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想存著是一種病|極簡生活斷舍離

我們存了很多暫時用不到的東西,可能會帶來不少害處

。如果東西確實有用,那可能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只要收藏了就是學到了。兩者顯然是不能劃等號的。

如果我們只是看了一下收藏的信息,並沒有用自己的方式去梳理,收藏也是別人的,不屬於我們,對我們毫無益處。


什麼都想存著是一種病|極簡生活斷舍離


我的個人電腦是蘋果系統,但是工作的電腦是win系統的,這兩種系統在很多地方都不相通,導致只能同時忍受兩者共存的狀況。

當手機或者電腦上收藏的東西太多的時候,運行的速度就會降低。尤其是很多照片,拍了之後又不捨得刪,放在網盤或者某塊硬盤裡面,直到把網盤、硬盤撐爆為止。

而這些照片,在用的時候又不能很快的鎖定,讓人無比痛苦。而且金錢上的投入也不小,購買網盤空間,買新的硬盤都是需要不少錢。


什麼都想存著是一種病|極簡生活斷舍離


當我們收藏了一些東西之後,總是不自覺的會想去看,如果沒法及時看完,情緒上會感到愧疚和焦慮,產生不夠努力的自責。

但真正跟我們有關係的收藏並沒有多少,很多隻是消遣浪費情緒的。如果這些內容來不及看,當偶然遺失時,不僅會痛心,也會有解脫的快感。這不是自找麻煩嘛。

如果收藏的信息時效性已經過了,那更是一文不值,如果再參考這樣的信息,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可能誤導我們的判斷和思考。


什麼都想存著是一種病|極簡生活斷舍離


我收藏網上的信息,基本是放在微信和印象筆記裡面。但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相通,這就導致整個收藏體系是分裂的,本來在一個地方,用一份時間和精力可以做好的事情,現在偏要多花一倍的時間,使用感受很不好。

我們收藏的很多東西,甚至自己創造的文章、音頻、視頻,並沒有進行結構化的處理,也沒有明確的標籤。今天找了一篇文章費了好大功夫,就是因為在起標題的時候,沒有按照日常的習慣來命名,導致搜索的時候始終找不到,最後人眼掃描找了很久很久。

很多時候收藏不是一個動作,應該包括兩個動作:一個是收藏,一個是加標籤。這樣才是一段完整有用的收藏信息,個人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標籤。

讓收藏的信息建立起體系,更是一個高端的技能。概念知識如果不能建立聯繫,不能成為一套組合拳,它們的價值將極大的降低。

可惜到目前為止,我依然沒有考慮清楚如何把自己的收藏連接起來,做成一個體系。目前只是會做一點“費曼筆記”。不過在做筆記的時候,總是感覺機器和人之間有一堵牆,不能很方便的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什麼都想存著是一種病|極簡生活斷舍離

影響收藏質量的核心在於信息流的質量。翻閱了很多收藏的東西,基本都是非理論化的,不夠深入和嚴謹。有很多內容是被轉了七八手的二三流知識。同時很多時候感覺自己處在信息孤島上,不知道去哪兒獲得最新的權威信息,有心無力。

相比於高大上的領域,收藏自己的生活點滴,反而更實在,可惜我們很多人,並沒有很好的去記錄、去收藏。

這就導致我們很多時候過日子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前幾天自己在幹什麼,更不知道幾年前的自己幹什麼,這樣就沒法規劃未來的發展之路。


什麼都想存著是一種病|極簡生活斷舍離


收藏最容易給人一種假學習的幻覺。收藏多給人一種虛假的強大感,你們會迷戀於這種感覺,在這樣的狀態中,涉獵的越廣泛,精力分散的就越嚴重,整個人生的價值就會越低。

收藏不僅是信息病,也是教育病。在咱們日常生活中,家長顧不上照顧孩子,又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幫孩子報了太多課外輔導班,孩子根本學不過來。

孩子疲於奔命,遭受了難以承受的心靈壓力。我們之前研究過,對於孩子的課外輔導,要少選擇幾門課程,但選擇之後就要一直堅持下去,想方設法的幫助他走到很高的層次,這樣對他一輩子才能產生幫助。

對物品的執著也是一種收藏病,身體上的肥肉也是基因的收藏品,可以說要抵制這種收藏病是非常難的,因為這是在反人性。


什麼都想存著是一種病|極簡生活斷舍離


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我們的理智腦,通過理智的認識,來確定哪些是能收藏的,哪些是要丟棄的,因為損失厭惡,學會丟棄比學會收藏更難,要捨得,才會有所得。

==========================

文|六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