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

歐.亨利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

1862年出生的歐.亨利大家並不陌生,在我們小學課本里都有收錄過他的一些作品,其中包含這篇《最後一片葉子》

歐.亨利被稱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與法國的莫泊桑以及俄國的契科夫並稱為“世界三大小說巨匠”。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歐.亨利善於運用詼諧幽默和犀利諷刺的語言,描摹社會底層小人物的人生百態,以此來刻畫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惡、醜。

這種創作風格的形成與歐.亨利本人的經歷不無關係。他3歲母親就去世,寄養在親戚家裡,高中輟學,當過學徒,扛過苦力,被生活所迫也當過騙子和強盜。

正是這種殘酷的生活體驗,讓歐亨利能夠準確的把握和理解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複雜的人性

歐.亨利一生出版過多部短篇小說集,早期有《四百萬》《西部之聲》等,即便他去世時後,還出版了《滾石》和《流浪漢》等作品集。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題材豐富,從不同的視角真實的反映出了美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社會面貌。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最後一片葉子》講述的是:年輕的女畫家瓊西一起生活在華盛頓的格林尼治村。瓊西得了嚴重的肺炎,好友無微不至的照著她,瓊西把自己的生命寄託在窗外即將凋零的常春藤葉子上。一名叫貝爾曼的老畫家得知此狀況,在風雨交加的夜晚,把最後一片常春藤的葉子畫在了牆上。瓊西得救了,而老貝爾曼卻染了風寒,因肺炎去世了。

《最後一片葉子》歐.亨利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這篇小說充分體現出歐.亨利作品的藝術特色。接下里,我就以這小說為例,和大家一起品味歐.亨利作品的

語言之美,結構之美以及人性之美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小說呈現出的語言之美

著名的作家汪曾祺曾經說過:“寫小說就是寫語言”。

因此,一部成功的小說,除了在情節上的巧妙構思,作者還要有充分駕馭語言張力的能力,

從而可以構建一個豐富多彩審美空間,歐亨利正是這樣的作者。

他儼然已經讓語言有了自己特徵和烙印,比如:在《最後一片葉子》這部小說中體現出來的那些笑中帶淚的幽默感,形象誇張的比喻等等,都會給讀者帶來獨特的語境體驗。

1 幽默的語言風格

有些評論家總是用“含淚的微笑”來定義歐.亨利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幽默感,那麼什麼又是含淚的微笑呢

這種語言的特點就是乍一看筆調生動活潑,甚至還引人發笑,但細細品來,卻透著一種悲涼和悽慘,讓人心情沉重,這就是所謂的“笑中帶淚”的幽默感。

下面就列舉小說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描寫片段:

他(貝爾曼)六十歲了,留著長鬍子,像米開朗琪羅 雕刻的摩西那樣,捲曲的鬍子一直從薩提爾 似的臉上順著他小鬼一樣的身軀垂落下來。貝爾曼在繪畫上並不成功。他從事畫畫四十年,卻沒有能夠觸摸到藝術女神衣裙的花邊兒。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在這段對老畫家貝爾曼的描寫文字中,讀者看了前半段,理所應當的認為貝爾曼是個大師級的人物。

因為,第一,他年齡較大,勢必經驗豐富;

第二,摩西是以色列的先知,用摩西作為他的比喻對象,說明他有智慧;第三,他有瀑布般的大鬍子,表明他有藝術家的氣質。

可歐.亨利馬上又來個急轉彎,說他“繪畫四十年,卻沒有觸摸到藝術女神的衣裙的花邊兒”。

事實想象巨大的反差,給語言造成強烈的喜劇效果,但讀者在笑過之餘,又不免為老貝爾曼的落魄感到哀嘆和心酸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歐.亨利總是以喜劇形式來展現悲劇內容,用悲劇的情節來反襯喜劇效果,用漫不經心的語調不漏痕跡的把喜劇和悲劇的有機融合在一起,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善用形象有趣的比喻

形象的比喻不僅能增加語言的畫面感,還可以增加趣味性,更有利於讀者對內容的理解。在《最後一片葉子》裡,不乏有這樣的比喻。

比如文中寫到:“一個冷漠、無形的生客(醫生管他叫肺炎)遊蕩在這一地區,用他冰冷的手指在這裡觸到一個,又於那裡帶走一個......一個被加利福尼亞州的西風颳得臉上已沒有了血色的纖弱女子,本不該是這個有著紅紅的拳頭、氣喘吁吁的老傢伙看得上眼的獵物.”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歐.亨利把肆虐的肺炎比喻成一位冷漠遊蕩的獵人,這種比喻把疾病的危險和兇惡以及偶然性都描繪得十分貼切。為接下來表現瓊西得病之後的絕望以及老畫家貝爾曼離世的突然打下了伏筆。

