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炸出“灰犀牛”,特朗普四個二帶了兩張王

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擴散以來,海外對疫情的控制和防護方面所做的措施著實讓人感到沮喪,尤其是發達國家,不管是在醫護人員人數方面還是醫療設備方面,都遙遙領先於我們,但是就目前來看,讓人無限擔憂,但是,另一方面,幾乎所有人把本次全球股市暴跌的始作俑者都歸結到了新冠身上,這麼大的鍋有點背不動,說沒關係是不可能的,但這頂多算是一個導火索,全球經濟的“病”四年前就開始了。

遙遠的“灰犀牛”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總是覺得“灰犀牛”事件的發生離自己很遠,就像天文學家的“小行星撞擊說”那樣,都是幾萬年後的事兒了,但是一旦發生,必然沒有在短期內做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大家把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機歸結到了突發性事件上,但是,我認為,這是必然,並非偶然,早在2016年就有徵兆了,不過幾乎所有人選擇了無視。

在2017年10月開始美聯儲正式啟動“縮表”政策實施,喊了近一年的政策落地,那麼,為什麼要縮表,金融危機前,聯儲資產負債規模僅為 9000億美元,金融危機後,經過三輪QE,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擴張至危機前的近5倍至4.52萬億美元,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美聯儲總資產不再繼續擴張,穩定在4.5 萬億美元一線。按照這個速度擴張下去,過不了多久非得“撐死”不可,後來,乾脆放棄了此前溫和的貨幣政策態度,飛鴿秒變禿鷲,猛加息的時代來臨,雙管齊下,當時的解釋是為緩和和控制通脹目標,同時收緊的結果就是短期緩解通脹,資產價格上漲,優質資產溢出,中長期上抑制和壓低遠端資產收益,這方面表現在當前的十年期美債收益率上。

資產擴張留下的後遺症還沒得到有效解決,債務擴張又上臺,從2015年開始至2019 財年,美國債務增長速度遠超GDP增長規模,平均每年增長一萬億以上,槓桿使得短期經濟得到大幅提升,2018年8/9月連續兩個月達到了4.2%的增速,隨後一路回落到2月的2.1%,也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下短期內經濟得到快速增長,但是這種靠不斷透支政府信用堆起來的經濟很快隨著規模的邊際化減弱,經濟增速同步回落,“灰犀牛”徹底初長成。

在大家覺得美國經濟即將帶領全球經濟起飛開始進入復甦的黃金階段的時候,一場“新冠”疫情打破了唯美馬首是瞻的爛兄爛弟的幻想,泥菩薩過江,何以度他人? 這個時候回頭再看,“灰犀牛”離我們還遙遠嗎?

四個二帶兩王

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特朗普上臺後一改溫和內外政策,對內,改革奧巴馬執政時期的社會福利政策,由普惠偏向富人階層,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張赤字不斷臺升,種族矛盾加劇和貧富差距導致惡性事件頻發;對外,軍事擴張,導致中東局勢進一步惡化,軍工支出大幅增加,這是由社會福利支出換來的,富人賺錢,窮人為國家軍費支出買單,對全球發動貿易戰,這不僅沒有改善本國的逆差局勢,反而進一步擴大了逆差敞口,加劇國內經濟局勢進一步惡化,製造業進出口回落,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雖然出臺了補貼措施,但成效幾乎可以忽略,全球需求疲軟導致貿易爭端四起,貿易爭端又反過來加劇了全球需求疲軟。

反觀奧巴馬時期的一系列政策,雖然沒有“讓美國再次偉大”,但是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使得美國的經濟增速穩定在2%以上,溫和的資產擴張讓美國得到很好的恢復。

新一輪全球洗牌模式開啟

現在很多人都在擔心金融危機,有什麼擔心的呢?已經是金融危機了,美股一週內兩次觸發熔斷,泰國、菲律賓一日內連續多次觸發熔斷,巴西一天內兩次觸發二級熔斷,歐洲多股市單日觸發熔斷,單日跌幅趕超2008年單日跌幅,道瓊斯指數2008年全年跌幅33%,今年開年第一個季度還沒過完就跌了25%,其他發達國家股市同理,所以放心吧,已經發生了就不要再擔心了。

股市下跌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下降加深投資市場恐慌情緒,和投資環境惡化,從而導致全球融資規模下降,工業輸出萎縮,大宗商品共價格大幅下跌,各國紛紛釋放流動性刺激需求帶動,從去年開始貨幣寬鬆從美洲到亞洲再到歐洲,但是並沒有改變全球工業進入通縮的現狀,貿易遭到破壞後,以服務也為支柱的國家在“新冠”的影響下更不容樂觀。

所以,現在我們擔心的不是金融危機,而是金融危機誘發經濟危機,從全球範圍內來看,目前的經濟環境生態是非常脆弱的,如何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是關鍵,一者,太過寬鬆可能惡化的更快,二者,如果用力過猛短期內起到明顯的效果,但是站在長遠角度來看又是後患無窮,不能再做追著擦屁股的事了,這就要求決策層既要運用有形的手進行有效的調節,還要把控好調節的力度和速度。


在“黑天鵝”和“灰犀牛”的雙重影響下,全球經濟格局或許要重新洗牌了,這對於我們是一個機會,藉助制度優勢,市場優勢,人才優勢,人口優勢更上一層樓。新興的發展中國和政策調節空間較大,靈活將是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好的機會。

免責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所有權利歸作者本人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複製,洗稿,數據來源均為公開發布的數據整理所得,文章觀點不夠成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