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公民同招是“全贏”之舉

熱播劇《安家》裡,老油條爺叔給客戶的孩子弄到了一個民辦學校的面試名額,把那個單親母親開心煞了。許多觀眾也不由得佩服爺叔的法道。這樣的橋段在生活中司空見慣。只是,今天下午發佈的上海義務教育招生政策,向全社會公開宣佈,如此“法道”以後再也不會顯靈了,民辦學校招生不靠面試、不靠關係,而是全部搖號。相關政策的規範表述是:“民辦學校按招生計劃實施分類報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由各區教育行政部門實施電腦隨機錄取。”

用電腦搖號的方式決定民辦學校的錄取,這是上海的獨創?非也。去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這是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聚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綱領性文件。也就是說,上海今天的舉措,是在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的重大教育部署,是在嚴格規範教育秩序。

民辦招生不“選優”、不掐尖,有利於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育分”,只是義務教育全部選項中一個部分,並非全部,更不能替代全部;“育人”,才是義務教育的本質。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的競爭不在於生源競爭,而在於辦學特色與教育質量的競爭。真正卓越的教育,是“有教無類、人人成才”的教育,是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而不是選擇所謂優質生源,擇生而教。

教育改革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特徵,不是局部的小修小改。長期以來,民辦學校的招生辦法,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被“應試”裹挾著,也被一眾培訓機構所鑽營。競爭越來越前移,連學齡前孩子甚至襁褓裡娃娃的家長都不淡定,都要焦慮。在今天出臺的政策裡,民辦學校不提前組織學生報名或變相報名,不舉行任何測試、測評、學科練習、面試或面談,招生錄取不與任何培訓機構掛鉤。這樣的“三不”承諾,或將成為減負的一個重要治本之策;對根治已經異化的“成材競爭”法則,也將是釜底抽薪之舉。

公民同招,不僅是“雙贏”,而且是“全贏”。贏在有利於留住優質對口生源,贏在為公辦學校提供更強勁的發展動力,還贏在民辦學校可以更一心一意在特色發展上做出探索,更贏在教育公平能真正有效落地。因為,教育的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百姓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怎麼招生、怎麼辦學,老百姓時刻緊盯著。


評論:公民同招是“全贏”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