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縣境域和區劃變遷

境域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縣境東至樂陵縣界25公里,在小張莊村東為界。東南至樂陵縣界15公里,王秀村東為界;至德平縣界(今陵縣)17.5公里,白廟村南為界。南至德平縣界10公里,王曇莊村南為界。西南至德州、吳橋縣界15公里,灰窩村南為界。西至吳橋縣界15公里,黃鎮村西為界。西北至吳橋、東光、南皮縣界22.5公里,周莊、小米村西和耿莊村北為界。北至南皮縣界22.5公里,曹塘村北為界。東北至樂陵縣界25公里,在張鳳巢村東為界,縣境疆域東西寬40公里,南北長30公里。

1987年,寧津縣境東至樂陵界18公里,孟集鄉王家村東為界,東南至樂陵縣界16.5公里,尤集鄉白廟村東為界,南至陵縣界11.5公里,小店鄉蘇陳村南為界。西南至陵縣界27.5公里,張鰲鄉孫莊村南為界。西至吳橋縣界15公里,保店鎮黃鎮村西河道為界。西北至東光縣界14公里,劉營伍鄉後商西村西河道為界。北至南皮縣界20.5公里,張大莊鄉後村北河道為界。東北至樂陵縣界25公里,長官鎮張鳳巢村東為界。縣境沿漳衛新河東岸,呈西南~東北不規則的斜三角形,東西直線最大橫距32.5公里,南北直線最長縱距31公里。全縣境域總面積823平方公里,總耕地82.82萬畝。


寧津縣境域和區劃變遷

區劃

明朝以前,無史書記載。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寧津縣編戶二十五里。

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寧津縣劃分四鄉二十五里。轄79個村:

城東為固寧鄉轄6裡24村。

城南為庶富鄉轄7裡14村。

城西為遷善鄉轄6裡19村。

城北為里仁鄉轄5裡19村。

城區為坊市裡轄3村。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寧津縣沿用明制,劃四鄉二十五里。轄村莊850個。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寧津縣仍為四鄉二十五里,轄872個村莊(其中有廢村22個):

固寧鄉轄6裡155村(內有廢村3個)。

庶富鄉轄7裡287村(內有廢村10個)。

遷善鄉轄6裡245村(內有廢村3個)。

里仁鄉轄5裡176村(內有廢村6個)。

坊市裡轄9村。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全縣劃為10個區,轄村850個。

1930年(民國19年),全縣劃為10個區,456個編鄉。

第一區縣城城關轄64個編鄉。

第二區柴胡店轄50個編鄉。

第三區楊盤鎮轄52個編鄉。

第四區南張莊轄45個編鄉。

第五區小店轄42個編鄉。

第六區保店轄44個編鄉。

第七區王家廟轄50個編鄉。

第八區楊家坊子轄32個編鄉。

第九區長官鎮轄38個編鄉。

第十區大柳鎮轄39個編鄉。

1935年(民國24年),全縣併為4個區, (即柴胡店、小店、大柳、相衙鎮),編鄉仍為456個,轄村860個。

1939年(民國28年),全縣劃為10個區,取消編鄉,區直接轄村。

1940年(民國29年),寧津縣九、十兩區劃為鬲津縣。

1941年(民國30年)夏,寧津縣分為振華、寧津兩縣。振華縣(東)劃5個區,寧津縣(西)劃6個區。

1943年(民國32年)春,恢復寧津縣原建制,稱振華縣。全縣劃為9個區。

1944年(民國33年)秋,根據抗日戰爭需要,振華三、四區屬樂陵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

1945年(民國34年)9月,振華縣解放,原三、四區東部楊盤等18村劃歸樂陵縣,其餘村莊仍歸振華縣。縣西境四女寺減河西何建寨等32個村劃歸吳橋縣。振華縣劃為城關鎮和城關、柴胡店、杜集、長官、大柳、道口、保店、小店8個區,轄57個鄉842個村。

1946年(民國35年),振華全縣劃8區1鎮轄100個鄉792個行政村。

1949年,振華改稱寧津,轄1鎮8區98個鄉791個行政村。

1956年撤區並鄉。撤銷區級建制,全縣劃為33個鄉。即城關、后王、水郡莊、崔莊、柴胡店、馬道子、亓莊、張集、孟集、段集、高蘇、前郝、張端、長官、潘莊、後魏、田莊、大柳、龐寨子、孫華門、雙碓、紙坊、王營盤、何莊、虎皮張、楊年、保店、張宅、大耿、後林、大祁、小店、許莊。

1958年1月,全縣區劃調整,撤銷水郡莊、馬道子、亓莊等21個鄉增設8個鄉。將原33個鄉併為20個鄉,即城關、后王、崔莊、柴胡店、孟集、尤集、杜集、王庭府、長官、田莊、大柳、龍潭、雙碓、朱道口、相衙鎮、保店、谷白、張宅、後林、西鎮。轄791個村。

1958年9月,全縣下屬行政建制實行政社合一,撤銷原鄉建制,全縣劃為7個人民公社即紅星(城關)、紅麗(柴胡店)、東方紅(杜集)、紅光(劉營伍)、紅豐(道口)、紅旗(保店)、紅升(長官),轄48個管理區673個生產隊。

1958年11月,南皮縣的寨子公社,東光縣的張彥恆公社劃歸寧津縣。寨子為紅翔,張彥恆為紅新公社。全縣共有9個公社,63個管理區,787個生產隊。

1960年5月,城關36個自然村劃為城鎮人民公社。全縣計有人民公社10個。將管理區合併為49個,生產隊併為624個。

1961年5月,寨子、張彥恆兩社大部村莊劃為南皮、東光兩縣。寧津全縣調為23個公社,即城關、柴胡店、杜集、長官、劉營伍、道口、保店、后王、時集、小店、孟集、尤集、張學武、常窪、大柳、後魏、田莊、雙碓、張大莊、龍潭、虎皮張、相衙鎮、張宅,轄838個生產大隊1847個生產隊。撤銷城鎮人民公社。

1965年3月19日,四女寺減河左岸40個自然村,分別劃歸吳橋、東光兩縣;河右岸的張鰲、大趙、西塘三社75個自然村和東光縣的張大莊公社13個自然村劃歸寧津縣,全縣共劃為25個公社,轄916個生產大隊, 2856個生產隊,770個自然村。同時撤銷龍潭人民公社。

1981年12月,為加強城鎮建設,將城關公社改為城關鎮。全縣劃為1鎮24個公社,轄850個生產大隊2391個生產隊。

1984年3月,實行政社分開,全縣建寧津、柴胡店、保店、大柳、長官5鎮和尤集、孟集、時集、后王、小店、常窪、雙碓、西塘、張鰲、相衙鎮、虎皮張、大曹、劉營伍、張宅、張大莊、道口、杜集、張學武、後魏、田家等20個鄉,轄851個村委會840個自然村。

1987年底,寧津縣區劃有5鎮20個鄉,轄855個村民委員會,838個自然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