文中還有一句

:“瓊西說著閉上了眼睛,宛如一個倒下的雕像一樣,靜靜的躺在那裡”

雕像”本是沒有思想和生命的人形物體,這裡把病重中的瓊西比作“雕像”,說明瓊西已經完全放棄了自己活下去的希望,無論是她的思想還是身體都已經僵硬,毫無生氣可言。

這裡的比喻形象而恰當,也與後來瓊西看到那片最後的葉子,重新燃起活下去的信念相互呼應,巧妙的製造出鮮明的反轉戲劇效果。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小說所呈現出的結構之美

1 用“上帝的視角”觀照整個劇情,清晰明瞭

用上帝視角的陳述方法也叫全知敘事,就是清楚的交代人物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不會讓讀者產生疑惑和猜測,讓人輕鬆閱讀。

這種敘事方式既能任意透視人物的內心世界,又可以自然的發表評論和看法,增加敘述的自由度,讓讀者感到始終有一位旁觀者在指引。

比如:小說中對於瓊西和蘇之間關係的描寫:

她倆一個來自緬因州,一個來自加利福尼亞州。她們是在第八大街一家名叫“戴爾蒙尼克之家”的餐廳吃飯時認識的,兩人很快就發現,她們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調拌菊苣色拉上,還是在衣服的式樣上,情趣都非常一致,於是一起租下了這間畫室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這段描寫,對於兩個主人公之間的關係交代的清清楚楚。很明顯,她們是因為興趣相投的偶遇而成為好友的

高度的相似為她們深厚的友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後來蘇對瓊西的不離不棄,愛護有加的情節顯得合情合理。

2 用“蘇”作為紐帶,串聯起小說主要人物關係和劇情

《最後一片葉子》中的“蘇”是個很關鍵的人物,她即是瓊西的好朋友,又與老貝爾曼合作,同時幫助瓊西找醫生救助。總之,是她把小說中的幾個關鍵人物串聯起來,推動劇情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件事上。

☞蘇和貝爾曼的聯繫

蘇把瓊西絕望的狀態,還有將生命寄託於窗外常春藤葉子的事,告訴了老貝爾曼,激起了貝爾曼的同情心,以至於才有了後來雨夜作畫的情節。

☞蘇和醫生的聯繫

蘇把瓊西的情況都告訴了醫生,按照醫生的指引來照顧瓊西,同時,醫生也把老貝爾曼的情況轉告給了蘇,交代了貝爾曼到底發生了什麼。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小說中“蘇”處在和所有人聯絡的位置,把小說的人物和情節緊緊的構建在一起,從而為小說能體現出戲劇性的效果創造了可能。

3 “歐.亨利式”出人意料的結尾,總能帶給人驚訝和震撼

不只是這篇《最後一片葉子》,幾乎歐.亨利的每篇小說的結尾都是轉折很大,有著出人意料的結局。人們把常這種超出常規判斷的結尾稱為:

歐亨利式的結尾

就拿這部《最後一片葉子》的小說結尾為例,品讀歐亨利式結尾的特點。

☞第一個出乎意料:在深秋的悽風苦雨裡,那些搖搖欲墜的常青藤葉子,按我們通常的判斷,應該很快就落完了。

這不得不讓我們為瓊西深深的捏一把汗,因為她把希望寄託在最後一片葉子上,結局似乎已無懸念。但最後卻偏偏有一片葉子無法撼動的掛在在樹上,這很讓人出乎意料

第二個出乎意料:通過醫生信息反饋,讀者知道了是老貝爾曼畫上最後一片葉子

但是沒有預料到是,老貝爾曼那麼快的染上了肺炎,第二天便去世了。

兩個生命的生死交替之快,讓讀者措手不及。我們

在感嘆生命的無常的同時,也被老貝爾曼的奉獻精神深深的打動。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小說的結構就是內容的“骨架”,並決定著內容的質量和趣味性,因此,小說結構的選擇很重要,一定要緊緊圍繞著所要突出的主題進行。

