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心理健康,老年人這麼做

 目前,國內疫情正在一步步好轉。不過,在面對疫情時,老年人由於免疫功能和適應能力相對較低,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鬱、恐慌等不良情緒。為了讓市民更好地關愛家中老年人心理,記者就此採訪了心理專家。


呵護心理健康,老年人這麼做

可能出現睡眠障礙、恐懼感

  目前老年人有哪些心理特點?廣東省心理健康協會心理危機干預專業委員會顧問、惠州名醫、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駱煥榮介紹,疫情當前老年人有其常見的心理特點。

  其一,認知能力較低。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大腦功能一定程度發生了弱化,容易導致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遲鈍。當疫情來襲時,難以及時反應和應對,需要較長時間來接受信息。再有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對疾病的認識,很多時候只能靠“道聽途說”,也不懂得甄別真假。

  其二,存在明顯的孤獨感和依賴感。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尤其是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的老人,缺少思想和感情交流,有明顯的孤獨感,很多在疫情發生之前就已經有了焦慮不安、心神不定等情緒基礎。老年人的行動力減退,情感脆弱,很多事情需要依賴子女或其他人去做,難以主動自覺保護自己,需要他人反覆督促。

  其三,存在焦慮和抑鬱表現。春節是老年人翹首以盼全家團聚的日子,但疫情發生之後,因為和親人分隔兩地或生病“隔離”治療等,暫時無法團聚,進一步催化了焦慮情緒,出現如緊張害怕、無用失落以及消極抑鬱等。

  其四,易怒和恐懼。老年人情感不穩定,容易傷感,容易激怒,如對疫情防控措施不理解,出現拒絕配合、發怒等表現,但勸導之後又容易產生懊悔心理。老年人雖然不是很瞭解疾病知識,但也知道疾病大體的危害性質,會害怕自己感染,擔心會拖累家人,因此會恐懼疾病。

  其五,出現睡眠障礙。老年人由於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降低,容易出現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加上疫情氛圍的影響,可能會加重睡眠障礙問題。

呵護心理健康,老年人這麼做

多與家人交流尋求支持

  那麼在當前形勢下,如何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呢?駱煥榮指出,老年人心理防護很重要。

  第一,控制信息攝入量。老年人要自覺控制疫情信息攝入量,不要過分關注疫情變化,儘量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能做的防護上來。家人要留意老人的關注點,適時干預不正確的關注點,引導老人相信官方權威機構發佈的信息,避免信謠傳謠。

  第二,維持健康,規律作息。老年人應合理安排飲食,多喝水,保證新鮮果蔬、維生素的攝入,保證身體營養需求。同時關注冬春季節天氣變化,注意保暖,謹防感冒。居家防護疫情一定程度上會給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帶來不適應,應保證規律作息,避免影響睡眠質量。

  第三,充實生活,轉移注意力。在不外出的情況下,老年人可利用室內空間活動,做一些令自己愉悅的事情,例如,進行簡便而又力所能及的小運動和小遊戲,諸如打太極、寫書法、下象棋、泡熱水澡甚至做家務等,使自己在轉移注意力的同時維持身心的愉悅。

呵護心理健康,老年人這麼做

第四,多與家人交流,積極尋求心理支持。疫情流行時,老人容易感到孤立無援,這時建議老人多與家人交流,家人之間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加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如果家人之間因“分隔”不能相見,可以利用網絡視頻通話、語音等方式進行交流,要多給家中老人關懷,避免老人過於恐慌、焦慮。

  第五,正視接納老年人的緊張、恐懼、焦慮情緒。如果老年人出現緊張、恐懼、焦慮情緒,要正確對待、理性接納,並給予足夠的情緒支持。

  第六,尋求專業的精神心理衛生人員的幫助。當老年人出現嚴重恐懼、緊張、焦慮等應激反應,或其他嚴重心理問題時,建議及時到心理專業醫療機構就診,或撥打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尋求專業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