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護不應缺席

■一場突發疫情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坦然接納併合理釋放情緒,多與家人、朋友交流,有助於更好地生活

  

  疫情期間,不少人出現了抑鬱、焦慮、恐慌等心理問題。因此,除了加強身體防護,心理防護也不應缺席。那麼,各類人群應該如何做好心理防護、增強戰勝病毒的信心呢?

  確診患者可能出現麻木、否認、恐懼、焦慮、抱怨、孤獨等情緒,這些都屬於正常人群對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在這段時間內,確診患者可利用現代通信手段聯絡親朋好友、同事等,表達內心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持鼓勵。允許自己出現上述情緒反應,接納目前的隔離環境,尋找逆境中的積極意義。必要時可使用心理援助熱線或在線心理干預。同時,需要積極配合治療和隔離措施、健康飲食和作息。

  疑似患者可能出現不確定感、怕被歧視、躲避治療、恐懼或焦躁等反應。這類人群需要放下手機,留出足夠的時間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覺察自己的情緒。可以看看書和娛樂節目,聽聽喜歡的音樂,或者做手工、織毛衣、繪畫、搭積木等。如果通過自我調節無法緩解負性情緒並影響睡眠和飲食,可使用心理援助熱線或在線心理干預。

  醫護人員可能出現緊張、焦慮、失眠、壓抑、自責等情緒。建議醫護人員瞭解應激反應,學習應對應激、調控情緒的方法,與同事及家人討論內心感受。安排適宜的放鬆和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和飲食,儘量保持與家人和外界聯絡、交流。如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焦慮等症狀難以自拔時,應及時申請調整工作崗位,或者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與患者密切接觸者可能出現畏懼、不安、焦慮等情緒。建議密切接觸者相信科學,增強對政府和醫護人員的信任感,遵循隔離或觀察的相關要求,做好日常生活調整的充分準備。瞭解自己染病或者被排除的各種可能結局,做好相應的思想準備。保持坦然的心態,規律生活,加強休息,有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

  易感人群及大眾可能出現恐慌、不敢出門等行為。一場突發疫情的確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造成心靈創傷,產生一定的消極情緒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即使發現自己出現了一些異常的負面情緒,也不必有過多的心理負擔。坦然接納這些情緒,併合理釋放情緒,有助於更好地生活。建議多與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加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13日 19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