開花?

可能性不大。

對美國工人來說,雖然從此有了工作,但其勞工權益和收入相比以前,已經大幅縮水。並且,記錄片在最後揭示,即使美國工人在福耀美國工廠的時薪比他們之前在通用公司上班少了16.26美元,但隨著智能化、自動化的發展應用,這時薪區區12.74美元(放在中國已經高的咋舌了)的人工也會被逐漸淘汰。片子最後的字幕是:全球將有3.75億人口必須在2030年,因為智能化、自動化應用去尋找全新種類的工作。

這是這部記錄片最大的啟示。

奧巴馬想通過記錄片告訴美國人,傳統的美國製造業,尤其是低附加值的中、低端製造業,已經不可挽回地衰落了。美國經濟的根本出路不是他的政敵特朗普所高唱的讓製造業迴歸美國――那是做不到的,而是應該向高端的新經濟領域轉型。

製造業或許有一天會迴歸美國,但不會是現在這種模式,而是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全新模式,並且還會催生全新的、我們前所未見也無法想象的產業。

近代以來,人類已經歷三次產業革命浪潮,如今,時代已來到第四次產業革命的臨界點。曹德旺打算把他的美國工廠大規模應用自動化、智能化,那些受僱於他的美國工人們,將何去何從?

既然美國工廠可以大規模應用自動化、智能化,那中國工廠就不可以?

所以,這很可能也是對我們自身命運的隱喻。

從《美國工廠》看十年以後的國內製造業

十年後,可能還不需要十年,自動化、智能化應用會大規模取代人工作業,中美兩國在經濟領域的競爭,將取決於誰在自動化、智能化研發和應用方面更成功,誰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強。當然,歸根結底,是誰培養和吸納人才的能力更強。

實際上,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自動化、智能化應用,在現實中已不斷髮生,雖然應用的範圍還十分有限,遠談不上普及,但這是一個歷史的大趨勢,普及的速度會不斷加快。不這樣,中國製造業也早晚會被經過自動化、智能化升級後更高效,成本更低廉,技術水平更高超的其他國家制造業所淘汰。

之前看過一篇報道,國內有行業大佬稱,中國汽車產業將進入全面洗牌期,會有50%被淘汰。畢竟是公開講話,這說法還保守了一點。早晚會被淘汰的應該遠不止50%,最後存活下來的可能只有幾家汽車主機廠商。這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十年前中國有好幾十家手機廠商,十年後還有幾家?汽車工業發展也是同樣道理,先是百花齊放,再是群雄割踞,再是幾強爭霸,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會存活下來,成為汽車產業巨頭。五花八門的車型,也會逐漸被精簡,只留下幾款標準化的車型(除非個性化定製成本因技術進步而變得成本特別低廉,但就大宗工業製成品而言,未來30年實現的可能性不大)。你看蘋果手機有那麼多型號嗎?沒有,太多型號是對研發和製造資源的浪費,經市場自然淘洗,去繁為簡也會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從《美國工廠》看十年以後的國內製造業

而這也就是意味著,整個汽車配套產業鏈少品種大批量的黃金時代會隨著汽車產業本身的演化整合而到來。少品種大批量,就為自動化、智能化低成本普及應用創造了條件。也許這是十年以後才會發生的事,也許要不了十年,五年以後,就會逐漸形成這種局面。自動化、智能化大規模取代人工,就不是遠在天邊的事了。

那麼,果真如此,配套產業鏈上無數的產業工人,該何去何從?

奧巴馬給美國製造業開出的藥方是產業工人升級培訓,成為新經濟時代的智慧產業工人。

那麼我們呢?

(PS:配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