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為什麼一定要中醫介入

劉力紅:為什麼一定要中醫介入


隨著疫情的控制,對中醫介入的要求亦越來越制度化。比如中醫的治療率必須佔到百分之八十,每個醫院必須按時上報,而為了中醫治療率達標,當然也就各施其法。我想最容易實現的達標舉措,就是每個患者發幾盒連花清瘟膠囊或者其他什麼。強調中醫的參與,甚至規劃一定的參與度,這都是有必要的。但若這個參與一旦流於形式,那麼中醫參與的利弊就很難評估了。

大家都會說,中醫代表著優秀的中國文化,是中國文化土壤裡生長出來的瑰寶。那麼,這個優秀、這個瑰寶體現在哪裡呢?其實就體現在“中”上!中的意義深邃無比,而從我們言談所及的地方看,她至少透顯著不偏,透顯著和諧,而不偏或和諧正是健康的真諦所在。反過來,有偏了,或者失去和諧,亦就意味著不健康的開始,意味著一切疾病的開始,這次的新冠肺炎亦不例外。《黃帝內經素問》對於這個不偏或和諧有另外一個相似的表達,就是“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所以,根據這個最基本的原理就得出了一切疾病的治療總則:以平為期!那麼如何具體貫徹落實“以平為期”的原則呢?用醫聖張仲景的話來說,就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見《傷寒論》第16條)中醫的重要法寶或曰重要特質“辨證論治”便源於此。

通過辨證,也就是通過對脈證(即中醫四診)的診查,了知身體的所偏(偏寒、偏熱、偏虛、偏實),再以相對的方法處治,比如治寒必須以熱,治熱必須以寒,治實必須用瀉(或攻),治虛必須用補。

細心的朋友定會發現,上述的對治實際上是在以偏糾偏,是在以偏救弊!如果這個偏糾錯了,那會是什麼結果呢?這個結果一定可想而知!亦正如孫真人在其《大醫精誠》裡說道的:“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

對於此次的新冠病毒,由於西醫沒有對治的良藥,故而在病因層面缺乏有效的治療,這正可以發揮出中醫的優勢,共同攜手打好這次的疫情戰。而中醫的根本優勢在於上述的辨證施治,中醫的這個因不是在實驗室裡求,不是在一流的病毒研究所裡求,而是在臨床的實際中求,通過細查脈證,便能辨證得因,審因論治,便能使患者獲得良好的療效。一線的實踐,無不說明了這個問題。

因此,中醫的介入是病情的需要,講大一點也是歷史的需要,每一個有良知的人們,無論之前對中醫瞭解多少,都希望能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思考,在弄清原理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中西相抱,這樣才能真正地發揮中醫所長,才能真正救民於水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