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也許只是你的軟弱》:活出自我,不負此生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你的軟弱》:活出自我,不負此生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封面

有時候,一篇又一篇的約稿接踵而來,自己時常熬夜到凌晨兩三點,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出奇地好,稿子一篇一篇地順利完成。而又有時候,項目越是到了緊急階段需要全力以赴時,偏頭痛或是神經性牙痛卻輪番上陣,明明可以按時交付的項目,偏偏推遲或拱手讓人。等你到了醫院去檢查偏頭痛和神經性牙痛,卻查不出來任何毛病,項目完結或拱手讓人時,它們也跟著消失了。

這是經常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這也正是黃玉玲的《你的善良,也許只是你的軟弱》一書中,所說的,身體“出賣”我們的意識,用它的存在迫使我們不得不關注內心深處真正想要到達的地方。這兩種病症是對我自己不想面對的真相的一種反抗,是對自己的一種被動攻擊。

黃玉玲是有著近二十年心理諮詢經驗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同時是“得到”《武志紅的心理學課》的專欄顧問。在《你的善良,也許只是你的軟弱》中,她從人類的攻擊性的角度展開,結合眾多諮詢案例,為讀者解讀攻擊性的起源和必要性,併為如何處理或轉化攻擊性提出瞭解決方案。

人類的攻擊性源自嬰兒期的全能自戀。在嬰兒時期,當神仙般的全能自戀無法得到滿足而受到挫敗時,嬰兒便以憤怒哭叫來表現。這便是人類最初的攻擊性。嬰兒期的全能自戀是必要的,是解除內心絕對無助的基礎,更是自信和創造力的培養基。隨著現實環境的有限性,嬰兒會逐漸感知邊界性。當嬰兒未能獲得良好的全能自戀感知,被打壓或被忽視,攻擊性被壓抑。在後期的成長過程中,攻擊性或為對自身的攻擊,或為對關係中的他人的攻擊。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攻擊性,都需要被看見,被感知。直面真實的自己,直面事情的真相,是哀悼灰暗的過去,也是安於現實的當下。同時,嘗試著看見別人,無論是自己,還是關係中的另一方,都是實實在在的人,是人,就不存在完美可言。

黃玉玲在書中專門闡述了“過度依賴”和“過度控制”,這兩種非正常的關係,有著深層的心理成因。它們都是攻擊性的表現。要想逃離這樣的令人窒息的關係,首先要直面自己的內心——害怕孤獨?厭惡羞恥感?缺乏安全感?這無一不是人們不想面對的深層感受,但是想要活出自我,是勇氣和力量的。

黃玉玲在《攻擊性之華山論劍》的篇章裡,給出了讀者想要成功地轉化攻擊性,活出真實的自我需要學會的能力。認識真實的自己,分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活在真實的世界裡,同時,接納和允許負面的情緒在自己的體內流動。

願我們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活出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