那麼,歐.亨利在《最後一片葉子》這部小說所採用的“

全知敘事”形式、以“”為小說全篇的線索紐帶,選用戲劇感極強的結尾的結構安排,無不體現著他的獨具匠心。

這種結構,除了能讓讀者易於理解,也使事件鏈接合理而緊湊,用時又能給讀者心靈帶來震撼的效果。

小說呈現出的人性之美

《最後一片葉子》這篇小說在描繪,以瓊西以及貝爾曼為代表的藝術家們生活艱難的同時,也著重刻畫了從這此艱難生活裡透出來的那些溫暖的光,而這光正是人性之光,它既是閃耀在蘇和瓊西之間的友情之光,也是閃耀在老貝爾曼身上的奉獻之光

1 蘇對瓊西的真摯友誼

友誼的基礎在於兩個人的心腸和靈魂有著最大的相似 ---貝多芬

蘇和瓊西的友情就是建立在兩個人情趣高度相似的基礎上,所以這是一種相知相惜的珍貴情感。

當瓊西被肺炎先生不幸挑中,危在旦夕的時候,蘇不離不棄的照顧瓊西,不得不說,瓊西的得救離不開蘇的努力。小說中有二個情節說明了她們的友誼: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蘇對瓊西的陪伴和照顧

當醫生說瓊西的病情很嚴重的時候,小說裡這樣形容蘇:“蘇回到工作室,慟哭了一場,直到把一塊餐巾哭成溼漉漉的,最後,她拿著畫板哼著爵士樂的調子,打起精神走進瓊西的房間”。除此之外,蘇還不斷地耐心鼓勵著瓊西,併為了能給瓊西買最喜愛的葡萄酒,她願意為雜誌社的故事畫插畫。

人們通常只有在自己最親近的人生了重病的時候,才會特別難過,並且會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給予親人最體貼的照顧,這裡蘇對與好友瓊西的態度正是如此,可見她們友情如同親姐們般的親密和深厚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蘇為了瓊西請求老貝爾曼的幫助

蘇把瓊西的病情,以及瓊西把生命寄託於常青藤葉子的怪念頭告訴了住在樓下的老貝爾曼,並表現出自己的擔心,“生怕瓊西一旦失去對世界的最後一絲牽掛,弱不禁風的她就真像一片葉子一樣那樣凋零,飄逝

蘇為好友瓊西的病情變得手足無措,本能的向老貝爾曼傾訴自己的惶恐和擔憂,潛意識是想為好友尋求一些幫助,事實上,她也實在想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可以說,兩個人萍水相逢,在瓊西最困難的時候,蘇非但沒有離開,還給予了瓊最無微不至的照顧,不得不說,她們之間的友情彰顯了人性中純真而美好的一面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2 貝爾曼對瓊西和藝術的奉獻精神

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羅曼•羅蘭

老貝爾曼從事繪畫四十年,卻沒有一副令世人驚訝的作品,這是林貝爾曼內心相當痛苦的事,他只能用酗酒來麻醉自己,同時他也一直等待傑作出現的機會

當蘇滿眼哀傷的訴說著瓊西的境遇的時候,他內心本能的善良和真情激起了必須挽救可憐瓊西的念頭,同時他也知道,如果他能把那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子畫的惟妙惟肖,那將成為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作品。

時間不等人,為了挽救一個年輕的生命,老貝爾曼,冒著深秋夜晚的冷雨完成了那副期盼一生的傑作,哪怕失去生命他也在所不惜。這是一種怎樣令人動容的奉獻精神,對藝術的奉獻,對一個年輕生命的奉獻!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儘管現實生活如此艱難,卻總能有一種希望讓我們不放棄,總有一種精神帶給我們感動,總有這些人性的真、善、美在溫暖我們前行。

結束語

歐.亨利的作品通俗易懂,故事感很強,又帶著濃郁的美國風味。

無論是什麼年代的讀者都能在歐亨利的小說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因為人性是永恆的,它就從來就沒有隨著時間而改變過

歐.亨利一生的作品裡,往往很少去描速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沒有描繪過波瀾壯闊的社會畫面,他所描寫的都是社會小人物生活中的一些瑣事,然而就是這些萬花筒般不起眼的碎片,拼接成了美國社會的全景,產生的效果也不亞於一部鴻篇鉅製

從《最後一片葉子》,品味歐.亨利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藝術之美

“小中見大”是歐.亨利小說最明顯的特點,在有限的場景裡能夠刻畫出現實的深刻,從平凡的人物和事情當中提煉出耐人尋味的社會意義,這或許就是歐.亨利成功的秘訣。

(全文完)

我是春城花草香,聽風賞雨,採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輕鬆有趣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